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散记四:还原“爱国”屈原 |
送交者: 都好就好 2005年02月19日21:34:52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
已成惯例,爱国宣传必提屈原。屈原的官方评价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后来学习读书,对于浪漫主义和诗人两点都觉得评论适当,由屈原首创的楚辞,其想象力丰富而诡异,和《诗经》一起并称“风骚”,是中国诗词的两大源头。但是对于“爱国”,却有了疑问:在哪儿能找到伟大爱国者屈原的爱国线索呢? 感谢网络,在郭建勋的文章《棒喝时代:只有恋乡才能爱国--从屈原之死说起》里,总算发现了历朝历代,如何将屈原“故国乡土之情”提升到“爱国”这个历史阶段的。根据郭文,两汉到魏晋南北朝隋唐,对屈原的评价还止于“忠直之臣、迁谪之客、狂狷之士”。第一次转变是在北南宋之交,由于“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宋王朝岌岌可危;他(按:指洪兴祖)本人也因冒犯秦桧而遭贬职。国家危亡、个人怨愤交织于心,于是借屈原之事抒己之怀,”从而提出了“‘屈原之忧,忧国也。’‘长太息而掩涕,思故国也。’”从而“历史上第一次将其提升到恋‘国’的高度来认识,并赋予屈子‘自沉’以浓重的殉宗国色彩,”“于是从‘乡’到‘国’,屈原人格中的爱国层面初具雏形。”最终完成了提升的是南宋大儒,朱熹。他在“兴祖的基础上,对屈原的爱国情操给予了进一步的提炼和强化,”“从现实目的出发,以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力图为抗金救亡树立一面‘忠君爱国’的精神旗帜,亦作为投向南宋投降派的批判枪矛”。由郭的文章可见,屈原由普通的思念故土故乡的认识,在各个历史阶段下不断提高,从而最终成就了一个爱国者的典型。 另外,在郭的此文中,也基本承认了以下事实:恋乡并不就是爱国,虽然爱国根植于恋乡。也承认了“正是这种特别突出的‘恋乡’情结,逐渐成就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只不过它不是屈子自我的主观产物,而是在漫长的接受过程中,经由后人的扩张和提升,从而发掘出来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精神资源”。一句话总结就是,屈原是有浓厚的“恋乡”情节的,屈原的“爱国”具体行为并没有表现,是后人提升出来的。 如果按照郭文,先秦时期可以将“恋乡”上升到爱国层次,那么与其对照的卖国就一定存在,所以在笔者在《读《史》散记三》里面标签伍子胥为卖国贼,虽将伍子胥“下降”的晚了几百上千年,但是依然算是言之有证了吧? 但是,再三思考,又觉得不妥。窃以为,无论以任何名义,用现在的观点来评价古人,或者由于各种时期必要,割裂历史时期,不考虑事件发生时期的实际情况,过分强调“古为今用”,不是一个读史的人应该采取的办法。于是我想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先秦时期,包括春秋战国,到底有没有普遍的“爱国”思想存在?这里所谓的“普遍”大致是指社会通行的一种观念或者准则,这里的“爱国”大致是指超越了简单的“恋乡”阶段而的对某个国家所有的强烈的归属感。如果没有,那么屈原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能超越那个历史阶段,前瞻性的具有了爱国的性质。 郭建勋的文章的文章里面,提到了楚辞学者曹大中的一个观点,就是在“秦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不存在中国与外国的对立与区别,因而也就不存在‘爱国’的观念和精神。”此观点是作为批驳对象存在的,但是笔者却也持有和曹先生一样的想法。由于条件所限,我查不到曹先生的原文,从而不知道曹先生是如何论述他的想法的,想来十分精彩。以下是我的想法,算是看不到曹先生的文章,自己瞎想点聊以自慰的思考。 我想要讨论爱国,必须先讨论什么是国,或者说什么是国家。理解了先秦时期的国家,才能理解什么是爱国。 按照陈独秀的观点,国家就是土地,人民和主权,实际上是西方的国家三要素,土地,人民和制度的另外一个说法。土地就是国土,人民自然就是国民,主权或者制度范围很广,大致包括了一个国家的行政制度,法律体系,等所有上层建筑的范围。 说到爱国,先谈“国”字的来源。国,古为國,在《说文解字》里解释是:邦也,从口从或。“或”字也说其为“邦”之义,从口从戈,以守邦土。看来,国在中国也是和土密不可分的。那么在先秦时期的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根据《汉书.地理志》,“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满为附庸,盖千八百国。而太昊、黄帝之后,唐、虞侯伯犹存,帝王图籍相踵而可知。周室既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转相吞灭,数百年间,列国耗尽。至春秋时,尚有数十国,五伯迭兴,总其盟会。陵夷至于战国,天下分而为七,合从连衡,经数十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孓遗者矣。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以上论述,大致说明了国家来源,即初期周朝封爵共计五等,但是地只有三等,所以大约有一千八百个小国。周末,诸侯相互征伐,到春秋时候只有几十个国家了。战国时期,全国就仅仅剩下了7个国家。秦实行郡县制,于是裂土分封不再存在。汉基本采用了秦的做法。以上班固的说法虽然简略,但是大致说明了“国”或者“邦”的变化过程。可见,先秦时期,国大约是指各个诸侯国。由于夏、商、周连续采取的分封制,诸侯国非常多。再考虑到当时的人口数量,我想先秦的周的诸侯国大多不超过万余人。确实是如老子所说,是小国寡民。特别是到周末期,兼并非常激烈,朝为秦幕为楚的事情也常会发生。在人数很少又国家很小特别是经常变动的情况下要求人民有普遍的爱国感或者归属感有些不太现实。 其次,考察当时人民的状况。《史记.