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孔老二
送交者: alexsyalexsy 2020年10月22日16:11:59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二千多年來,一直被反動的統治階級尊為“聖人”的孔子,究竟是個什麼人?

列寧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範圍之內”(《論民族自決權》)。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孔子,就一定要根據當時階級鬥爭的形勢,看一看孔子是站在那個階級的立場上,他的思想是為那個階級的利益服務的。


孔子的政治立場


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年到前四七九年),魯國人,是一個已經沒落的殷氏族奴隸主貴族的後代。他所處的時代,正是春秋(公元前七七○年到前四七六年)晚期。由於奴隸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奴隸不斷起來反抗。如公元前五五○年,陳國築城的奴隸暴動;公元前五二○年,周王室的“百工”(大部分是手工業奴隸)起來造反;公元前四七八年,衛國的手工業奴隸圍攻衛莊公,過了八年,他們又起來趕走了衛侯輙。奴隸們用逃亡和武裝起義來反抗,從根本上震撼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奴隸制度搖搖欲墜,新興的封建勢力已經起來。所以,奴隸和奴隸主的鬥爭,新興的地主階級和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鬥爭,是當時主要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

孔子站在那一邊?可用下列幾件事情來說明:


①當時,在奴隸和人民群眾階級鬥爭力量的推動下,土地所有制開始發生變化。原來殷、周奴隸制國家中,土地全屬最大的奴隸主貴族頭子——天子(王室)所有,諸侯(公室)、卿、大夫等各級奴隸主被分封和賞賜的土地,只有享有權,沒有私有權。所以這樣的土地叫“公田”。到春秋中期,有些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的力量起來,他們開墾私田,數量越來越大,而且可以買賣。最初,王室和公室不承認私田,後來為了擺脫財政困境,被迫向私田徵稅,承認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孔子所在的魯國,於公元前五九四年實行“初稅畝”。這標誌着由奴隸制的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制的土地所有制的轉化,由此出現地主和佃農,以及由貧民轉化的自耕農等新的生產關係,個體經濟得到發展。


當時魯國有季孫、孟孫和叔孫三家,就是新興力量的代表。公元前五六二年,他們“三分公室”,季孫氏採取徵稅的新制度;過了二十五年,又“四分公室”,這一次,孟孫、叔孫也和季孫一樣,都採取徵稅制度,改變了生產關係。這是發展着的封建制向正在崩潰中的奴隸制的進攻,是進步的行為。


對於這件事情,孔子採取什麼態度呢?


他認為,季孫、孟孫和叔孫,本來也是奴隸主,是大夫,卻這樣不守本分(“過其所愛”),破壞了從殷商以來傳統的奴隸制度,這還得了嗎!因此,他想盡辦法要削弱這三家的勢力,以維護魯國公室的奴隸主統治。


當時,孔子的學生冉求,是幫助季孫氏實行改革的。孔子氣憤得很,說冉求背叛了“周公之典”,即背叛了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左傳》哀公十一年)。孔子宣布不承認冉求是他的學生,還要他的學生們“鳴鼓而攻之”,對冉求實行圍攻(《論語·先進》)。


孔子維護什麼制度,反對什麼制度?這還不是清清楚楚的嗎!


②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齊國。齊國新興力量的代表是田成子(古代“田”和“陳”是同一個姓,所以又叫陳成子),他為了反對當時統治齊國的腐朽的奴隸主貴族勢力,採用大斗借出,小斗收進的辦法爭取了群眾,終於在公元前四八五年,殺掉了齊國奴隸主貴族頭子齊簡公。孔子對這件事很是反對,力勸魯哀公出兵去討伐,魯哀公知道自己的力量弱,打不過齊國,才沒有敢去。


第三件事情:孔子反對鑄刑鼎。


當時,由於奴隸不斷反抗和封建力量的興起,原來奴隸制的“禮治”維持不下去了,不得不用“法治”來代替。奴隸制的“禮治”,其實就是規定奴隸主和奴隸的“尊卑”上下關係。奴隸主是統治奴隸的,他們的意志就是法律,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壓迫和剝削奴隸,甚至加以屠殺;奴隸只能絕對服從,不許反抗。這就是所謂“禮治”。但是這時,奴隸很不聽話,已經到處起來反抗了。有些傾向進步的人,看到這種趨勢,認識到必須改變舊的統治辦法,對貴族和奴隸的關係,要規定一些法律條文,對奴隸主有些限制,叫作“刑書”;那時是鑄在鼎上的,讓大家可以看到,這就叫“鑄刑鼎”。它後來就發展成為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築——法律;後來主張“法治”的,就是代表新興封建力量的法家。


