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和懂得奶牛的人聊了聊毒奶粉的事情,才知道並不是簡單的奸商二字所能夠說明的問題。
這次的奶粉放三聚氰胺並非獨立事件。不知大家還記得不記得,不久前國內還出現過一次劣質奶粉事件。奶粉中蛋白質含量低,孩子長成大頭娃娃。那件事出來以後,政府就下決心解決奶粉蛋白質含量不達標的問題。於是設定了牛奶蛋白質含量的指標。據專家介紹,牛奶達標應該是多項綜合指標一起測。但是因為出了劣質奶粉的問題,所以全國上下的人都死盯蛋白質含量。結果是,生產奶粉或者牛奶的都按照這一個指揮棒去做。
按理說,如果牛奶是牛奶子裡擠出來的,就沒有必要添加其他的化學成分。可是這個單一考核指標的設定中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奶牛在豐草和枯草期所產的牛奶蛋白質含量是有波動的。比如,吃肥草的奶牛擠出來的是奶油,吃枯草的奶牛擠出來的是奶稀(嘿嘿)。這樣,農民們在枯草期獲得的牛奶即使什麼假也不摻,也有可能是不達標的。如果進行綜合檢測的話,枯草期的牛奶也還是牛奶,孩子喝了應該也沒有問題。可是按照單一指標檢測,它就不是牛奶了。
為了能夠保證草照舊豐枯,奶牛照舊吃草擠奶,農民們就琢磨開了。我們怎麼才能在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實現這個偉大的目標呢?他們首先想到的是找技術員。技術員就像施魔法一樣地造出了富含三聚氰胺的牛奶。據說正經學過點化學的人都知道三聚氰胺能提高蛋白質含量。
這和前一次劣質奶粉的例子有本質性的差別,前一次是因為沒有明確的規定,奸商摻假為了賺錢。這一次則是典型的監管指標設定不合理迫使商人造假的情況。從某種意義上說,應該是對上一次事件的過度反應。這裡面有奶農無知的因素,也有監管人員矯枉過正導致奶農和商人按照規定行事就無法生存的因素。
這恰恰說明了,政府的好心不一定就能成就得了好事。市場與政府歷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關係,監管者的道法在這個鬥法過程中應該得到不斷地提高。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五味地主和農民們請繼續補充。
昨天聽說新西蘭進口的牛奶也有三聚氰胺,那正好提供了一個進一步調查的有力的線索。這裡面有一連串的問題:
1、該國出口到其他國家的奶粉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情況?
a. 如果不是,他們進口到中國的奶粉是不是受到同樣指標的限制?
i.如果不是,有沒有消費者盲目追捧蛋白質含量高的奶粉的因素?--是不是應該對消 費者進行更多的奶粉營養含量的宣傳教育?
ii.如果是,那麼新西蘭奸商和中國奸商是在同一制度體系內作出的反應--需要調整指標體系
b.如果是,那就要看看其他國家牛奶檢驗制度是否也有和中國一樣問題?
i.如果有的話,這就是個世界性的問題了。
ii.如果沒有,是不是那就是新西蘭奸商吃飽了撐的,又不能多賣錢,費那個勁兒幹什麼?
不管制度如何變化,搞微型奶牛寵物或者恢復奶媽制看來是幾個可以大力發展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