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红树林
万维读者网 > 五 味 斋 > 帖子
《围城》、《心灵奇遇》与《浮士德》
送交者: 高天阔海 2021年01月23日11:38:50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再读了一遍《围城》。

一如既往,我几乎手不释卷地读了下来,或忍俊不禁,或浅笑, 或微笑, 或放声大笑。从没有一本书像《围城》这样给我带来这么多笑声。

我觉得,就题材上看,《围城》是上个世纪初中国的一部《儒林外史》。如果说,《儒林外史》是关于清朝知识分子群体的讽刺小说,那么,《围城》可以说是抗战时期中国知识人的讽刺画。这一群知识分子主要包括方鸿渐、赵辛梅、苏文纨等“海归”知识分子,及高松年、李梅亭、孙柔嘉等本土知识分子。

钱钟书先生用诙谐的笔触、汪洋恣肆的比喻对书中人物的滑稽行径、矛盾的性格、欲望、心理、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围绕主角方鸿渐海外归来之后的恋爱与就业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塑造了抗战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群像。

一直以来,“围城”被人理解为是关于婚姻的一个比喻。还未结婚的年轻人想要冲进去,结了婚的成年人想要冲出来。小说中提及这一说法时就是在说婚姻。考虑到小说的主线似乎也是在描写海外归来的留学生方鸿渐如何经历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的感情纠葛之后,陷入孙柔嘉编织的一张天罗地网,进入了一个生无可恋的婚姻生活。那么,把“围城”解释为婚姻的一种譬喻,似乎是有道理的。

然而,这次阅读,我有了点不一样的看法:也许围城是人生的一个暗喻。知识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患得患失。而人生中的许多事,对于读书人来说,都是患得患失的一种挣扎。留学是一个围城,海归是一个围城,谈恋爱是一个围城,结婚是一个围城,工作也是一个围城…… 或许,总体而言,人生也是一个围城,假如未出生与离世的人们真有灵魂且会思考的话。

钱钟书是忠实于生活的,《围城》中人物之言行或者有些夸张,但是却活灵活现、真实可信。读书人在一个个围城中的困顿、沮丧、泪水、欢笑,方鸿渐们从青年迈向成年之际的困惑与彷徨,苏文纨、孙柔嘉的心机与虚伪……这些都是真实的生活,是钱钟书亲身体验过的。钱钟书又是幽默的,用纵横恣肆之笔,毫无顾忌地夸张、变形、嘲笑、讽喻他熟悉的那群人那些行径。

《围城》让我对于八九十年前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有了一个形象的而略带夸张的理解。唐晓芙简直就是一个象征,爱与美的象征。方鸿渐却是一个活生生的书生,百无一用的那一种。留学多年,学位是假的;海归之后,工作是别人帮他找到的;老婆是自己找上门来的;结婚是别人帮他决定的,甚至婚礼都是别人出钱办的,结婚以后,房子是父亲帮助找到的,用人是老婆带来的,家的一大半是老婆养的。

方鸿渐作为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患得患失、进退维谷,挣扎着从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围城中进进出出,仿佛马戏团的小狗从一个个着火的圆圈中钻进钻出。他的可笑与矛盾让人觉得同情。比如, 为了给父辈做面子,他买了一张假文凭,却又有读书人的羞耻感,不好意思拿出来骗人。

赵辛楣,则是另一种,圆滑世故,看得很透但内心深处依然保有某种童真或理想。所以我觉得在方鸿渐和赵辛楣之间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因为两个人真的是“同情兄”,不是因为他们同有苏文纨这一情人(实际不是),而是因为他们都还保有某种纯真之情,还没有在茫茫人世的围城中丧失了自己的某种价值取向。

对赵辛楣,或许是某种对理想爱情的憧憬与向往;对方鸿渐,不仅是对理想爱情的执念,还有洁身自好的道德底线。所以两个人的“同情”,同在某种精神上的向往。赵虽然总体上俗人一枚,能办事情、在官场吃得开,然而能够不忘初心,还不失其可爱。方也是俗人,但却有点读书人的清高,因而高不成低不就的,有才但无大才,有经历但无学历,有对唐晓芙的热烈向往,但没有足够的勇气与有效的行动。然而他的可爱或许就在他在世俗与清高中的挣扎中,就在他的患得患失中。