孔子對於這件事,也是堅決反對的。公元前五一三年,晉國人鑄刑鼎,他聽到以後,很不以為然地說:將貴族和奴隸混在一起,怎麼顯示貴族的尊嚴偉大呢?這麼一來,貴賤之間一點區別都沒有了,還成個什麼奴隸制國家呢(《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第四件事情:孔子殺少正卯。


孔子一生都想做官,以實現他那套反動的政治理想。但直到公元前四九七年,他才當了三個月魯國的司寇,並代行宰相的職務。他上台才七天,就把當時魯國一位著名的革新派人士叫做少正卯的捉來殺了。


原來,春秋戰國是百家爭鳴的時代,代表各個階級的思想家,都創立學派,互相辯論。少正卯和孔子一樣,當時都在魯國招收門徒講學。他們是意見根本對立的兩派。孔子殺少正卯,實際上正是當時階級鬥爭的表現。請看孔子是怎樣宣布少正卯的罪狀的(見《荀子·坐宥》)。


孔子說:下面五條,只要犯有其中一條的人,就應該處死。


一、通達古今之變,了解事物變化的人,是容易鋌而走險的(“心達而險”);


二、不以奴隸制的正道而行,固執地走所謂革新之路的(“行辟而堅”);


三、把他的所謂革新道理說得頭頭是道的(“言偽而辨”);


四、對奴隸制統治中所產生的一些腐朽不穩的現象,知道得非常之多的(“記丑而博”);


五、把反奴隸制的道理說得義正辭嚴似的(“順非而澤”)。


孔子說:現在少正卯對這五條都犯了,所以非殺不可。他根據這五條定少正卯的罪案,那就是:


一、聚眾結社(“居處足以聚徒成群”);


二、鼓吹邪說(“言談足以飾邪營眾”);


三、淆亂是非(“強足以反是獨立”)。


少正卯倡導革新,是適應當時歷史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願望的。孔子殺了少正卯,連他的學生子貢也懷疑是錯誤的(《孔子家語》)。當時人民群眾都愛戴少正卯,頌揚他是傑出的人物。


夠了,這幾件事情足以說明:孔子是頑固地站在日趨崩潰的奴隸制一邊,堅決反對新興的封建制改革的。


春秋時代,奴隸制國家先後滅亡的有五十二國,奴隸制度日趨崩潰,這時候,孔子提出來的政治口號是:“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論語·堯曰》)。就是要復興被滅亡了的奴隸制國家,恢復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權力,讓那些已經沒落的奴隸主貴族重新出來當政。這是徹頭徹尾的復舊反動的政治口號。孔子卻要以此為“己任”,下決心要做到“死而後已”。當時人民群眾非常討厭他,有一位守門人罵他是不識時務(“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是逆時代而行的反動人物。孔子和他的學生到處遊說,有些地方的群眾就圍攻他們,他們嚇得跑了,“若喪家之犬”。這就是站在反動立場的孔子應得的懲罰。


孔子的思想——“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個“仁”字。這個“仁”,原來就是殷周奴隸主階級的意識形態。

殷周奴隸主統治者,為了鞏固奴隸主階級的團結,鞏固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就提倡“仁”。現在考古發現的甲骨文卜辭上就已經有“仁”字。奴隸主提倡“仁”,就是要奴隸主階級內部的成員之間親愛團結;同時還要欺騙被奴役的勞動人民,讓他們服從統治者,不要反抗(“懷於有仁”。《商書·太甲下》)。孔子最崇拜的


“聖人”周公,不是就自稱他是仁愛又順從祖先的嗎(“予仁若考”。《周書·金滕》)!他們看來,在奴隸主階級中,只要人人相親相愛,又能順從氏族祖先,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就可以鞏固下去。所以,他們的結論是:


“仁親”就是“寶”(《禮記·檀公》)。可見奴隸主把“仁”看得非常重要。


孔子對“仁”作了系統的歸納與發揮。他給“仁”規定了許多內容:孝悌、忠恕、正名、德、智等等,都包括在內。我們分析這些內容,就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是為那個階級的利益服務的。


孔子歸納得出:“孝”和“悌”是“仁”的根本。


為什麼呢?因為古代奴隸制社會是氏族貴族的統治。作為統治階級的奴隸主,屬於同一個氏族,有共同的祖先。孔子感到:當時奴隸主內部矛盾很尖銳,你爭我奪,這樣就會導致奴隸主統治的崩潰。所以他提出:只要奴隸主內部,人人都能對祖先、對父母盡孝道,就可以從縱的方面將奴隸主團結起來。“悌”就是平輩的兄弟之間,彼此都能相親相愛,就可以從橫的方面將奴隸主團結起來。奴隸主階級在縱橫兩方面都團結一致了,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就可以達到鞏固氏族奴隸主貴族統治的目的。同時,奴隸主內部實行“孝”“悌”,就能夠影響奴隸們也趨於厚道(“民德歸厚”。《論語·學而》),規規矩矩地服從奴隸主的統治。


