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圍城》、《心靈奇遇》與《浮士德》
送交者: 高天闊海 2021年01月23日11:38:50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再讀了一遍《圍城》。

一如既往,我幾乎手不釋捲地讀了下來,或忍俊不禁,或淺笑, 或微笑, 或放聲大笑。從沒有一本書像《圍城》這樣給我帶來這麼多笑聲。

我覺得,就題材上看,《圍城》是上個世紀初中國的一部《儒林外史》。如果說,《儒林外史》是關於清朝知識分子群體的諷刺小說,那麼,《圍城》可以說是抗戰時期中國知識人的諷刺畫。這一群知識分子主要包括方鴻漸、趙辛梅、蘇文紈等“海歸”知識分子,及高松年、李梅亭、孫柔嘉等本土知識分子。

錢鍾書先生用詼諧的筆觸、汪洋恣肆的比喻對書中人物的滑稽行徑、矛盾的性格、欲望、心理、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進行了生動的描寫,圍繞主角方鴻漸海外歸來之後的戀愛與就業的人生經歷為主線,塑造了抗戰時期的中國知識分子群像。

一直以來,“圍城”被人理解為是關於婚姻的一個比喻。還未結婚的年輕人想要衝進去,結了婚的成年人想要衝出來。小說中提及這一說法時就是在說婚姻。考慮到小說的主線似乎也是在描寫海外歸來的留學生方鴻漸如何經歷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的感情糾葛之後,陷入孫柔嘉編織的一張天羅地網,進入了一個生無可戀的婚姻生活。那麼,把“圍城”解釋為婚姻的一種譬喻,似乎是有道理的。

然而,這次閱讀,我有了點不一樣的看法:也許圍城是人生的一個暗喻。知識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患得患失。而人生中的許多事,對於讀書人來說,都是患得患失的一種掙扎。留學是一個圍城,海歸是一個圍城,談戀愛是一個圍城,結婚是一個圍城,工作也是一個圍城…… 或許,總體而言,人生也是一個圍城,假如未出生與離世的人們真有靈魂且會思考的話。

錢鍾書是忠實於生活的,《圍城》中人物之言行或者有些誇張,但是卻活靈活現、真實可信。讀書人在一個個圍城中的困頓、沮喪、淚水、歡笑,方鴻漸們從青年邁向成年之際的困惑與彷徨,蘇文紈、孫柔嘉的心機與虛偽……這些都是真實的生活,是錢鍾書親身體驗過的。錢鍾書又是幽默的,用縱橫恣肆之筆,毫無顧忌地誇張、變形、嘲笑、諷喻他熟悉的那群人那些行徑。

《圍城》讓我對於八九十年前的中國知識分子群體有了一個形象的而略帶誇張的理解。唐曉芙簡直就是一個象徵,愛與美的象徵。方鴻漸卻是一個活生生的書生,百無一用的那一種。留學多年,學位是假的;海歸之後,工作是別人幫他找到的;老婆是自己找上門來的;結婚是別人幫他決定的,甚至婚禮都是別人出錢辦的,結婚以後,房子是父親幫助找到的,用人是老婆帶來的,家的一大半是老婆養的。

方鴻漸作為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患得患失、進退維谷,掙扎着從人生的一個又一個圍城中進進出出,仿佛馬戲團的小狗從一個個着火的圓圈中鑽進鑽出。他的可笑與矛盾讓人覺得同情。比如, 為了給父輩做面子,他買了一張假文憑,卻又有讀書人的羞恥感,不好意思拿出來騙人。

趙辛楣,則是另一種,圓滑世故,看得很透但內心深處依然保有某種童真或理想。所以我覺得在方鴻漸和趙辛楣之間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因為兩個人真的是“同情兄”,不是因為他們同有蘇文紈這一情人(實際不是),而是因為他們都還保有某種純真之情,還沒有在茫茫人世的圍城中喪失了自己的某種價值取向。

對趙辛楣,或許是某種對理想愛情的憧憬與嚮往;對方鴻漸,不僅是對理想愛情的執念,還有潔身自好的道德底線。所以兩個人的“同情”,同在某種精神上的嚮往。趙雖然總體上俗人一枚,能辦事情、在官場吃得開,然而能夠不忘初心,還不失其可愛。方也是俗人,但卻有點讀書人的清高,因而高不成低不就的,有才但無大才,有經歷但無學歷,有對唐曉芙的熱烈嚮往,但沒有足夠的勇氣與有效的行動。然而他的可愛或許就在他在世俗與清高中的掙扎中,就在他的患得患失中。

