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談什麼是愛情
----愛情當事人人格的形成和愛情動機
周峰
如果利用心理學的動機理論來解釋愛情現象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造成愛情當事人愛和被愛的動機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本性論把這種愛與被愛的動機解釋成一種本能,而馬斯絡等的自我實現理論只把愛與被愛定義成一種需要。有了需要就有了動機,有了動機就有了行動,有了行動就有了效果,有了效果就有了心靈的感受,而這種感受作為情緒體驗反應出來也就有了人們對愛情的認知,而由於人與人之間的這種情緒體驗不盡相同,所以在一般人的眼裡,愛情也是五花八門的了。而如果說愛情動機源於人們的本性,也就是愛情的本性論,或動機的本性論了。那麼愛情動機並不受人自主控制,無論是源於人類的生物性,還是人類受了外部環境的影響而產生了愛與被愛這種動機,那都是由不得人的一種被動過程。那麼人們的生物性必然會決定人們對愛情的看法是一致的了!實際上確實不是這樣的!那麼究竟什麼是人的本性呢?
對於這個問題歷史上已經有了各種各樣的說法了,這些說法無非都是在人的生物性和社會性兩個圈子裡轉來轉去。而我則認為人性需包括生物性,社會性和靈性三個方面的屬性。
因此假如說愛情也是和人性有關的,嘿嘿,我覺得凡是與人之行為有關的都和其本性,也就是和人性沒法分開的,所以我當然會認為愛情和人性有關了!
因此我覺得在考慮愛情的動機問題時絕對不能忽略人的社會屬性和靈性,也就是不能脫離人類社會來談論愛情的動機產生的原因。在開展什麼是愛情命題討論的一開始,我就強調了愛情和性並不是一回事。如果性可以用人的生物學屬性決定的話,那麼愛情絕對不能只由人的生物學屬性來決定,而必需包括人類的社會性和靈性。
為了有利於我的觀點容易被理解一些,我想在接下來討論愛情問題之前有必要再一次闡述一下我的人性論。
我曾經把人性分為三個部份,一是人的生物學屬性,一是人的社會學屬性,還有就是人的靈性或者說是人的智慧性。這三種屬性一起組成了人的本性,也就是說人性是這三種屬性所製作成的“雞尾酒”,每一個人所體現出的人性都是由這三種屬性按不同比例“鈎兌”而成的。人與人之間在人性上的差別在屬性上並沒有不同,但是在體現的生物性,社會性和靈性的比例來看就不盡相同了。比如有些人是體現的生物性多一些,社會性和靈性少一些,那麼這樣就體現出一些人的人性;同樣有些人的生物學屬性被社會屬性和靈性所替代了一些,那麼這也可以是一些人的人性。依此類推,由生物學屬性,社會學屬性和靈性相互排列組合,這種排列組合當然也包括相同屬性的量的差異,那麼所得出的人性就可以反應現實中的人性概貌了。
順着這個邏輯說下去,如果我們認為人性就是人的本性的話,如果人性決定了各種觀念的話,如果人性決定了人們之間彼此的利益衝突的話,那麼基於不同人性的這些方方面面的屬於意識和上層建築範疇的東西也必然會具有差異,也必然會表現出可標識的差異。而在如此複雜多樣的差異中尋找屬於你的“Mr/MissRight”,也就是MatchMaking或戀愛了!難道這還不是戀愛麼?!
那麼人性在愛情這個問題上又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我們不能只強調人性是由生物性,社會性和靈性的排列組合,因為這樣的說法不利於操作,也就是說我的人性論只不過是一個理論性的東西,而如果想把這種理論應用於實踐中就不得不需要一套方案,也就是一些可以操作的辦法。
索性的是在心理學上已經有了一個被稱為”人格“的範疇(Personality)。人格的發展最早源於希柏克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此外阿奎納,康密(Comet)霍伯斯(Hobbes),洛克(locke)等人的對這個範疇也有他們自己的貢獻。現實中的人格已經變得具有可操作性了,可能許多人都參加過有關人格的測驗,有很多的時候人們也認為人格決定了諸如交友,與人所謀事等這些社交能力。人格這個詞在現實社會中用得十分廣泛,有一個叫奧爾包特(Allport)的人統計發現在社會中流行着近五十多種有關人格的不同使用方法。在分類上可以把這些人格分成幾個大類,其中 有些屬於人格的社會促進和結構理論。
人格的社會促進理論認為,一個人的人格是在其社交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比如有些人很友好,而又些人很不友好等等。而與此不同的人格的結構理論則試圖解釋人格的心理形成過程,及其原因。教育心理學家kelly曾提出一種人格形成的“建構理論”。這個理論認為普通人在認識世界時的行為和科學家的研究活動很相似,可以用一種:人科學家的模式來表述。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總是先把所觀察到的事物在大腦中進行construct"建構”,(personalconstructs)。然後在這些cons tructs的基礎上進行分析,處理。建立起可以具有相同結構或者語義的pattern。kelly認為在“建構”這個層次時,通常表現為一種類似“評估”的活動,可以簡潔地說成是“打量”或“研究”。這
種活動具有不確定性和具有個體差異。但這些不確定性可以通過外部的“鼓勵”或者“否定”來加以區別和強化。並最終以比較“公認”的形式而確定下來,這就是概念或者是觀念的形成過程。
依據凱利的這種人格建構理論,我們可以認為人格是逐步形成的,它是由人通過社會實踐和各種各樣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凱利的人格建構理論可以反應出人的社會和學習(也就是智慧性或靈性)這些因素在人格建構過程中的作用。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見如果把我前面說到的人性(
Nature)看作人之根本的話,那麼人格或者說一個人的“風格”或可以標識這個人特徵的人格就是人性的一種體現了!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如果按我的人性論考慮人的生物學屬性,社會學屬性和人的靈性的話,那麼 這些也必然會發生在人格的建構過程之中。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性和人格就是統一的了!
從上面人格的形成過程可以看出,它和一個人的發展是密切不可分的。那麼這對於愛情當事人的愛情活動會有什麼影響呢?
人格決定了愛情活動的最終結果,人格的匹配可以促進愛情的發展,或者直接說它有利於戀愛的成功!反之人格的不匹配,愛情的發展就缺乏基礎,就沒有理由出現和發展下去!
那麼這裡的人格和愛情的動機就不是一碼事情了!那麼人格和動機又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
我覺得人格的匹配可以促進愛情動機的出現。從這個意義上講愛與被愛的動機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是遵循屬於喚起理論的本性論的一部份了,人格的匹配激發愛情動機的形成,再加上人們都有愛和被愛的需要,都有一種尋求溫馨而使人愉快的人際關係的願望。這兩者相互促進就使得愛情的動機出現了!
所以不難看出與愛情有關的動機既含有人們需要愛和被愛的需要的成份,也含有反映人性的人格之間匹配而帶給人與人的一種愉快的喚醒在起作用。這樣就可以解釋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動機形成的原因了!
簡言之,愛情的動機是由人格匹配所獲得一種快樂和人本身所具有的尋求這種快樂和溫馨的意願共同促成的。
初寫於08/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