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英国之前以为洋人都差不多,现在发现差别很大。废话。但是,如果是看平时聊天内容里面的哲学,这就值得废点唾沫了。昨天看万维主页上有一篇讨论中国高考和法国高考作文题的文章。大意是法国作文讨论的是哲学问题,中国作文讨论的是吃喝拉撒。好像作者对法国作文比较推崇,仿佛法国作文才教人思考。对于这点我有所保留。
在英国呆了一阵子,发现英国人腻歪法国人和德国人还不光是为了争地盘,很大程度上是欧洲人讲话。据我观察,欧洲大陆的人确实比较喜欢在英国人拉家常的时候讨论哲学。碰到比较拽的,一提哲学俩字儿就坐立不安了,说话时的单词也越抻越长,ism,tion,ity,ology随便用不收费。
我很喜欢看欧洲的电影,主要是因为速度比较慢。我平时除了吃饭,干什么都喜欢慢。慢的电影看着半截睡着了也没关系,醒了还能接着看。不过,我对有些法国电影台词里面玩哲学挺反感。不会好好说话,非得绕弯子。说话绕,忍不住语调也绕,身子跟着拧,白眼一个接着一个地翻。吃饭就吃饭,非要先长篇大论地讨论饿死的意义,然后给自己找一个硕大的借口才能拿起筷子,到最后也不一定吃得上。最典型的就是Before Sunset。两位主人公多年失散以后偶遇,该结婚的已经结婚了,该有男朋友的有男朋友了。可是还不死心,想上床又不好意思直说,不厌其烦地讨论什么宇宙、社会、人生、环境问题,真是很烦人。小儿科的话题,弄几个人名作点缀好像就深沉了。要不是两个演员长得还算顺眼,我是不可能坚持到看完。看完了也只记住了他们的脸蛋,说的话都忘得一干二净。后来想想,这不过就是一部打了粉底的巴黎风光片,内容坚持不了多长,只好用哲学废话充数。
想起来听过一个讲座,几位英国哲学家辩论为什么在英国哲学不像在欧洲那样深入平常百姓家。据他们讲,这里面很大程度上就有教育的因素。法国人中学就开始玩哲学,英国人中学开始考虑将来找什么工作,哲学好像帮不上忙。欧洲大陆的哲学喜欢讨论大而化之的话题,所以老百姓谁都能插嘴;英美的哲学是分析性的,钻到针鼻儿里还不嫌窄。因此,在英美,专门研究哲学的人不怎么和外界交流。在欧洲,哲学就像乒乓球,谁都能挥几拍子。从文化上,“intellectual”在欧洲是褒义词,人们比较尊重知识权威;在英国则是贬义,人们习惯怀疑一切。从语言上,英国人喜欢平易近人,说话用大词儿不招人爱;欧洲至少是有相当一些人以会用艰涩词汇让人听不懂为荣。当然,让英国人说法国人,自然褒义词用得少了点。
即使如此,至于两种文化哪个好哪个不好,并没有个定论。有一点似乎还是比较明确的,各国的文化有自己的特点。法国人打个嗝都冒哲学名词的风格英国人学不来,英国人听不懂就怀疑的风格欧洲人也不一定能学得像。
我的问题是,咱中国学生难道也得打嗝儿都是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