所謂“忠”、“恕”,也完全是為奴隸主的利益服務的。孔子提倡“忠”,就是要奴隸忠於奴隸主,大夫、陪臣忠於諸侯,諸侯忠於周天子,目的就是要鞏固各級奴隸主的統治。他提倡“恕”,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但他決不是要對奴隸實行寬恕,而只是對那些已經淪落的奴隸主實行恕道。孔子自己就是一個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後代,小時候做過許多被認為卑賤的事,管理過倉庫和牧畜的事情。他很能替自己這樣的人着想。他要求對沒落的奴隸主不要過於求全責備了(“毋求備於一人”。《論語·微子》),只要他沒有大錯誤,就不要拋棄他,要做到在奴隸主內部“故舊不被遺棄”,大家團結一致,以防止奴隸們起來造反。


上面已經說過:春秋是個大變革的時代,當時新興的封建力量抬頭了,如魯國的季孫氏、齊國的田氏,他們都向反動的奴隸主貴族統治進攻,改變了原來的生產關係,破壞了奴隸制的“禮治”。孔子認為,這是因為這些新興力量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和約束自己的行動,就是不仁。他就把殷周以來的“克己復禮”的辦法搬了出來。(《左傳》:“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這“志”是“記載”的意思。)他對學生顏淵說:“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只要奴隸主們都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行動,恢復禮治,奴隸們也就會規規矩矩地服從統治。這就叫“天下歸仁”。這樣,奴隸主的統治就可以鞏固下去。


因此,孔子還大聲疾呼地說要“正名”(《論語·子路》)。


什麼是“正名”?就是要用主觀的觀念(“名”),去規定和範圍客觀的存在。


這是因為,在奴隸主的殘酷統治下,奴隸的不斷起義,新興封建力量的抬頭,生產關係的不斷改變,使得奴隸制社會的秩序十分混亂(“禮崩樂壞”)。當時,政令和軍令已經不能從奴隸主最高統治者——周天子那裡發出來了;各國諸侯的權力也發生了問題,有些落到大夫、陪臣手裡;另一方面,象少正卯這樣的人又聯絡人民自由集會結社,亂批評當局。已經造成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局面。這樣下去,怎麼得了呢?於是孔子下了決心,要用殷周以來奴隸主階級那套主觀的觀念,去規定和範圍正在變革中的社會存在,以恢復固有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妄圖挽回奴隸主貴族統治的頹勢。


據說,他還因此寫了一部他當時的現代史,叫做《春秋》。後來孟子說:孔子這部歷史寫出來以後,使得那些“亂臣賊子”都感到害怕。因為它是用正定名分的觀點去寫的,想把變革了的社會現實改正過來,恢復舊秩序。孟子吹捧他,說孔子寫《春秋》去改正被紊亂了的名分,這是在代替周天子行使最高權力——去鞏固奴隸制的統治。所以,這是了不起的大事,值得大書特書(《孟子·滕文公下》)。


實際上,這不過是孔子的頑固立場的又一表現罷了。


這也是孔子所說的“仁”的工夫。


孔子所說的“德”——“為政”要“以德”,也並不是要對被奴役的勞動人民行德政,只有在奴隸主階級內部,才行所謂德政。《荀子·禮論》:“人有是,士君子也,外是,民也”。這個“有”字,古代同“域”字,這是指居住在城市的意思。這句話就是說:當時居住在城市裡的,主要是士君子——大大小小的奴隸主,而民——奴隸,大都住在城外。當時所說“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左傳》僖公二十五年)。這“中國”是指“國中”,即城內。這也就是說:德只能施於住在城內的大小奴隸主;而對住在城外的被奴役的勞動人民,卻只能施刑罰。用鞭子去對付勞動人民,這就是奴隸主的“德政”!