周本纪》中有古公亶父去豳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的记录。《孟子·梁惠王章句》里梁惠王说“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以上都说明了先秦人是可以迁徙自由的,古人是完全“用脚来投票”。其自由迁徙无需什么暂住证之类,也不会有张惟英之流提出对岐山下的人口进行控制。那么初一在秦初十五到齐国居住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在流动频繁的情况下,户籍或者出生地便不显得太重要。所以,春秋战国之时,异地为官楚材晋用者到处都是。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举例说:“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极端的情况如苏秦,佩六国相印,他对那个国家有归属感到底更爱哪个呢?大约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再次,要谈周的政治制度了。由于夏、商、周均采用了分封制,其实质类似于现在的地方自制。中央政府或者说国君仅仅是名义上的各个诸侯共主,中央政府的统治是通过诸侯再下达到普通国民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普通国民对离他非常遥远的,没有直接关系的政权有归属感大概比较难。 以上是从国家三要素,土地,人民和制度来讨论先秦时期的爱国主义是很难被普遍地培养出来的。以下还将从历史和当时“士”阶层的出现来继续探讨。 在《史记》里,中华历史的开端是五帝中第一位的黄帝。他也成为中华民族公认的始祖。即所有的后人追根溯源,都是黄帝的后人。我想黄帝应该是中原某个部落或者几个氏族的首领。各族后人都将自己的始祖追溯到黄帝,并非实际情况如此,而是中原部落文化和生产方式领先于其他地方,于是各地方向心归化的结果。这种公认始祖的观点,使的先民有种“天下一家”的特别感,所有的争端都可以用兄弟阈墙来解释。算起来我们的兄弟姐妹分布很广,根据《史记》,匈奴也是“夏后氏之苗裔也”(语出《史记.匈奴列传》)。所以,《诗经.小雅.北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由此可见在先秦以前,我们的民族矛盾还没有激化,理论上确实有点“大家都是兄弟”的“敌我不分”的状态。 最后,还想探讨一点,就是在从春秋开始,由于传统的周王朝对诸侯控制力的减弱,诸侯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于是“士”这个阶层出现了。他们往往受过很好的教育,有一定的政治素养或者军事才能。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贡作为说客出使后说:“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由次可见,这些“士”的活动能量有时候非常巨大,甚至左右一段时间形式发展。一部《战国策》几乎全部是作为“士”的纵横家的主张和策略。与此同时,养士之风也盛行,特别是战国后期,《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曾说他“食客数千人”。“士”这个阶层的主要个人目标可以由后来秦国名相李斯出山前的誓言来概况:“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意思就是“现在正是平民游说发挥作用的时候啊。地位卑下而又不想办法改变的人,就象禽兽只知道来了肉才吃,徒有张人皮而已。所以,最大的屈辱就是卑贱,最悲伤的事情就是穷困”。通过上文可以想见,当时的士最关心的事情并非国家或者正义,而是个人荣华富贵。“士”阶层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特殊的现象。他们不事耕种,不从商业,专门为其投靠的主人效力。他们的效忠是无限的,可以置国法家规不顾,可以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可以一诺杀人,也可以一怒自杀。因为这类人员实在对正统社会冲击太大,国家法律或者法令无法约束,于是在秦、汉之际的不断打击下,几乎消失怠尽。他们的影子可以在后来的日本“武士”身上看到一些。对于这些只知道效忠主人的“士”,他们的普遍的对某国归属感与其说是有不如说是没有。 基于以上理由,窃以为,在先秦之前,普遍的社会“爱国”感是不存在的。但是并不排除单个的如弦高犒牛这样的爱国举动。这样的举动是孤立的,同时也并没有成为平常的社会风气。也以为,在整个社会普遍“爱国”感并不存在的情况下,也应该还原屈原的“爱国”到“恋乡”。如果不然,就是脱离了当时的历史实际情况,超越了历史阶段,成了“关公战秦琼”了。 1,史记,司马迁著,连接见:http://www.shuku.net:8082/novels/classic/shiji/sj.html,2005年二月七日连接。2,屈原介绍,中青网,连接见:http://www.cycnet.com.cn/encyclopedia/history/person/bookman/991102053.htm,2005年2月13日连接3,棒喝时代:只有恋乡才能爱国--从屈原之死说起,郭建勋,连接见:http://cul.sina.com.cn/t/2004-11-24/95782.html,2005年2月13日连接4,地理志,汉书,班固等,连接见:http://www.shulu.net/gd/hs/038.htm,2005年2月13日连接5,说国家,陈独秀,连接见: http://sangle.web.wesleyan.edu/etext/late-qing/chen-guojia.html 2005年2月18日连接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4: | 孔子看相 | |
2004: | 七律--忆旧游黄鹤楼 | |
2003: | 金钱与爱情 | |
2003: | 那个葵花黄蓉与那个香蕉郭靖 | |
2002: | 河南作家怒发冲冠有笔如刀:不许妖魔化 | |
2002: | 棋子璩美凤--权力、美貌和性的震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