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為何5千多萬人相信大選存在欺詐/哈佛教授連用9詞形容川普
送交者: 一草 2020年12月03日08:19:08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逸草:應當說,川普與其黨徒/追隨者將巧言令色、訛言惑眾、欺世盜名、“謊言多遍即為真理”等,藉助於媒體技術的發展,發揮到了極致。


嘆為觀止!哈佛教授連用9個詞形容特朗普!為什麼5000多萬人相信選舉存在欺詐?

Original 英美研究劉博士 隔洋看世界 

11月26日,美國人度過了一個非常不一樣的感恩節。但是,有些東西還是一樣的。例如,人們會回顧一下,在過去的一年裡,哪些事情值得特別感恩。

01 哈佛大學知名教授感恩節感懷時連用9個形容詞描述特朗普

美國時間11月25日,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史蒂芬·M·沃爾特(Stephen M. Walt)在《外交政策》雜誌網站上發表了題為《仍然對世界心懷感恩的五大理由》的文章。

相關文章標題截圖

他提到,過去的一年是他的人生中所經歷過的最糟糕的一年,但是他認為他自己比大多數人要幸運一些。他對給他帶來希望的一些事情,仍然是心懷感激的。他把2020年稱為"可怕的一年(annus horribilis)"。

他所列出的五大理由是:1)沒有大國戰爭;2)美國選舉;3)正直的人;4)科學;5)他的學生。

在談到美國選舉時,他說:"7000多萬美國人想要一個不同的結果,但是以數百萬計的、更多的美國人對喬·拜登將取代唐納德·特朗普總統而心懷感激。這裡還有一個好消息:在選舉前人們對暴力(活動)會打亂投票的擔心,被證明是沒有理由的,域外國家沒有以任何重大的方式(對選舉)加以干涉、選票得到了準確和公正的統計。拜登以決定性的(優勢)獲勝。可以預言的是,唯一不諧和的音是來自很快就要成為前總統的特朗普(和他那幫越來越愚蠢的、讓陰謀論得以盛行的人),要不然(選舉結果)就可以被看作是對美國民主理想的一種確認。"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史蒂芬·M·沃爾特

他對特朗普對選舉結果所做的種種挑戰所帶來的嚴重後果是這麼說的:"挑戰選舉結果的種種企圖,已經削弱了公民對一些美國的核心制度的信心、進一步損害了美國在海外的形象、而且讓無縫(的權力)過渡變得不可能而把數百萬美國人的福祉置於危險之地。"

然後,開始進入精彩內容了。他接着寫道:"但是,說真的:對於一個厭惡女人的(misogynistic)、腐化的(venal)、好打官司的(litigious)、種族主義的(racist)、犯通姦罪的(adulterous)、逃稅的(tax-evading)、逃避服兵役的(draft-dodging)、拒絕科學的(science-denying)和無可救藥地不誠實的(irredeemably dishonest)騙子(con man),我們還能期待什麼?在以往的美國,不乏腐敗和危險的政客,但是期待這樣一個有着嚴重缺陷的自戀者在被打敗的時候有不同的表現,需要(我們)不僅僅對過去的四年加以忽視,還要對他的整個成年生活中的種種行為也視而不見。幸運的是,明顯處於多數的美國人看穿了這個騙局,並且告訴他,'你被解僱了(You're fired)'。"

不能不說,這位哈佛教授是非常了解特朗普的!他用的這些形容詞也是非常到位,絕對沒有故意誇大之嫌!而且,還用上了特朗普在主持《學徒》節目中最經典的一句話來送給他,我也是醉了!

02 專家解讀:為什麼那麼多特朗普支持者相信選舉存在欺詐?

自11月3日美國大選投票日以來,許多虛假的欺詐指控被公布在社交媒體上,並在其他地方重複,其中多數很容易被揭穿,但大部分民眾似乎仍然相信這些指控。

根據最近的一項民意調查,大約四分之三(77%)特朗普的支持者說, 拜登之所以贏得了選舉,是由於存在欺詐,但是並沒有證據支持這一點。

ABC新聞網站相關報道截圖

那麼,是什麼人類心理使這麼多的美國人如此容易受到虛假信息的影響呢?

