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北京, 只要是晴天, 那天肯定是蓝蓝的, 有时再缀上几朵白云, 看上去真的很诗情画意, 令人心情舒畅,思绪万千. 以至在同学们的作文里, "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都成了俗句, 好生让语文老师头疼了一阵. 描写随然大众化了一点, 可它确确实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形.
印象最深的就是放暑假的午休时间在车站等公共车去什刹海或工体游泳. 那时的大街上汽车少得可怜, 说它稀稀拉拉最恰如其分,经常还能看到拖拉机和马车,偶尔能见到一辆伏尔加或上海啥的就算很幸运了. 灼人的太阳高高地挂在很蓝很蓝的天上, 直直的照射在大地上, 酷热的天气把人们都晒回了屋里, 好像全北京都在那段时间收听广播里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或《桐柏英雄》啥的。 从宽街经锣鼓巷到地安门,有时路上都看不到行人....车少, 人少, 成就了北京的新鲜空气, 也成就了北京的晴朗天空.
站在任何一个没有建筑物遮挡的地方, 都能清晰地看到远处雄伟起伏的北京西山. 那个时候, 北京的胡同建筑基本完整,高楼也少得可怜,除了几个大饭店和建国门的外交人员公寓,几乎没啥高点的建筑了。三环路是农村和城市的交织地带,到处都能看到农田和粪坑。
二十年前的北京, 人和车开始多了起来, 建筑工地也开始多了起来, 三环路开始扩展, 新的住宅大面积开工,特别是在三环沿线,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城市传统布局开始打破,个体户开的饭馆儿和商店日见增多,街上也变得糟杂起来,小贩的叫卖声和店铺里为招徕顾客而播放的流行歌曲声充叱着大街小巷,给人乱糟糟的感觉。空气也不如以前清新了,但是还好, 一到秋天, 天空就向被重新刷洗了一样, 还是那末蓝, 还是那末亮, 坐在上课的教室里, 望着窗外碧蓝的天空和不远处清丽的西山, 哪里还有心思听课, 早就开始琢磨着结伙去爬香山, 登鹫峰, 或到荒野的圆明园遛一遛. 那个时候,北京的天空依旧亮丽, 蓝天白云依旧陪伴着我们, 让人感到心情舒畅。
十年前的北京, 城市的高楼多了许多,建筑工地工地到处都是。 马车没有了, 拖拉机也少见了,但是看到了更多的人和车, 机动车道路开始感到拥挤了。 周围的朋友同事开始有私车了, 好像当时不管有车没车,人人都在驾校学车, 个个都怀揣一个白本子,就像少先队员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时刻准备着一样! 可悲的是,空气质量直线下降,感觉即使是夏天的雨后, 天上也是灰蒙蒙的, 好像老有东西在空中飘着, 后来知道了这就是空气污染, 95年7月那一个月, 几乎没有看到过透彻的蓝天, 让人感到很失落.
最近两年, 城市的高楼满大街都是,街头公园和绿地也开始增加,城市变得有点帅气了, 甚至有点气派。人还是一如既往的多,不分白天黑夜, 哪儿哪儿都是人, 人山人海,人潮人浪。 自行车好象见少,取而代之的是无处不在的汽车,楼前屋后大街小巷能停车的地方一定有车在哪儿停着,而且基本上都是私家车. 路上更加拥堵了, 赶上上下班,有时真是行车不如走路快! 登上西三环的中央电视塔, 虽然整个北京平添了无数漂亮的高楼大厦, 可惜的是隐约在混浊空气中的漂亮建筑是那样的失色, 即使是晴天, 尽管西山近在咫尺, 看上去也是朦朦胧胧的, 低低的能见度把漂亮的北京给模糊了, 灰灰的天空替代了蓝蓝的天空, 看太阳就象是在看月亮,让人感到很心痛。
真是好想能天天看到从前北京飘着白云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