他對於蘇文紈的欲拒還迎,他對於父親的不徹底的反抗,他對於唐曉芙的失敗的追求,他對於韓學愈的假文憑不徹底的揭發,等等,都表現出來一個徘徊在人生邊上的讀書人。讀書而無學歷,因為發現了讀書的真相,看透了學歷之遮羞布本質;看透之後不要文憑卻又不徹底,在父親與周經理的壓力下,只好搞個假的。然而搞到假文憑後,又遮遮掩掩,不希望除了親友之外的他人知道。(與其對照的,是同獲克萊登大學文憑的韓學愈之所為。韓不僅恬不知恥地自吹自擂,並且還以假文憑獲得三閭大學的歷史系主任之職務,且還是待遇最高的主任呢!)談戀愛而失敗,有很多因素,為人瞻前顧後、患得患失似乎是主要原因,對於蘇文紈的曖昧態度是他被唐曉芙拒絕的直接原因。工作而待遇不高,全在文憑問題,以及其清高(其對不以假文憑謀私利之一貫堅持)。婚姻之一地雞毛,雖然有孫柔嘉的責任,但也是方鴻漸自己在婚姻問題上的缺乏原則、優柔寡斷所致。

前不久看了好萊塢一部動畫電影The Soul (《心靈奇遇》),其中的主角是一個中學音樂老師,一直夢想成為演奏家,一次偶然的機會,在一個樂壇大姐大面前表現了一番,獲得了參演的機會。結果走在路上猝死了。其靈魂在升天之際,心有不甘,於是歷盡千辛萬苦,回到人間,過了一把演奏家的癮,然後發現不過爾爾,從而悟到:原先自己的生活,那種平平常常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決心從頭來過,過好每一天。

其實這也是一個圍城的故事,平凡生活的主角嚮往某種不平凡的生活,那種不平凡的生活就是一個圍城。剛剛敲開了門,結果就死了,心有不甘。於是死後的靈魂拼命要回到人世,想要衝進那心中嚮往的未知的城中。陰差陽錯,他成功地衝進了城,參加了一場成功的演出。然而卻出現了圍城的魔咒,進了城的人對城裡的生活失望了,於是要突圍,要衝出城去。

這又讓我想到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是的一生就是一個圍城的故事,不斷地圍攻一個又一個的城,不斷地攻進城,又不斷地衝出城,如此周而復始,循環往復。浮士德的悲劇就在於他在欲望與空虛之間循環往復,在城裡與城外之間來來去去。最後,浮士德在平凡的勞動中突然悟到了他孜孜以求的東西——幸福。於是,他的靈魂被魔鬼拿走了。

《圍城》、《心靈奇遇》與《浮士德》,看似毫無關聯,卻在傳達人生感悟之一種。人生如圍城,每一個明天都可以是一座城,我們懷着對城裡的生活的好奇去圍攻,進城、然後覺得空虛,又衝出城來,沖向下一座城。不論是新的一天, 還是新的目標、計劃、工程,都不過是人生中的一座座城,我們圍城、進城、突圍,如此周而復始,循環往復、死而後已。《圍城》表達的就是這樣一種對人生的領悟。不同的是,《圍城》的主角依然在圍城裡進出,似乎未能反思自己,而獲得什麼洞見。而《心靈奇遇》與《浮士德》的主角:一個因為終結性的死亡,一個因為老年人一生積累的閱歷,都獲得了頓悟:你已然在城中。圍城只是人生的幻象。幸福不必遠求,它近在咫尺。

當然,這是一個“文藝中年”的感悟。對於反文藝、非文藝的非理斯丁族來說,《圍城》不過是一部搞笑小說罷了。讀罷《圍城》,他們笑一笑,不咸不淡地評論兩句,比如,“我更喜歡趙辛楣”,云云。然後立刻回到圍城中去,繼續芸芸眾生渾渾噩噩的生活。

蘇格拉底臨死前對俗人們說:“你們走向生,我走向死,哪一種更好?誰也不知道。”我寫下這片文字,讓菲理斯丁族不以為然一下,讓讀書人會心一笑,讓自己腦內奔跑的思想、胸中澎湃的情感得以抒發一番,善莫大焉。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封城後上海醫療隊第一批135人奔赴武漢
2020: 國民黨明知道共黨的一中是中共國非中民
2019: 盜大嬸兒,把這篇文章呈送大外宣,當參
2019: 囉嗦一下,共黨和封建皇帝的一個差別:
2018: 貼首歌,第一次聽,其實我也沒聽懂,哈
2018: 休息時間,貼張圖。重點在那個男孩的帽
2017: 談奧巴馬的八年功與過zt
2017: 都有誰在?我貼張片片
2016: 不知道天秤是如何工作的大學生,從理智
2016: 我老家農村附近鄉鎮過去二三十年地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