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學術人還是文人? |
送交者: 問題多 2003年07月16日17:25:41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
所謂文化名人也不過凡人一個,冠以文化二字也說明不了其人格的高下。也虧了金牙先生,還要費那麼大的勁兒才能咬出一點聲響來。足見名人有多硬。金牙先生還差點蹦了牙,畢竟精神可嘉。 不過,這場爭論中有一點好像被忽視了,余的作品到底應該屬於哪一類? 我們知道,寫作可以有多種形式,一種是學術著作,寫作者應當有理有據,還要指明數據的出處;另一種是作家式的寫作,作者可以想到哪兒,寫到哪兒,不一定要言之有據。作家情之所至,借題發揮,其內容的準確性其實不一定很重要。 對學術作品的批評真應該咬文嚼字,無論到哪個國家都是如此。不管多大的學者,到了講壇上,隨時都要面對台下人的提問,作品的每一個細節都要經過推敲,假數據、不合邏輯的推論都是要受到挑戰的。 而對作家則不然,他愛怎麼寫怎麼寫,文筆好不好、有沒有錯別字是一回事;論點對與不對是另一回事。 余先生到底是寫什麼的呢?他是個作家,或者是歷史學家(?),或者是publicist (還真搞不清楚這個職業在中國應該是什麼,普及讀物撰稿人?)。反正是個文筆不錯、知識比較豐富的專門從事寫作的人。 批他的作品之前似乎也應該搞清楚他是以什麼身份來寫作的。如果他從來就沒有把自己當作學術人,那為什麼要這樣要求他呢? 這就好像是國產的歷史劇和港台歷史劇的差別。中國大陸的歷史劇總是把自己定位在歷史傳播者的身上,所以劇中人吃什麼、穿什麼都要符合歷史事實,稍有不慎,就讓學究們批上一通;下一次只能加了小心。而港台劇則不然,把歷史當作襯托,閒七雜八什麼都上。你跟人家考據歷史,人家根本不拾你的茬兒。因為根本不相干,人家從來沒說自己要反映歷史。 金余之爭恰好反映了這樣的問題。金牙先生拿余先生當了歷史學家,費了那麼大的勁兒,其實在搞學術。而余先正根本不是學術人,或者從來就沒想過要當歷史學家;或者想了,但還沒寫出學術作品來。他是個文人,信筆寫來,想到哪說到哪兒,想拿誰出氣,拿誰出氣。歷史不過是個襯托。 余先生的反應呢,也有些混淆了自己的角色。發現對方對自己的作品作了不正確的定位,或者不理、或者指出本人作品不屬於學術著作,不追求史實準確,但歡迎文藝批評,也就結了。這樣一爭,到讓人覺得他的作品好像真的是史實準確,能經得起學術推敲似的。 但余先生畢竟不是學術人,如果是的話,當然要為自己的研究成果據理力爭,提出對方學術攻擊的謬誤,對事不對人;同時還要感謝金牙先生的助研工作呢。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