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觀後 沒有理由再罵 |
送交者: 慕鷗 2003年03月13日19:04:13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
我沒想到更大的痛苦在於看完電影后突然有種失語的感覺,沒有了觀點,變得麻木而淡然。轉念一想,原來全是那些評論惹的禍,把什麼都說了個通透,先入為主,無形中左右了自己,而自己的個性不覺間全消沒了。於是頓悟,所謂影評本該是寫給那些已經看過電影的朋友鑑賞的,那樣還可以交流切磋,而像我這種不夠堅定的人,在看過電影前就最好不要受他人見解的“蠱惑”了。如果你還沒看過《英雄》,而又賞臉看到我這篇東東,某種程度上是你的不幸。 如上所述,其實即使我不看這部電影,也能總結個一二三出來。那就是罵它的無非是針對淺薄牽強的主題和呆板平扁的人物。夸它的也無非是兩點:如詩如畫的視覺效果和精彩紛呈的動作打鬥。這些我基本贊同,但也有些自己的看法。夜裡的風果然冷呀,一吹,頭腦清醒了許多,且聽我慢慢道來。 我覺得這是一部很明顯的張藝謀風格電影。我指的主要是它的陽剛大氣,激情彭湃,甚至讓我某一刻想到了《紅高粱》裡那種生命力的噴薄和亢奮。電影節奏非常緊湊,畫面開闊壯大,色彩繽紛爛漫,淋漓盡致,一路看下來異常飽滿,張力十足。一開場的車轔轔,馬蕭蕭,再伴以荒涼無垠的當今山外景,氣勢磅礴,開闊雄壯。無名進秦王宮,殿下群臣山呼海嘯,聲勢浩大,震人心魄。殿前的那層層台階,襯着無名卑小的身影,似乎永遠也走不到頭,而殿內空空蕩蕩,兀立着根根巨柱,光線陰暗,色彩黑沉,更彰顯秦宮的深邃與凜然莊嚴。然後,無名開始了與秦王面對面的交鋒。書館求字那段戲,秦軍在城外列陣,雄糾糾,氣昂昂,步調一致,殺氣騰騰。箭陣破空飛來,齊刷刷如驟雨而又剛勁威猛,穿牆破戶,摧枯拉朽,一切都顯得脆弱不堪,從而產生觸目驚心的心理衝擊。 總體上而言這部電影慷慨悲涼,激情洋溢。為了達到這樣的藝術效果,張藝謀無所不用其極。好比電影中的五種色彩,或濃烈沉鬱,或輕靈飄逸,變幻多姿,絢爛豐富,簡單說就是很“滿”,送給你一道豐盛的視覺盛宴,酣暢淋漓,大飽眼福。音樂也是如此,從頭至尾充斥耳膜,伴隨並推動劇情發展。在我看來譚盾還是沒有完全擺脫《臥虎藏龍》的影子,主要是因為沒有甩開小提琴和鼓點等雷同音樂元素的緣故,而且在旋律節奏上也確實有所重複,乍一聽原聲還真以為是《臥虎藏龍》。幸好譚盾還加入了古琴、編鐘等古典音樂元素,糅合了大號等管弦交響,整體上比《臥虎藏龍》大氣粗獷。突破的地方在於帕爾曼用民樂指法拉出的小提琴,因為是二胡絲弦,頗有馬頭琴音色,雖然也如泣如訴,但畢竟有了北方悲涼雄渾的意味。比較欣賞其中的男聲合唱,蒼茫高古,而胡楊林一段的女高音則神秘遼遠,空靈清幽。值得注意的是和唱都發音“風”,這個音節男聲發音雄渾滄桑,女音則浪漫縹緲,雖然韻味截然不同,但都收到蒼茫悲壯的藝術效果。 風對於這部電影的意義絕不僅僅是音樂上的一個音節。如果你夠細心的話,你會發現風在電影中無所不在,為塑造人物造型和烘托電影氣氛居功至偉。幾個主角常常衣袂飄飄,長帶當風,髮絲拂面而過,形成玉樹臨風悽美奔放豪邁灑脫的視覺感受。殘劍以如椽巨筆揮毫寫“劍”字時,慢鏡中長發飛揚,衣袖搖舞,誇張而不失生動地再現了殘劍俠之大者的神採風范。無名與秦王對峙,臉部異常平靜,像看不透的湖面,波瀾不驚,然而秦王面前銅人頂着的燭火卻隨風搖擺,昭示着無名殺氣與內心的一舉一動。動作設計則把風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尤以胡楊林那段對飛雪劍的描摹為妙。飛雪劍一出鞘,黃葉席捲飛舞,鋪天蓋地,浪漫而唯美。秦軍將士高呼“大風”實在是張藝謀的高招,聲震長空,驚天動地,再配以大風起處黃沙漫天,灰塵高揚,更顯威武雄壯,勢不可擋。 