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沒一個有真見地啊!半斤八兩的亂發議論。最關鍵的,是沒人認真讀過帖!
疑古之風,其實是個學術問題,歷來就是贊毀參半,這是文史常識,沒什麼好大驚
小怪的。所以職老、慌慌、羽矢禽獸發言,完全不靠譜。
馬鈴薯算是認真的,但毛病是自說自話,不讀帖。我已經回答過我對所謂“偽書”
的一般性態度,我的觀點,並未見有人有能力反駁。另外我講了,我並沒有研究過
《孔子家語》,所以才轉引有關的研究材料。對偽書的反駁,我已用紅字標出,怎
麼能說“一點也無助於你的觀點”?
一目十行掃過去,根本就是自說自話,怎麼討論?好吧,我就再帖一遍。
【關於“偽書”
《孔子家語》這部古籍,是中國圖書史上其中一部最著名、也最受人關注的
“偽書”。在古代,經、史、子、集這四個古書大類,一直以經部的書籍最受古代
學人重視,因為這些經典都跟孔子有關:有的曾經由孔子親自整理、作為教導學生
的教材,有的記載孔子和他的學生的言論和事跡,有的則闡釋孔子或後世儒家學派
的思想學說。《孔子家語》所記載的,正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說話和故事。我們知
道,位列《十三經》的《論語》,就是孔子和孔門弟子的言行記錄;而由於內容相
類,《孔子家語》在《漢書藝文志》中,也被歸入《六藝略》的《論語》類。不過,
因為《孔子家語》在漢代曾經一度失傳,當漢末的經學大師王肅,聲稱自己從孔子
的後人孔猛那裡獲得這部古籍,並為它作了批註時,它的來歷便開始遭到世人質疑。
此外,《孔子家語》的大部分內容,又跟若干先秦和漢代古籍記載的孔子事跡大致
相同。符合了“身世不明”和“品質不純”這兩大條件,到了宋代,《孔子家語》
便被明確掛上了“偽書”的卷標,它在史志目錄的地位,也由“經部”下降至“子
部”。
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西漢墓出土的竹簡《儒家者言》,內容與今本《家語》
相近。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墓也出土了篇題與《儒家者言》相應的簡牘,
內容同樣和《家語》有關。這些考古發現說明,今本《孔子家語》是有來歷的,早
在西漢即已有原型存在和流傳,並非偽書,更不能直接說成是王肅所撰著。它陸續
成於孔安國以及與王肅同時的孔猛等孔氏學者之手,經歷了一個很長的編纂、改動、
增補過程,是孔氏家學的產物。應當承認它在有關孔子和孔門弟子及古代儒家思想
研究中的重要價值。】
http://bbs.creaders.net/life/bbsviewer.php?trd_id=602220
這裡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時間跨度,從西漢到漢末的完整時間跨度是四百餘年,如
果考古發現說明《家語》早在西漢即已有原型存在和流傳,那認定《家語》為漢末
王肅所作,即是偽證。
另外“身世不明”和“品質不純”這兩個偽書標準,也有大問題。比如《胡笳十八
拍》就因“身世不明”而被判為偽作,事實證明是錯的。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
“身世不明”是常態,希臘經典,大都由阿拉伯文轉譯,算不算“身世不明”?而
對“品質不純”,我已經解釋過,辨偽易,鑒真難。不妨再抄一遍如下。
另外關於“偽作”,自古以來,這個概念就是攻擊的利器。其實古代印刷術尚未發
明,交通不便,學校教育不普及。。。這些因素,都使得經典的流布、傳承困難重
重。可以想見,在代代承傳的過程中,許多經典章句常常靠背誦口口相傳,等到有
條件重新書寫成書簡文字,肯定與原作有所差異,加之年代久遠,經史上的混亂情
形是自然形成的。就連司馬遷自己,也只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
言。”所謂一家之言,就不是定說。“偽”與“誤”不同義,誤是誤差,並非有意
為之。
所謂“偽作”,把存在“誤差”的古代典籍,一概推入人心險惡、弄虛作假,這個
觀念十分不妥。古人用之,古人不妥;今人用之,今人不妥。
譬如李白的《靜夜思》,李太白全集的版本就與唐詩三百首的版本出入很大,但沒
有人說唐詩三百首的版本是“偽作”。再有老子道德經,從簡本到帛本再到通行本,
就有很多差異。“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皆不見於簡本,今本
第十八章的“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
有忠臣”,在簡本中則為:“故大道廢,安有仁義?六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
亂,安有正臣?”另外今本第十九章的“絕聖棄智”、“絕仁棄義”在簡本中為
“絕智棄辯”、“絕偽棄慮”。。。這些一字之差,無不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我們能否由此判定今本是“偽作”呢?恐怕也沒有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