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谈什么是爱情
----爱情当事人人格的形成和爱情动机
周峰
如果利用心理学的动机理论来解释爱情现象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造成爱情当事人爱和被爱的动机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本性论把这种爱与被爱的动机解释成一种本能,而马斯络等的自我实现理论只把爱与被爱定义成一种需要。有了需要就有了动机,有了动机就有了行动,有了行动就有了效果,有了效果就有了心灵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作为情绪体验反应出来也就有了人们对爱情的认知,而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情绪体验不尽相同,所以在一般人的眼里,爱情也是五花八门的了。而如果说爱情动机源于人们的本性,也就是爱情的本性论,或动机的本性论了。那么爱情动机并不受人自主控制,无论是源于人类的生物性,还是人类受了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了爱与被爱这种动机,那都是由不得人的一种被动过程。那么人们的生物性必然会决定人们对爱情的看法是一致的了!实际上确实不是这样的!那么究竟什么是人的本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历史上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说法了,这些说法无非都是在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两个圈子里转来转去。而我则认为人性需包括生物性,社会性和灵性三个方面的属性。
因此假如说爱情也是和人性有关的,嘿嘿,我觉得凡是与人之行为有关的都和其本性,也就是和人性没法分开的,所以我当然会认为爱情和人性有关了!
因此我觉得在考虑爱情的动机问题时绝对不能忽略人的社会属性和灵性,也就是不能脱离人类社会来谈论爱情的动机产生的原因。在开展什么是爱情命题讨论的一开始,我就强调了爱情和性并不是一回事。如果性可以用人的生物学属性决定的话,那么爱情绝对不能只由人的生物学属性来决定,而必需包括人类的社会性和灵性。
为了有利于我的观点容易被理解一些,我想在接下来讨论爱情问题之前有必要再一次阐述一下我的人性论。
我曾经把人性分为三个部份,一是人的生物学属性,一是人的社会学属性,还有就是人的灵性或者说是人的智慧性。这三种属性一起组成了人的本性,也就是说人性是这三种属性所制作成的“鸡尾酒”,每一个人所体现出的人性都是由这三种属性按不同比例“钩兑”而成的。人与人之间在人性上的差别在属性上并没有不同,但是在体现的生物性,社会性和灵性的比例来看就不尽相同了。比如有些人是体现的生物性多一些,社会性和灵性少一些,那么这样就体现出一些人的人性;同样有些人的生物学属性被社会属性和灵性所替代了一些,那么这也可以是一些人的人性。依此类推,由生物学属性,社会学属性和灵性相互排列组合,这种排列组合当然也包括相同属性的量的差异,那么所得出的人性就可以反应现实中的人性概貌了。
顺着这个逻辑说下去,如果我们认为人性就是人的本性的话,如果人性决定了各种观念的话,如果人性决定了人们之间彼此的利益冲突的话,那么基于不同人性的这些方方面面的属于意识和上层建筑范畴的东西也必然会具有差异,也必然会表现出可标识的差异。而在如此复杂多样的差异中寻找属于你的“Mr/MissRight”,也就是MatchMaking或恋爱了!难道这还不是恋爱么?!
那么人性在爱情这个问题上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我们不能只强调人性是由生物性,社会性和灵性的排列组合,因为这样的说法不利于操作,也就是说我的人性论只不过是一个理论性的东西,而如果想把这种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就不得不需要一套方案,也就是一些可以操作的办法。
索性的是在心理学上已经有了一个被称为”人格“的范畴(Personality)。人格的发展最早源于希柏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此外阿奎纳,康密(Comet)霍伯斯(Hobbes),洛克(locke)等人的对这个范畴也有他们自己的贡献。现实中的人格已经变得具有可操作性了,可能许多人都参加过有关人格的测验,有很多的时候人们也认为人格决定了诸如交友,与人所谋事等这些社交能力。人格这个词在现实社会中用得十分广泛,有一个叫奥尔包特(Allport)的人统计发现在社会中流行着近五十多种有关人格的不同使用方法。在分类上可以把这些人格分成几个大类,其中 有些属于人格的社会促进和结构理论。
人格的社会促进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在其社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如有些人很友好,而又些人很不友好等等。而与此不同的人格的结构理论则试图解释人格的心理形成过程,及其原因。教育心理学家kelly曾提出一种人格形成的“建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普通人在认识世界时的行为和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很相似,可以用一种:人科学家的模式来表述。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总是先把所观察到的事物在大脑中进行construct"建构”,(personalconstructs)。然后在这些cons tructs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处理。建立起可以具有相同结构或者语义的pattern。kelly认为在“建构”这个层次时,通常表现为一种类似“评估”的活动,可以简洁地说成是“打量”或“研究”。这
种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和具有个体差异。但这些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外部的“鼓励”或者“否定”来加以区别和强化。并最终以比较“公认”的形式而确定下来,这就是概念或者是观念的形成过程。
依据凯利的这种人格建构理论,我们可以认为人格是逐步形成的,它是由人通过社会实践和各种各样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凯利的人格建构理论可以反应出人的社会和学习(也就是智慧性或灵性)这些因素在人格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见如果把我前面说到的人性(
Nature)看作人之根本的话,那么人格或者说一个人的“风格”或可以标识这个人特征的人格就是人性的一种体现了!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按我的人性论考虑人的生物学属性,社会学属性和人的灵性的话,那么 这些也必然会发生在人格的建构过程之中。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性和人格就是统一的了!
从上面人格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它和一个人的发展是密切不可分的。那么这对于爱情当事人的爱情活动会有什么影响呢?
人格决定了爱情活动的最终结果,人格的匹配可以促进爱情的发展,或者直接说它有利于恋爱的成功!反之人格的不匹配,爱情的发展就缺乏基础,就没有理由出现和发展下去!
那么这里的人格和爱情的动机就不是一码事情了!那么人格和动机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我觉得人格的匹配可以促进爱情动机的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爱与被爱的动机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遵循属于唤起理论的本性论的一部份了,人格的匹配激发爱情动机的形成,再加上人们都有爱和被爱的需要,都有一种寻求温馨而使人愉快的人际关系的愿望。这两者相互促进就使得爱情的动机出现了!
所以不难看出与爱情有关的动机既含有人们需要爱和被爱的需要的成份,也含有反映人性的人格之间匹配而带给人与人的一种愉快的唤醒在起作用。这样就可以解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动机形成的原因了!
简言之,爱情的动机是由人格匹配所获得一种快乐和人本身所具有的寻求这种快乐和温馨的意愿共同促成的。
初写于08/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