說到武打,主要分棋館、胡楊林、箭竹海與闖秦宮幾場。看得出來程小東花了心思,做到了各具特色。棋館因為是李連杰與甄子丹對打,二人都是能打之人,因而動作比較實在精彩。張曼玉與章子怡沒有武功底子,所以胡楊林那一戰比較虛,注重飄逸唯美。箭竹海之戰因為是英雄間的惺惺相惜,所以強調空靈和水墨意境。殘劍與秦王之間的較量則虛虛實實,藉助飄飄幔布來映襯殘劍內心的動搖不定。非常喜歡打戲時伴隨的京劇喊腔,空曠嘹亮,清脆粗獷,令人熱血翻湧血脈賁張,渲染了動作的力量和激烈程度。不過可能因為要反映張藝謀太多的想法,所以武打給人的感覺不夠過癮,有很多地方甚至銜接不上,都完全表現情境和舞蹈化美感去了。 的確,電影裡的每一個人物都平板有餘,生動不足。演員固然沒得發揮,但張藝謀已經反覆強調,這是一部導演作品,不是演員作品,也只有這樣才能符合電影的整體冷酷慷慨的基調。基本上你會發現幾個主角都固執己見,不惜代價,神情漠然,咄咄逼人,說話時或簡潔利落,或語氣鏗鏘,擲地有聲。比如無名講話一字一頓,從容自若。飛雪總是矜持冷傲,不容辯駁。如月則歇斯底里,不顧一切。這兩個女子身上尤其體現了一種激情,認準了死理絕不回頭的那種精神。在武打上她們絕不手軟,吶喊着全力以赴,展示了讓男兒都汗顏的剛烈血性。這和張藝謀以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倒是一以貫之的。我以為陳道明的表演最好,就坐在那不動,幾乎全是胸部以上近景,卻能演繹出猜疑、自信、心虛、猶疑等等神情,層次豐富細緻。我想其中部分原因是因為他普通話好,聲音洪亮,抑揚頓挫,斷句變化多,音律感強,而且眼神凌厲,睥睨一切,從而將秦王的霸道自信王者氣概詮釋得恰到好處。這方面的優勢使他獲得了比其他演員更大的表演空間。殘劍這個角色在小說中原本是內心糾葛很嚴重的,前後自我否定,自相矛盾,但因電影只剪成了九十分鐘,很多戲被刪掉了,如他和飛雪的相遇,和飛雪間的感情如何深厚,又如何衝突以及他如何悟出書法的真意等等細節,都沒有得到具體的表現,缺乏交待,所以不但梁朝偉沒什麼出彩的地方,還導致影片多處的突兀感。 最突兀的顯然是影片的主題“天下和平”了。這個已經被人批得差不多了,自然不用我再贅言。反正當秦王面對着偌大的篆體“劍”字思悟良久,突然興奮地說“寡人悟到了”“就是不殺,就是和平了”時,我不由得發笑了。但這個對我來說無關緊要。我回想一下我進電影院時的心情,原本就沒帶太高期望,不過就是衝着畫面和程小東的武打來的。何況老謀子自己也沒說自己的武俠片要有多經典,要達到怎樣的高度,也只是一直強調這是部商業巨片,在形式感上做儘量做得盡善盡美,如果幾年後人家忘了這個故事,但還能記住某些畫面,他也就滿足了。它當然沒達到我所希望的高度,但我也沒什麼失落感,現在還能寫出這麼一堆觀後感,我也該滿足了。我或許明白,看一部電影,關鍵是你抱着什麼樣的心態。 這是部千真萬確的商業片。我還記得走出電影院時,觀眾魚貫而出,摩肩接踵的擁擠,再看售票窗前那冒着風雨排成的長龍,我有點莫名的感動,是的,為中國電影許久沒有這樣的熱鬧了。我也似乎悟到了,《英雄》絕不僅僅是一部電影,它對於中國電影應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從多途徑的拍攝資金引進大手筆製作到它的大卡司,強大的演員陣容和幕後班底,還有長期的宣傳策略,包裝手段,都是中國電影現有體制下發展商業電影可供借鑑的寶貴經驗。而它對於中國電影市場強勁的拉動,對消除華語影壇的低迷氣息則更是功不可沒。相信事實將會證明我的看法。 所以我們可以批評《英雄》電影本身的種種不足,但沒有理由謾罵和惡毒攻擊。我以為,這二者是不同的。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