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英國之前以為洋人都差不多,現在發現差別很大。廢話。但是,如果是看平時聊天內容裡面的哲學,這就值得廢點唾沫了。昨天看萬維主頁上有一篇討論中國高考和法國高考作文題的文章。大意是法國作文討論的是哲學問題,中國作文討論的是吃喝拉撒。好像作者對法國作文比較推崇,仿佛法國作文才教人思考。對於這點我有所保留。
在英國呆了一陣子,發現英國人膩歪法國人和德國人還不光是為了爭地盤,很大程度上是歐洲人講話。據我觀察,歐洲大陸的人確實比較喜歡在英國人拉家常的時候討論哲學。碰到比較拽的,一提哲學倆字兒就坐立不安了,說話時的單詞也越抻越長,ism,tion,ity,ology隨便用不收費。
我很喜歡看歐洲的電影,主要是因為速度比較慢。我平時除了吃飯,幹什麼都喜歡慢。慢的電影看着半截睡着了也沒關係,醒了還能接着看。不過,我對有些法國電影台詞裡面玩哲學挺反感。不會好好說話,非得繞彎子。說話繞,忍不住語調也繞,身子跟着擰,白眼一個接着一個地翻。吃飯就吃飯,非要先長篇大論地討論餓死的意義,然後給自己找一個碩大的藉口才能拿起筷子,到最後也不一定吃得上。最典型的就是Before Sunset。兩位主人公多年失散以後偶遇,該結婚的已經結婚了,該有男朋友的有男朋友了。可是還不死心,想上床又不好意思直說,不厭其煩地討論什麼宇宙、社會、人生、環境問題,真是很煩人。小兒科的話題,弄幾個人名作點綴好像就深沉了。要不是兩個演員長得還算順眼,我是不可能堅持到看完。看完了也只記住了他們的臉蛋,說的話都忘得一乾二淨。後來想想,這不過就是一部打了粉底的巴黎風光片,內容堅持不了多長,只好用哲學廢話充數。
想起來聽過一個講座,幾位英國哲學家辯論為什麼在英國哲學不像在歐洲那樣深入平常百姓家。據他們講,這裡面很大程度上就有教育的因素。法國人中學就開始玩哲學,英國人中學開始考慮將來找什麼工作,哲學好像幫不上忙。歐洲大陸的哲學喜歡討論大而化之的話題,所以老百姓誰都能插嘴;英美的哲學是分析性的,鑽到針鼻兒里還不嫌窄。因此,在英美,專門研究哲學的人不怎麼和外界交流。在歐洲,哲學就像乒乓球,誰都能揮幾拍子。從文化上,“intellectual”在歐洲是褒義詞,人們比較尊重知識權威;在英國則是貶義,人們習慣懷疑一切。從語言上,英國人喜歡平易近人,說話用大詞兒不招人愛;歐洲至少是有相當一些人以會用艱澀詞彙讓人聽不懂為榮。當然,讓英國人說法國人,自然褒義詞用得少了點。
即使如此,至於兩種文化哪個好哪個不好,並沒有個定論。有一點似乎還是比較明確的,各國的文化有自己的特點。法國人打個嗝都冒哲學名詞的風格英國人學不來,英國人聽不懂就懷疑的風格歐洲人也不一定能學得像。
我的問題是,咱中國學生難道也得打嗝兒都是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