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多说:“我觉得五叶一花并没有说明白,确实和我的理解大不相同。”
评:那什么叫说明白呢?说的与你理解的相同了才算说明白了吗?
2. 问题多说:“此外,‘道不远人,敬而不畏’,我认为恰恰就是说平易近人的意思,不是说有没有生命力。有生命力不等于平易近人。最后,从于丹对自己的逻辑严谨性还是比较看重的谈话中,我不认为她情愿放弃逻辑。”
评:我觉得五叶一花说得很明白,不正是“道不远人,敬而不畏”才使《论语》具有了生命力吗?。而“道不远人,敬而不畏”的意思就是平易近人。我们可以说“道不远人,敬而不畏”使《论语》具有了生命;也可以说平易近人使《论语》具有了生命。有生命力当然不等于平易近人。但是,有生命力的同时也可以平易近人,不是吗?我觉得于丹自始至终逻辑性都是比较严谨的。
3. 问题多说:“讲话的人说得不清不楚,听众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合情合理的。……对于一个问题,我自己以为明白了,实际并不明白的情况太多了,可是我即使坚持己见也不意味着我装明白……”。
评:之所以觉得“讲话的人说得不清不楚”有两种可能。一是确实没说清楚;二是你没听明白。如果很多人都说听明白了,而你不明白,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个人的理解方式不同嘛。但是由此而质疑他们是否真得明白了,那么我说也是合情合理的,总是要允许别人怀疑嘛。
但是,如果以为说得明白搞得清楚就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像中国中小学生读一篇课文只能有唯一的标准解释一样,那就未免太束缚个人的思想空间了吧。就像一千个人读《论语》有一千个孔子一样,一千个人听于丹就有一千个于丹。她讲个人的心得,让听众得出很多不同的结论,这不意味着她没说清楚,而只能说明听众都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思考问题的。合上了就是有共鸣,合不上也不必拧巴。
4. 问题多的原文:“于丹自己说过,她不是搞学术,既然不是搞学术,就没有必要把话说得别人都听不懂。”
评:这句话下面的我也看了。但是你不是引用她的原话(至少没加引号),所以我断意时就认为“既然”之后的句子就是你的。这就是“讲话的人说得不清不楚,听众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合情合理的”的具体事例……嘿嘿。
“最后声明(不是针对问题多)不同意我的观点,欢迎批评,但也要允许我没有被说服”。今天我也豁出去了辩一回……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