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上的书艺
中国历代钱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件瑰宝,在世界钱币史上,它以注重文字而
独树一帜。我国古钱币保存着形态、风格、书体、笔力、韵味等特征不一的文字,蕴含
着浩如烟海、千姿百态,极尽变化的艺术魅力,颇值得人们去品评、欣赏。
据考证,“钱”字最早见诸于《诗》“痔乃钱博”句。
旧注“钱”是一种古代田间使用的农具,这种农具逐渐演变成金属铸币。在夏代(
公元前21—16世纪)贝做为钱币的前身,在商品交换中起到了它特殊的作用。当时做为
原始货币使用的品种有:枣贝、阿文绶贝、虎斑贝等。货贝行于夏,盛于商而衰于周,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钱币的出现。
公元前475年左右,布、刀、圜、蚁四大流通钱币相继出现,皆为青铜铸币,并有大
量的文字。这一时期的文字的书体大多为“大篆”,通常采取方笔,体现了“金文”“
甲骨文”和“籀文”的风韵,呈现出书体的原始美,反映了当时的文字书写已注重到章
法和布局,开始讲究字体的形态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简化的“秦篆”书体文字,对汉字规范和发展起了重大作
用。秦篆形体匀圆齐整,笔画平而匀称,章法整齐。秦币上的篆书钱文系古代书法家、
秦丞相李斯所写,篆体粗犷豪放,稚拙自然。新王莽始建国年间,王莽为避用“钱”字
而借用“泉”字代之。据史载:王莽推翻汉朝后,惧怕人们联想到刘氏汉朝的刘字,废
除了币文中带有与“金”、“刀”有关的钱币,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王莽的“货布、布
泉”,都有端庄优美的“铁线篆”。钱条细长,直笔出锋,笔画纤秀美观,标志着篆书
体字向美术字、图案化发展,由应用艺术进化为美感艺术。
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代以后,钱币上的篆书体纵横自然,变化多姿。刘宋的“孝建
向铢”,用婀娜多姿的“韭叶篆”。三国时期蜀国刘备铸造的“直百五铢”,其钱文虽
不知为谁所书,但端庄秀美、古朴贵雅。北周的“币泉”、“永通万国”,用古朴稳重
的“玉筋篆”,都是笔画粗匀,笔锋圆钝,呈现出稳重英俊之绚丽。
唐代铸行的“开元通宝”,钱文为隶书,出自唐代大书法家欧阳洵的手迹,字体玲
珑剔透,法度严谨,劲险峭拔,清秀而又奇宕,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南
唐时铸造的“开元通宝”四个篆字,出自当时吏部尚书陈铉之手。
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这个时期的钱文书法、书体备及真、行、草、隶,可谓种类
繁多、琳琅满目。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始铸“太平通宝”,从此年号钱正式
流行。赵光义改“淳化”、“至通”,在新铸钱币上亲书真、行、草三体钱文,开皇帝
铸钱题字之先河。太宗书体雄健端庄,笔力遒劲,颇具书法艺术价值,人称“御书钱”
而珍藏。真宗赵恒用了“咸平”、“景德”、“大中祥符”等年号,此时铸钱虽只用楷
书一体,但亦笔态各殊,不出一辙。北宋仁宗赵祯皇礻右年间的“皇宗通宝”,赵祯用
奇妙绝伦的“九叠篆”书写币文,装字线条匀称,不纷不乱,屈屈层叠。北宋哲宗赵煦
元礻右年间发行的“元礻右通宝”和“元丰通宝”,其钱文分别是苏东坡、司马光所书
,一为行书,一为篆体。苏轼书法酣畅圆润,司马光书法严整劲峭,书如其人,一望而
知。
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崇宁年间,铸钱尤为精美,钱面上文字书法为“身通百艺,书
画尤工”的赵佶皇帝以“瘦金体”亲撰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等钱文。宋徽宗
早年学习过北宋黄庭坚的书法,后改学唐初薛谡“用笔纤瘦,结体疏通”在此基础上,
揉合众家之长,使之“瘦硬通神,有如切玉”,人称“瘦金书”。赵佶的瘦金书系用外
拓法,如画兰竹,运笔犀利挺劲,轻落重收,筋摇骨转,撇如匕首,撩如切刀,坚钩如
铸,笔势连绵之处如游丝飞空,颇具现代硬笔书法之意趣。观赏赵佶书写的钱文,犹如
轻歌曼舞,使人感到一种清新优美,颇受历代货币收藏家和书法家的喜爱,它与王莽的
货布、金章宗的“泰和重宝”一并被誉为世币三绝。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