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中國獨有歷史現象:農民起義,地主不背這鍋;人口頻繁減半,戰爭不背這鍋
送交者: 一草 2021年12月06日17:20:46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逸草:追昔撫今,知古鑒今,頗有意義。

農民起義,地主不背這鍋;人口頻繁減半,戰爭不背這鍋。鍋歸咎於何?皇權體制、專制制度

中國獨有的歷史現象:農民起義,但地主不背這個鍋

ZT Original 小炒君 小炒說 2021-09-03 

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上,農民起義是一個不斷出現的現象,“農民起義推動了歷史發展”是我們腦海里的一條經典歷史規律。所以,很多人覺得,農民起義是一個世界史普遍現象。

但實際上,中國的農民起義,在世界史是獨一無二的特殊現象

1

獨特的農民起義

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其次數之頻繁、程度之劇烈,全球無二。

幾乎每一次的改朝換代,都伴隨着大規模的全國性農民起義,而且這些起義都以推翻政權為目標。秦朝的陳勝吳廣起義、西漢的綠林軍、東漢的黃巾起義、隋朝的瓦崗寨、唐朝的黃巢起義、宋朝的梁山泊和方臘、元朝的紅巾起義,然後就是明朝的李自成和清朝的太平天國。

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農民起義,動輒百萬之眾,他們基本上把原來的社會結構破壞得很徹底,所到之處,如同大帝出征寸草不生。

Image

除了這些王朝衰敗期的大型起義外,王朝統治穩定時期的中小型起義更是不斷,遍布中國歷史的每一頁。

古代中國的經濟文化最高峰為宋朝,從宋太祖乾德三年(963年)的第一次農民起義,到宋朝末年(1275年)最後一次農民起義,宋朝前後300餘年中經歷了433次農民起義,其中230次發生在北宋,203次發生在南宋,平均一年就有1.4次。

古代中國的專制最高峰為清朝,《清實錄》記載的農民起義超過300次,平均每年一次多。

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從明初開始就起義不斷,總共爆發100多次,其中王朝中期1510年的劉六劉七起義,持續3年,席捲好幾個省份。

可以說,農民起義陪伴着王朝一生

但是,世界其他地區不是這樣的。

西歐直到公元8世紀才有農民起義的記載,從8世紀到16世紀的800年間,西歐數得上的農民起義不超過8次,而且這些農民起義沒有一個以推翻政權為目的,西歐沒有一個王朝是民眾起義推翻的,這些起義更像是社會抗議,而不是造反。

中東和印度,極少看到農民起義的記載,日本也是。

俄國發生過較多次數的農民起義,並且有些以推翻政權為目標,但一方面這些農民起義集中在彼得大帝改革後的18世紀和19世紀,總體次數遠不及中國,另一方面從來沒有發生農民起義的改朝換代。

所以,動不動就要來一場起義,還總想着“殺到東京奪了鳥位”,這種頻繁而劇烈的農民造反,全球只有中國存在

2

地主不背鍋

為什麼中國會出現頻繁劇烈的農民起義,歷來有諸多解釋。但最常見的理由,是土地兼併

王朝建立之初,推倒重來,重新分配土地,有了土地的農民就會過好點;到了王朝中後期,地主侵占農民土地,導致“富者連田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王朝末期,這些地主拼命壓榨農民,農民走投無路,只好揭竿而起。

這就很多人根深蒂固的看法。就連教科書也一再強調“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促使部分地調整生產關係”。

總之,都是地主的錯。

但是,近年來的歷史研究,已經比較好地推翻了這個觀點。

秦暉一直進行農民學研究,他對關中地區仔細分析後,發現自隋唐以後,“關中無地主”,也就是說,關中的大部分土地都掌握在自耕農手裡。而且,秦暉在《關於傳統租佃若干問題的商榷》中總結道,古代中國的自耕農一直占有較大比重,相比世界上其他國家,中國的土地分配比較公平,好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傳統與現代國家。

因此,秦暉認為,無論是橫向比較還是縱向比較,中國古代並不存在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

