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和懂得奶牛的人聊了聊毒奶粉的事情,才知道并不是简单的奸商二字所能够说明的问题。
这次的奶粉放三聚氰胺并非独立事件。不知大家还记得不记得,不久前国内还出现过一次劣质奶粉事件。奶粉中蛋白质含量低,孩子长成大头娃娃。那件事出来以后,政府就下决心解决奶粉蛋白质含量不达标的问题。于是设定了牛奶蛋白质含量的指标。据专家介绍,牛奶达标应该是多项综合指标一起测。但是因为出了劣质奶粉的问题,所以全国上下的人都死盯蛋白质含量。结果是,生产奶粉或者牛奶的都按照这一个指挥棒去做。
按理说,如果牛奶是牛奶子里挤出来的,就没有必要添加其他的化学成分。可是这个单一考核指标的设定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奶牛在丰草和枯草期所产的牛奶蛋白质含量是有波动的。比如,吃肥草的奶牛挤出来的是奶油,吃枯草的奶牛挤出来的是奶稀(嘿嘿)。这样,农民们在枯草期获得的牛奶即使什么假也不掺,也有可能是不达标的。如果进行综合检测的话,枯草期的牛奶也还是牛奶,孩子喝了应该也没有问题。可是按照单一指标检测,它就不是牛奶了。
为了能够保证草照旧丰枯,奶牛照旧吃草挤奶,农民们就琢磨开了。我们怎么才能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呢?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找技术员。技术员就像施魔法一样地造出了富含三聚氰胺的牛奶。据说正经学过点化学的人都知道三聚氰胺能提高蛋白质含量。
这和前一次劣质奶粉的例子有本质性的差别,前一次是因为没有明确的规定,奸商掺假为了赚钱。这一次则是典型的监管指标设定不合理迫使商人造假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对上一次事件的过度反应。这里面有奶农无知的因素,也有监管人员矫枉过正导致奶农和商人按照规定行事就无法生存的因素。
这恰恰说明了,政府的好心不一定就能成就得了好事。市场与政府历来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关系,监管者的道法在这个斗法过程中应该得到不断地提高。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五味地主和农民们请继续补充。
昨天听说新西兰进口的牛奶也有三聚氰胺,那正好提供了一个进一步调查的有力的线索。这里面有一连串的问题:
1、该国出口到其他国家的奶粉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情况?
a. 如果不是,他们进口到中国的奶粉是不是受到同样指标的限制?
i.如果不是,有没有消费者盲目追捧蛋白质含量高的奶粉的因素?--是不是应该对消 费者进行更多的奶粉营养含量的宣传教育?
ii.如果是,那么新西兰奸商和中国奸商是在同一制度体系内作出的反应--需要调整指标体系
b.如果是,那就要看看其他国家牛奶检验制度是否也有和中国一样问题?
i.如果有的话,这就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了。
ii.如果没有,是不是那就是新西兰奸商吃饱了撑的,又不能多卖钱,费那个劲儿干什么?
不管制度如何变化,搞微型奶牛宠物或者恢复奶妈制看来是几个可以大力发展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