跟社會認同息息相關

特拉華大學政治心理學家、副教授丹納加爾·楊(Dannagal Young)告訴美國廣播公司(ABC News):"簡言之,它與信息內容的關係較少,而與人的社會認同有關。驅動這些傾向中的一些的是,這些人認為他們自己是誰、他們和哪些群體聯繫在一起、他們認同自己是誰、以及他們和誰有着一樣的認同。"

和認同有關

利用分裂

截至上周五,拜登獲得近8000萬張選票,比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在2008年創下的紀錄多出約1000萬張。但特朗普總統也以接近7400萬張選票,打破了奧巴馬的紀錄。之所以出現了創紀錄的投票率,部分是由於這次大流行導致的創紀錄的郵寄投票人數。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特朗普及其盟友聲稱,郵寄投票這種方式充滿了種種欺詐。

同樣引發懷疑的是,特朗普在選舉之夜似乎在幾個關鍵州領先,但當郵寄選票被計算在內,結果發現這些領先優勢發生了逆轉。自選舉日以來,特朗普還一直在無情地攻擊幾個關鍵州的計票程序。

楊認為,美國的政黨與由宗教特性、種族認同和地理位置界定的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關係,變得日益密切。因此,更容易利用這些身份來構建一個虛假故事,使一方或另一方更可能相信它。

專家說,除了政治環境以外,美國人正在經歷一場大流行,人們對未來感到極度焦慮和不確定。這樣一來,就存在很多完美的條件,讓虛假信息得以傳播。

過半美國成年人獲得新聞的來源是社交媒體

楊說:"如果你只是覺得事情失控了,那真的會使人變得虛弱。因此,人們希望強行讓世界變得有序。因此,如果有人提供了一個荒誕的說法/理論,即使它可能是不合邏輯的,你更可能相信它,因為它有助於解釋你的處境,並讓你能夠控制(你的處境)。"

在美國人之間的分歧日益加深之際,文化陣營中的一方對另一方的憤怒和不信任也隨之而來。

楊說,如果你能創造一個靶子,並且把恐懼變成憤怒,那將給人們一個額外的動力,讓他們相信你。他說:"這似乎有悖常理,但憤怒讓人感到樂觀,因為憤怒有一種讓人前進的驅動動能。"


"認知吝嗇者"

“認知吝嗇者”是由社會心理學家麥圭爾(McGuire)在20世紀70年代首次提出的。他認為,人是一個認知的吝嗇者,在知覺他物時,常常試圖去掉瑣碎的信息以節省精力。人們並不去知覺或記下所有信息,而只是從發生的事件中選出對形成印象的必要信息。認知心理學家菲斯克和泰勒認為,認知吝嗇就是個體經常依賴簡單有效的策略評估信息並作出決策。它的發生並非懶惰,而是出於必要性和簡單的有效性;它不是理性地、客觀地評估新的信息,而是非常簡單地對新信息進行評估。人的頭腦中原有的架構、腳本和其他知識結構,只需要從記憶當中提取出來就可對新信息進行評估,不需要耗費太多的認知能量。這屬於一種認知策略。

麻省理工學院的認知科學家大衛·蘭德(David Rand)博士承認,人們更可能相信一些與他們看世界的方式一致的東西。但他認為,人們愛上虛假信息的原因要簡單得多。他說,人們是"認知吝嗇者"。他說,這基本上意味着大腦總是會尋找最簡單的解決方案來解決問題,尤其是對於社交媒體,人們只是不花時間去正確分析信息。

他告訴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說:"我們的工作表明,如果你要求人們停下來思考,這是真的嗎?大多數人實際上非常善於從真實新聞中分辨出假新聞。"

特朗普散布選舉被操縱的言論

他補充道:"這些平台,就像是為了要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本身),而不是內容是否準確上,而且可以說故意的。"首先,用戶滾動屏幕如此之快,他們沒有時間讓他們的大腦參與進來:人們在考慮的是,什麼能讓他們獲得更多的"贊"和轉推,而不一定考慮他們發布的東西是否是真實的。"這讓你想:人們會以什麼方式喜歡這個?會怎麼說我?而不是'這是準確的嗎?'"


