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红树林
万维读者网 > 五 味 斋 > 帖子
静夜听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
送交者: 老秃笔 2006年06月09日09:28:02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拉威尔 波来罗


在上中学的时候,有天收音机播送外国乐曲,传出一首听上去有些怪怪的乐曲。恰好有父母的一位老友在,他向我们介绍了这首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由此,这首怪怪的乐曲,虽不是常听,也一直听到现在。 这里主要说的是听它的感觉。 至于乐曲本身和作曲家的介绍,下面我给大家找了篇很好的文章,供大家一阅。

因为常听几位著名的大师们,比如贝多芬,莫扎特,柴科夫斯基,拉赫马尼诺夫,利姆斯基-科萨科夫,这些熟悉的西方作曲家的作品,脑子里就习惯了他们的音乐旋律,风格,配器技巧。久之,甚至把大师们的作品作为音乐的样板,稍有离谱,不熟悉的作品就不愿再听了。这当然就放弃了欣赏一些近代作曲家的作品。比如,我不喜欢听印象派大师马勒,俄国的斯特拉文斯基,穆索尔斯基,肖斯塔科维奇这些近代作曲家的作品。只有这首拉威尔的波莱罗是唯一的例外。多少年来,总是不时地拿出来听一会儿,仔细品味作曲家的技巧,作品的意境,还颇有些回味无穷的感觉。

这首舞曲,开始以一件乐器慢慢悠悠地奏出一个极其简单的旋律。其后,不停地有乐器加入进去,形成一个逐渐变大变强的旋律和乐队组合。背后,铜管乐和小军鼓不停地打出一板一眼的节奏。这旋律听上去毫不激动人心,有些放荡不拘,怪里怪气,贯穿整个乐曲的始终。 可是,不经意间,作曲家巧妙地利用配器的技巧,将变化融入演奏中。整个作品的风格也从开始的悠扬神秘,漫游式的无边无际,逐渐转成热烈奔放的调色,最后以大团圆式的结尾,也就是全部乐器加入演奏,烘托出庆祝的气氛,而一墩而成,嘎然中止。

通过这首乐曲,作曲家展现了他高超的配器技巧,将一小段西班牙民间舞曲表现诠释得淋漓尽致,一层层地展示给听众。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说是一个魔术师一晚上表演很多首绝艺,不是难事。而他一晚上只表演一个魔术而不让观众厌烦,这是难事。这就是技巧的高低所在。你听这首波莱罗的感觉就是这样。那样一段简单的旋律,那几样乐器,从独奏到合奏,从谜样的单调到热烈,仿佛领着你进入了一个从平原到高山的旅程,不觉间,你就到了山顶,一览众山小。那种出其不意,天外有天的感觉在听外这首乐器后油然而生,经久震荡着你的心灵。让你脑海里还在回味着这首乐器,那恍如鬼魅的旋律和意境。

听这首乐曲,最好是一人心境平和的时候。比如,夏夜的星空下,四周无人。白天的酷热消散,徐徐夜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点上一支烟,放着这首乐曲,静心静气地随着旋律游荡自己的性灵。这是听这音乐曲的最佳状况。

开夜车时是听这首乐曲的一个好机会。四周黑色笼罩,孤车单人。只有车灯照着前方的漫长路程。这时,听这首乐曲,有种幽幽万古的感觉。

这首乐曲不似贝大师的复杂难懂,也不会如柴科夫斯基的华丽动人。可它自成一个风格,叫你听完后难以释怀,总想再回来听一遍。嘿嘿,这再听一遍,就直让我听了20年了。

忘了那是谁说的了,好的作品有生命力,能够打动人心,溶化在人的身体里。所谓经久不息,也不过是这个样子了吧?

希望大家有时间听几遍,多用心领悟。 也说不定大家就成了波莱罗迷了,再出个张莱罗,秃莱罗呐。


ZT ZT ZT

拉威尔《波列罗》
  作者:文艺台 沈弘                          www.fm876.com

     《波列罗舞曲》使拉威尔的名字传遍世界,大多数对音乐只有一般性爱好的听众对拉威尔的认识就只有《波列罗》,对他的其它作品则认识不多。拉威尔的知名作品还有《古风小步舞曲》、《悼念小公主的帕凡舞曲》、《西班牙狂想曲》、《圆舞曲》、《鹅妈妈》等等一大批。拉威尔经常被人们列在德彪西旁边,把两人相提并论,唱片公司受这种影响,也常出版这两位作曲家的合集唱片,其实拉威尔与德彪西是不一样的。德彪西的艺术灵感来自于与他同时代的先锋艺术,如印象派绘画、象征主义诗歌,而拉威尔受到的艺术启发是古典主义的,所以他的音乐有比较明确的调性原则。在拉威尔之后新古典主义开始生成。     

拉威尔与德彪西之间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喜欢异国情调的音乐,在异国情调里又尤其种爱西班牙节奏,这也许是他们从十九世纪浪漫派音乐家那里继承来的艺术血统。管弦乐《波列罗》就是一首有浓烈西班牙风味的舞曲。     