他对于苏文纨的欲拒还迎,他对于父亲的不彻底的反抗,他对于唐晓芙的失败的追求,他对于韩学愈的假文凭不彻底的揭发,等等,都表现出来一个徘徊在人生边上的读书人。读书而无学历,因为发现了读书的真相,看透了学历之遮羞布本质;看透之后不要文凭却又不彻底,在父亲与周经理的压力下,只好搞个假的。然而搞到假文凭后,又遮遮掩掩,不希望除了亲友之外的他人知道。(与其对照的,是同获克莱登大学文凭的韩学愈之所为。韩不仅恬不知耻地自吹自擂,并且还以假文凭获得三闾大学的历史系主任之职务,且还是待遇最高的主任呢!)谈恋爱而失败,有很多因素,为人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似乎是主要原因,对于苏文纨的暧昧态度是他被唐晓芙拒绝的直接原因。工作而待遇不高,全在文凭问题,以及其清高(其对不以假文凭谋私利之一贯坚持)。婚姻之一地鸡毛,虽然有孙柔嘉的责任,但也是方鸿渐自己在婚姻问题上的缺乏原则、优柔寡断所致。

前不久看了好莱坞一部动画电影The Soul (《心灵奇遇》),其中的主角是一个中学音乐老师,一直梦想成为演奏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乐坛大姐大面前表现了一番,获得了参演的机会。结果走在路上猝死了。其灵魂在升天之际,心有不甘,于是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人间,过了一把演奏家的瘾,然后发现不过尔尔,从而悟到:原先自己的生活,那种平平常常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决心从头来过,过好每一天。

其实这也是一个围城的故事,平凡生活的主角向往某种不平凡的生活,那种不平凡的生活就是一个围城。刚刚敲开了门,结果就死了,心有不甘。于是死后的灵魂拼命要回到人世,想要冲进那心中向往的未知的城中。阴差阳错,他成功地冲进了城,参加了一场成功的演出。然而却出现了围城的魔咒,进了城的人对城里的生活失望了,于是要突围,要冲出城去。

这又让我想到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是的一生就是一个围城的故事,不断地围攻一个又一个的城,不断地攻进城,又不断地冲出城,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浮士德的悲剧就在于他在欲望与空虚之间循环往复,在城里与城外之间来来去去。最后,浮士德在平凡的劳动中突然悟到了他孜孜以求的东西——幸福。于是,他的灵魂被魔鬼拿走了。

《围城》、《心灵奇遇》与《浮士德》,看似毫无关联,却在传达人生感悟之一种。人生如围城,每一个明天都可以是一座城,我们怀着对城里的生活的好奇去围攻,进城、然后觉得空虚,又冲出城来,冲向下一座城。不论是新的一天, 还是新的目标、计划、工程,都不过是人生中的一座座城,我们围城、进城、突围,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死而后已。《围城》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对人生的领悟。不同的是,《围城》的主角依然在围城里进出,似乎未能反思自己,而获得什么洞见。而《心灵奇遇》与《浮士德》的主角:一个因为终结性的死亡,一个因为老年人一生积累的阅历,都获得了顿悟:你已然在城中。围城只是人生的幻象。幸福不必远求,它近在咫尺。

当然,这是一个“文艺中年”的感悟。对于反文艺、非文艺的非理斯丁族来说,《围城》不过是一部搞笑小说罢了。读罢《围城》,他们笑一笑,不咸不淡地评论两句,比如,“我更喜欢赵辛楣”,云云。然后立刻回到围城中去,继续芸芸众生浑浑噩噩的生活。

苏格拉底临死前对俗人们说:“你们走向生,我走向死,哪一种更好?谁也不知道。”我写下这片文字,让菲理斯丁族不以为然一下,让读书人会心一笑,让自己脑内奔跑的思想、胸中澎湃的情感得以抒发一番,善莫大焉。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0: 封城后上海医疗队第一批135人奔赴武汉
2020: 国民党明知道共党的一中是中共国非中民
2019: 盗大婶儿,把这篇文章呈送大外宣,当参
2019: 啰嗦一下,共党和封建皇帝的一个差别:
2018: 贴首歌,第一次听,其实我也没听懂,哈
2018: 休息时间,贴张图。重点在那个男孩的帽
2017: 谈奥巴马的八年功与过zt
2017: 都有谁在?我贴张片片
2016: 不知道天秤是如何工作的大学生,从理智
2016: 我老家农村附近乡镇过去二三十年地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