孔子認為,“仁”還包括“智”——知識。他竭力鼓吹“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這就是說:奴隸主“聖人”是上等的天才,奴隸們不過是下等的奴才。一個是絕對的智慧,一個是絕對的愚蠢,這兩個階級是無論怎樣也不能改變的。所謂天才的知識是從那裡來的呢?他說:“生而知之者,上也”(《論語·季氏》)。認為“聖人”的知識是天生的,不是來自實踐。孔子就是這樣赤裸裸地主張唯心論的先驗論和“英雄創造歷史”的反動謬論的。


所以孔子十分看不起生產勞動。他的學生樊遲要求學習農業勞動知識,孔子很生氣,他說:這是奴隸們幹的事情,我才不干呢。他罵樊遲是“小人”(《論語·子路》)。勞動人民怎樣回答他呢?有位正在耘田的老農看到孔子,說他不過是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只會過不勞而獲生活的寄生蟲(《論語·微子》)。這是對孔子的最正確的評價。


孔子講了許多“仁”,但是他將奴隸等被奴役的勞動人民排除在“仁”之外。在他看來,奴隸們是只能供驅使、被奴役的,決不能讓他們知道任何道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他辱罵他們是“鳥獸”,是那些奴隸主貴族老爺們不屑為伍的(《論語·微子》)。他特別輕視婦女,認為不論男奴隸也好,女奴隸也好,都是很難畜養、很難對付,也是不可以親近的(《論語·陽貨》)。他認為:在奴隸主中間,可以有不仁的人;而在奴隸和被奴役的勞動人民中間,則是根本不可能有仁者的(“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


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說“仁者愛人”,完全是騙人的鬼話,他並不是要愛一切人(包括奴隸),他所愛的,僅僅只是奴隸主階級。他也講“泛愛眾”,好象是要普遍地愛大眾了,其實,當時的“眾”字,因為社會變革,已經不是殷商和西周初期那樣,還有奴隸的含義,而只是指“君師”、“群臣”了(《禮記·曲禮》鄭玄注);所以,他所愛的仍舊只是奴隸主階級。


毛主席指出:“至於所謂‘人類之愛’,自從人類分化成為階級以後,就沒有過這種統一的愛。過去的一切統治階級喜歡提倡這個東西,許多所謂聖人賢人也喜歡提倡這個東西,但是無論誰都沒有真正實行過,因為它在階級社會裡是不可能實行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我們千萬不要上孔子的當,儘管他說了不少漂亮話,什麼“治親”呀,“報功”呀,“舉賢”呀,“使能”呀,“存愛”呀,這些“仁政”,都只施於奴隸主階級內部,而“民不與焉”(《禮記·大傳》)——奴隸們是不在其內的,他們是只能被奴役、被鞭撻、被屠殺的。


從上面簡單的分析,可以看出:儘管孔子滿口“仁義道德”,說得天花亂墜,戳穿了看,他的思想,都是為正在崩潰中的奴隸主貴族階級的利益服務的。


當時,反對孔子的儒家,站在封建階級的進步立場的是荀子,以及他的學生韓非等法家。先秦儒法兩家的鬥爭,是當時階級鬥爭在思想戰線上的表現。這方面,我已經專文闡述(《紅旗》一九七二年第十二期),這裡就不再多談了。


孔子在當時,是站在正在崩潰中的奴隸主貴族的立場上,反對新興的封建勢力;他的思想的實質,是要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論證勞動人民只能被剝削、被奴役、被統治。用一句話說,他就是要論證“剝削有理、造反有罪”。因此,後來的剝削階級,不管是封建地主階級,還是資產階級,當他們還沒有取得統治地位的時候,可以反對孔子,喊“打倒孔家店”;一旦他們取得政權,成為反動的統治階級之後,卻都要利用孔子的思想,來欺騙勞動人民,為他們自己的反動統治服務。所以二千多年來,孔子一直被他們尊為“至聖先師”。只有站在無產階級立場,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才能揭穿孔子的反動本質。


毛主席教導我們:“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


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去評價歷史人物,首先要分析當時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看在當時歷史發展的條件下,他是站在進步階級方面,主張革新呢,還是站在反動階級方面,主張保守。馬克思主義者的任務,就是要推動歷史不斷向前發展。我們要肯定的,只是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的東西,對反動的、保守的東西,我們必須堅決否定它,批判它。所以,批判孔子的反動思想,對參加現實的階級鬥爭,特別是對抓上層建築意識形態領域的階級鬥爭,是會有幫助的。


1973年8月7日《人民日報》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9: 這個世界最不缺的就是天才
2019: 附加題: 世界上只有5個人有自己的思想
2018: 專制國家很糟糕嗎?
2018: 中國A股大漲。但是結果很難說。只是想
2017: 習家軍上海幫胡團派三分天下,比較符合
2017: 國防部長十九大高調頌習 被部分刪除
2016: 看看美國一富豪家族
2016: 淡紫:周末無事,秀秀成果
2015: 阿烏,進來看看(慎入)
2015: 發覺習老大還是挺幽默挺會噁心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