波列罗》的创作起因来自于天才貌美的女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的作曲委托,为独幕芭蕾舞剧《波列罗》写音乐,伊达·鲁宾斯坦是佳吉列夫领导的俄罗斯芭蕾舞团的主要成员,与著名的芭芙洛娃和尼津斯基同时在一个剧团,有很高的艺术声望。她有超人的美貌,这反倒成了不利因素,因为介绍她的文字往往只注重她的绝世容颜而忽略了她的艺术才华。她是佳吉列夫的舞蹈团里的女主角演员,以佳吉列夫对艺术的苛刻要求,不是大师级的舞蹈家是成不了主角的。鲁宾斯坦的艺术趣味很高雅,她表演的一些著名剧目音乐分别来自拉威尔、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等当时音乐界的翘楚人物。为她编舞的有著名的芭蕾鬼才福金。由佳吉列夫、福金、芭芙洛娃、尼津斯基、伊达·鲁宾斯坦这些人组合成的俄罗斯芭蕾舞团是一个强有力的艺术团体,他们的富于创新精神的艺术实践不仅给因循序守旧的芭蕾艺术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也影响到了音乐界,许多作曲家他们写音乐,其中几科包括了当时最有成就的几位如德彪西、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理查德·施特劳斯,他们写的芭蕾音乐后来都进入音乐厅成为独立的交响作品,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是较著名的一部。     

波列罗舞曲》用在独幕舞剧西班牙小酒店的一场戏。在一个肮脏简陋的西班牙酒店里,中央是一张圆桌,伊达·鲁宾斯坦扮演的吉卜赛女郎在圆桌上翩翩起舞,散在四座的人们饮酒说笑,没有人注意跳舞的人。女郎的舞姿起初舒缓中带有懒散,随着音乐的加强,舞蹈越来越活跃,男人们被吸引到桌子旁边来,他们仰起头观赏跳舞的女郎,情绪被挑逗得越来越流动。音乐达到高潮时,女郎的舞姿狂热起来,男人们也随着狂热地跳舞,最后他们拔出了剑,狂欢成了骚乱。福金设计这个舞台场面的灵感似乎来自西班牙古典绘画大师戈雅的一幅油画,拉威尔写音乐时起初也想选一首西班牙作曲家的曲子配器加工使用,但最终还是自己另写了一首。  

《波列罗》是西班牙民间的一种双人舞,产生于十八世纪,拉威尔写的《波列罗》只是徒有其名,与传统的波列罗相去甚远,全然不管原本固有的音乐特点。拉威尔的《波列罗》最突出的特点是节奏,在乐曲一开始小鼓轻轻地打出这个节奏,从此贯穿全曲,一直由小鼓打节奏,从弱到强,直至终曲的最强。这个节奏型有两个小节,后一小节是前一小节的变体,重复打起来并保持十几分钟,听感上会产生错觉,分不清节奏型是从哪开始的,音乐的另一个特点是从始至终重复两个曲调几乎相同的主题,不做任何变奏,只有很少的调性处理。拉威尔运用娴熟的管弦技法,在不间断重复的主题上增添各种色彩,曲调上虽然在单调重复,音色力度的变化有如一块多彩的调色板,任意在变换色调。一成不变的节奏加上不断重复的主题,连续演奏十六、七分钟,单调得不可思议,但是拉威尔把它处理得光彩夺目,在乐曲榜近结尾时达到高潮,很能激动人心。     

拉威尔的《波列罗》问世以后,立即传遍了欧洲和北美,对这首奇特的乐曲,人们有种种评论和解释,说它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有催眠术一般的魔力,还做了种种猜测。针对这些,拉威尔在报上发表文章,对《波列罗》做了一些说明,他声称这首曲子只是在一个特殊的和有限的范围内做的一个实验,没有什么弦外之音,他很具体地谈到:“我写的是一首全部由乐队织体构成而没能音乐的乐曲,一个漫长的、逐步发展的渐强,其中没有对比,除了结构上的设计和表现方式外不包含任何创新因素。”     

现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舞剧《波列罗》当初首演的情况,伊达·鲁宾斯坦在一张圆桌面的范围限制内起舞,伴奏音乐不断重复一个简单的曲调,这简直是艺术上的冒险,很可能会遭到惨败。然而没有,不仅没有失败,拉威尔还就此成为世界知名的作曲家。舞剧《波列罗》现在还有人在演,但是舞台和编舞设计都不是首演时的原样了,原来在上面跳舞的圆桌撤去了,表演者有了更大的表演空间,可以不受限制地表现放荡不羁的吉卜赛女郎的热情了。也许是没有人敢于像伊达·鲁宾斯坦那样在圆桌上起舞了。     

波列罗》很快就脱离芭蕾舞,进入音乐厅,它在世界各地频繁演奏,成为一首通俗管弦乐曲。关于它的演奏,还有一段轶事。当时任纽约爱乐乐团指挥的意大得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很欣赏这首乐曲,他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在美国首演了《波列罗》。后来他率领纽约爱乐去巴黎演出,拉威尔听过他们演奏的《波列罗》之后,向托斯卡尼尼指出他指挥的速度太快了,原曲不是这个速度。不料托斯卡尼尼却对拉威尔说:“不,这不是一首葬礼进行曲,应该用这样的速度演奏,才能获得生命力。”拉威尔听了这话瞠目结舌,一时语塞,这等于告诉作曲家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写的曲子应该用什么速度演奏,这在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件趣闻。     

最后要指出的是,《波列罗》虽然标榜的是西班牙音乐,但只有节奏是西班牙式的,它的曲调洋溢的是阿拉伯风情,配器上大量使用管乐器组合,又有一些土耳其情调,它是异国情调的组合。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5: 谈情说爱 
2005: 大费:大家一起来----车祸(下)
2004: 领悟
2004: 北岛:芥末 (一)
2003: 十谈什么是爱情
2003: 一个感人的故事
2002: 全世界人民为什么都笑了(地域风情版)
2002: 很想找一个离过婚的女人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