信息來自哪裡也很重要

信息的來源,也會影響人們是否會相信。蘭德解釋說,人們更可能相信他們所信任的人所發布的信息。他們認為,這些信息是可靠的。

他說:"你可能會看到一些,覺得真正令人驚訝的、與你以前所相信的完全不一致的東西。但是,如果它的來源是你真正信任的,那麼你會想,'好吧,我想我錯了'。然而,如果它的來源是你認為粗淺的,那麼你更可能會認為,發出信息的那一方是錯誤的,而不是我所知道的關於世界的一切是錯誤的。"

楊也強調了這一點。他說,當精英們散布虛假信息時,這尤其危險,因為如果讀者認為他們尊敬的人,已經為他們做了這些事,那麼讀者的頭腦就不太可能進行批判性思考。

有人散布謠言說山火是極端分子縱火,FBI出面闢謠

楊補充道:"這就是為什麼像政治家、記者或我們尊重的精英的言辭如此有力,又一次,他們的地位是一種暗示。"

由於媒體的報道,人們更加意識到了這些虛假信息的存在,但似乎沒有人認為他們將永遠被它欺騙。楊稱之為"第三者效應"。楊補充說:"每個人都容易受到虛假信息的影響。我們認為其他人是, 但我們不是。這是一個合乎邏輯的謬論,因為我們不可能都是對的,否則這不會是個問題。"

"第三者效應"理論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新聞學和社會學教授菲利普斯·戴維森(W. Phillips Davison)提出的。在一篇題為《傳播中的第三者效應》( 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的文章中,他明確提出了"第三者效應"的概念。該理論假設:"勸服傳播所面對的受者(不論這一傳播是否是有意的勸服)認為,這種勸服對他人有更大的影響,而不是他們自己。而且,也不論他們是否是訊息的直接受眾,他們所預期的對他人的效果,將使他們自己採取某種行動。任何傳播效果與其歸於直接受眾的反應,不如說是來自那些預期、或自認為觀察到了他人的反應的那些人的行為。"

虛假信息之一:郵寄投票不安全

當然,如果有人相信他們對虛假信息具有免疫力,這意味着一旦他們掌握了虛假的敘述,就很難改變他們的想法。

研究表明,揭穿虛假信息實際上可以產生相反的效果。如果處理不當,有助於傳播原始的虛假信息。楊建議用"三明治澄清"效應(truth sandwich effect)進行揭穿,即一開始說出什麼是真實的情況、然後討論虛假的聲稱,再重申什麼是真實的。

有人對此進行過解釋:在舉報虛假陳述時,始終以真相為先導。真相-揭露謊言-真相,三明治澄清法!換句話說,應該考慮這樣一個框架:"事實是X,但有些人錯誤地聲稱Y,讓我們專注於X。"這是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記者、社交媒體大V、真相調查員和個人可以用來確保我們傳播真理,而不是謊言。

根據蘭德的研究,引入一種"減速措施(speed bump)",迫使人們多想想他們所消費的信息,比如推特和臉書等平台已經為虛假或誤導性的帖子貼上警告標籤,這被證明可以減少這些帖子的傳播。

蘭德說:"現在有幾份文件顯示,如果你只是在人們第一次看到它的時候對某事發出警告,那麼他們不太可能相信它,也不太可能分享它,不管它是否符合他們的意識形態。"

結語

當然,這和人們的認知方式、社會認同、獲得新聞或信息的來源、以及有影響力的人故意傳播有關係!

特朗普作為美國總統,他散布的虛假信息有人信,特別是那些讀信息時連腦子都不帶過一過的美國人!

此外,越來越多的人活躍在社交媒體上,也讓虛假信息能夠以更容易、更快捷的方式傳播。更不要說,總是有那麼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為了達到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散布一些虛假信息了!(完)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9: 把大家去年的帖子都拿出來看看,到底誰
2019: 這是你狂罵的港廢青買來邪惡美國產的藥
2018: 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較量,中國已成為
2018: 盜過賊,你的盛世中國。生病了就自殺吧
2017: 共同價值觀:老穿,希姆萊,土共
2017: 低端人口是日本殘體漢字“共和國”侮辱
2016: 老真,來看看這篇文章,一個美國黑人寫
2016: 人民幣貶值讓中國GDP趕美成泡影
2015: 默默活着的農民
2015: TNND,南加州大屠殺一開始就有無窮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