讀了福貴的十信十不信,很喜歡,對十信深以為然,但對十不信則不以為然。概由
起信因緣,易於歸類,佛法無邊,只要緣遇到一個切入點,便能契入信海;而不能
生信的因由,則類類不同,千差萬別,似乎不宜依職業論,比如元音老人是佛門大
德,但出身卻是公務員。林林總總來講,不能信佛無非過去生中未種善根因緣或因緣
未熟,以及今生業障習性的屏蔽這兩端而已,這是我個人的理解。當然我說的信仰,
具有一種普適的意義,既指信佛,亦指信仰其它宗教、以及一切人間善法。
記得有一段佛門的故事,講到佛陀住世的時候,有一位老人曾找到佛陀修行的處所,
要求出家。剛好佛陀外出不在,已證阿羅漢的諸弟子,便為老人入定觀,以察其前
世因果。弟子們出定後告知老人,他在過去生中八大劫之內都未曾修過一件善事,
所以不能出家。老人懇求不允,只能悲傷失望而回。這時佛陀從遠處歸來,半途遇見
這位老者,見他悲傷恍惚不能自已,便上前關懷和寬慰他。老者隨即講出渴望出家
所求不能如願的經過,並傷心地說自己心無所歸,生不如死。佛陀無時不在定中,
聽完老人的傾訴後便對老人說,你跟我來,我現在就度你出家。於是佛陀把這位老者
帶回住處,老人家眉開眼笑,說佛陀要度我出家了。幾位大弟子見此情形,便上前
與佛陀據理立爭,佛陀告知眾弟子,他們所觀屬實,但只是八大劫之內的生死因果。
而這位老人於久遠劫前,曾在山中遇虎,老人避之不及,爬到樹上,老虎前後翻撲,
又想把樹幹咬斷,老人情急之下,便喊了一句“南無佛”!從那以後,他又經歷了點
塵劫數的生生死死,直到今生,他一句佛號的善根種子緣至果熟,所以他可以出家。
這個故事寓意很深,大家可以隨緣隨份慢慢去體會。
福貴十信論也是大致的歸類,以此類歸好象還少去很重要的一類人,雖然他們為數
甚少,卻非常典型。比如有清的順治皇帝、民國的弘一大師以及當代的歌星李娜。
雖然一為國主、一為才子、一為藝人,但形異質同,都是名滿天下,都是閱盡人間
春色,都是名聞利養,登峰造極。這種境況,大概可以稱之為生命體驗中的一種邊緣
階段或邊緣狀態,心靈自然要向更高處尋找寄託和歸依。豐子愷曾以“人生三層樓”
來闡釋他的恩師弘一大師的出家因緣,他認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曰物質生
活,二曰精神生活,三曰靈魂生活。按豐子愷的說法,“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
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懶得(或
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榮富貴,
孝子慈孫,這樣就滿足了。這也是一種人生觀,在世間占大多數。其次,高興(或
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二層樓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裡頭。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
他們把全力貢獻於學問的研究,把全心寄託於創作和欣賞。這樣的人,在世間也很
多,即所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
腳力很大,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宗教徒了。他們
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
的究竟。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這才能滿足
他們的‘人生欲’。”李娜自述心聲,也說到人有四種境界:“一是衣食住行,那
是人的原始階段;二是職業、仕途、名譽、地位;三是文化、藝術、哲學;四是宗教。
只有進入第四種境界,人生才閃出亮點。”另外順治皇帝的出家詩偈,有興趣的朋
友也可以從網上找來讀讀,開卷有益。當代西人馬斯洛,也提出人生需求層次論,
雖為後來且不究竟,但也大致理出人生追求的本末與始終,所謂“衣食足而知榮辱”,
中外古今,心同理同。
小時候曾聽母親講過一個家鄉的笑話,說是一個農人在回答如果他當皇帝最想要什
麼時說道,他最想在床頭支一個炸麻花的大油鍋,天天都能炸麻花吃。想想我們在
人生一層樓、二層樓的種種追求,本質上和這位農人的“遠大理想”其實並無二致。
不過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也並不一定都尊從三層樓、四境界、五層次的先後次弟,
譬如顏回一簞食,一 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中國古代總有窮且
彌堅,不墮青雲之志的一類君子。當然究竟來講,這也只能透過三世因果,才能洞
見事實真相的本來面目。
獅子有位信佛的老母親,這是老人家的福報,更是獅子的福報。佛門中講“人身難
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淨土難信。”南來北往的五味客,信不信佛,慢慢在自
己的人生中體味吧,只可憐大家的父母,有不少都已是風燭殘年了,我沒有能力也
沒有因緣來度老人們,心裡便總不是滋味。
很久沒來,來了就犯嘮叨,很對不起大家。老五有消息嗎?問號高和勤勞也很久沒
有歸隊了吧?整天就看到問題多在此地煩人,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