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和希拉瑞克林頓的經濟政策,表面看去似乎大同小異,都要普及醫療保險和拯救房產業。但前日在洛杉磯的初選辯論顯示出,兩人在經濟政策上的取向大相逕庭,甚至可說是南轅北轍。籠統地說,奧巴馬注重市場槓桿,而克林頓傾向於行政和強制的手段。
在拯救房產業上,克林頓一開口就說要對利率進行管制,譬如設定利率上限。奧巴馬立刻反對,主張用提供補助來刺激房產業。
在普及醫療保險上,克林頓主張立法強制每個人都買保險和強制保險公司賣保險給每人 (universal coverage);奧巴馬反對行政強制,而主張通過經濟補助和削弱醫藥財團的政治說客來幫窮人買得起醫療保險。
克林頓的強制保險,如果真能強制執行的話,好處是消除了一個‘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的可能:多病的人更願買保險,而保險公司更願賣保險給少病的人,結果,想買的人,賣方不願賣或把保險金抬高到對方買不起,而賣方所願賣給的那些人,又不願買;長此以往,市場失敗。如果克林頓的強制保險真能執行得通的話,不管病弱還是健康,都得買保險,兩種人互相扯平,於是保險業就不會是虧本生意了。但即使這方案執行得通,它有一個致命傷叫‘大安主義’(moral hazard):受保險的民眾,倚賴保險,不再努力地避免染病(譬如少了去注重飲食的衛生和平衡),結果更多人得病,增加社會的醫療成本。
就算撇開‘大安主義’不說,克林頓的強制保險的最大問題是它的執行成本很高。明明一個生蹦活跳十八廿二的小伙少女,你要強制他去保險,明明一個病入膏肓的老頭,你要強制保險公司賣保險給他,而保險金都是政府限定的(否則保險公司可以按人定價,‘逆向選擇’又回來了),這需要加一筆龐大的監控成本。而由於政府對價格的管制,必從限制保險金而導致對醫藥醫療進行價格管制,結果打擊供方的積極性,再加上受保了的民眾的大安主義所造成的對醫療的更大需求,於是供不應求,新藥日少,睇醫生和去醫院都要排長龍了。
總之,希拉瑞克林頓的經濟政策比奧巴馬左傾得多,更難贏得共和黨和中間派的支持。西人一直說她是個divisive的人物,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