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着无事,灌桶水。这几天论坛随处可见“全伯伯抱抱”,一股浓郁的温馨溢于荧屏,想不感动都不成。根据字面意思去推测,有伯伯的地方就应该有侄儿侄女,例如张三是李四的伯伯,李四自然就是张三的侄儿或者侄女,这是一种天经地义的“对称”。但是很明显,在 bbs 论坛这样一个大家原本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儿的露天广场,这种“对称性”是可能不存在的,因为受到语境(context) 的制约。也就是说,张三在李四面前自称伯伯,李四却可能不宜在张三面前以侄儿或者侄女自居。
汉语中这种“非对称性”是很常见的。常见的例子之一就是“兄弟”。夫子有云:“......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里的兄弟和教会里的“弟兄,姊妹”差不多,表示哥哥和弟弟,这里引伸为平等亲近之意。也就是说,这里的“兄弟”确实是对称的。但在另一些场合,“兄弟”二字的对称性就不复存在:兄字变得没有实际意义,主意在弟字上。例如蒋介石称他的学生杜聿明为兄弟或者吾弟,那是表示谦让捧高对方,但这时杜聿明如果称老蒋为“兄”是不妥的,因为乱了辈分。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例如文人雅聚时,张三对李四说“兄弟我......”,这里的兄弟二字也是不对等的,意在个弟字,所以这是非常不妥的。实际上像古代的一起参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们,不论年龄大小,都称对方为“兄”而非“兄弟”。
除了“兄弟”外汉语中像这种“对称性”不复存在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
a) (打开)窗户,意在窗,户并无实际意思;
b) 国家(成败吾岂敢),意在国,家并无实际意思;
c)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意在好,歹并无实际意思;
d) (他常在背后对张三来一番)褒贬,意在贬,褒并无实际意思。
汉语是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不同,汉语的文章和诗词歌赋等可以码得很整齐。最开始,像这种“窗户”、“好歹”这种两个相似或者相对的语素放在一起,很可能是一种联合式的复词,但随着语言的发展或者社会环境的变迁,这种对称性就破缺了,其中一个语素只剩下个形式,只起个陪衬作用,成为“化石语素”。
回到“全伯伯抱抱”,这里的“非对称性”也是存在的。因为老全不大可能抱抱个男子,所以不妨假设老全是对某位美女所说的“全伯伯抱抱”。考虑到互联网 bbs 这个 context,这里老全自称伯伯并无不妥,因为网络里将美女说得年轻一点是一种善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