中國社科院《中國近代通史》在分析清朝時,也是這種看法,在整個清朝時期,土地集中的程度是差不多的,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的趨勢並不存在

張宏傑在《簡明中國史》直截了當地指出,“古代中國的土地分配一直較為公平”在近年來基本成為學術界共識

Image

從邏輯上講,如果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就意味着剩餘土地越來越少,土地價格在王朝後期應該是越來越貴。但事實上,王朝後期的土地價格往往越來越便宜。因為很多農民已經把土地當成一個負擔想白送人都沒人要

“村野愚懦之民以有田為禍”, "欲以地白付人而莫可推", "地之價賤者畝不過一兩錢,其無價送人而不受者大半。”

所以,大規模流寇主要爆發在自耕農為主、租佃率較低的地區。比如明朝,北方以自耕農為主,南方耕種地主土地的佃戶較多,但明朝的農民起義集中在北方,南方極少。

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歷史現象,王朝後期,田園荒蕪十分普遍。如果農民的土地是被迫奪走的,那麼他們完全可以來種植這些荒田,但現實是,他們寧願逃亡餓肚子也不願意留下來種地。

1627年,明朝官員吳應箕路過河南真陽,所到之處都是荒蕪之田,長滿了茅草,他問當地人為什麼不耕種,幾個人回答道:稅費太重,承受不了,只好逃亡。

李俊麗就在論文《明代前期北方地區流民成因研究》指出:並不是土地兼併造成了逃民,而是民先逃跑,而后土地被侵占

這些歷史研究已經清楚地表明,並不是土地兼併造成農民被迫失去土地而選擇逃亡,而是沉重的稅負導致農民無法耕種,導致農民棄地而逃

中國社科院《中國近代通史》也認為,導致清朝衰亡的,不是所謂的土地兼併,而是“凌駕於社會之上、充當社會調節力量的中央朝廷和地方各級官員”。

因此,農民起義,並不是農民與地主的矛盾,而是農民與政府的矛盾。所謂官逼民反,而不是主逼佃反。

我在讀書群里做了如下總結:

描寫農民起義的《水滸傳》,沒有任何反映地主與佃戶的矛盾,用秦暉的話來說,書裡講的是一群地主帶着一幫農民、佃戶來造官府的反。智取生辰綱,生辰綱是政府的東西,而不是地主的。

歷代農民起義反抗政府,從他們大肆屠殺官員就能看出來。

陳勝吳廣“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隋末農民起義“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殺之”;黃巢起義“尤憎官吏,得者皆殺之”;張獻忠“蕩平中土,剪除貪官污吏”;

而且殺官的手法極其殘忍。東晉孫恩起義,“所至醢諸縣令以食其妻子,不肯食者輒肢解之”,所到之處,將官員剁成肉泥,分給他們的妻子孩子吃,不肯吃就肢解;宋朝方臘起義,“凡得官吏,必斷臠支體,探其肺腸,或煎以膏油,叢鏑亂射,備盡楚毒”,肢解並掏空身體,或熬成膏油,或是亂箭穿心。

最有代表性的是李自成,口號是“迎闖王,不納糧”,這個納糧,指的是交給政府的皇糧,而不是給地主的租子。1641年,李自成抓獲河南福王朱常洵。這個300斤的大胖子,被李自成斬首,身體和鹿肉一起放在鍋里煮熟,燉了一大鍋,擺酒開宴,稱為“福祿酒會”。

從這些歷史材料都能明顯感受到,農民起義對政府的強烈仇恨

3

越來越重的稅負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有疑問,古代中國的大一統,使得紛爭減少,帶來了和平。而且,古代中國的文明高度,在全球十分出色。中世紀的歐洲老百姓多麼窮啊,那些啟蒙思想家直到18世紀還在羨慕中國的富庶。

按道理講,這是一個“制度優勢”,農民應該擁護這個制度啊,怎麼反而比分裂的歐洲帶來了更多的農民起義?他們怎麼會如此痛恨當朝政府呢?

在很多人的腦海里,封建割據下,國家四分五裂,戰爭連綿不斷,諸侯都是世襲,老百姓沒有上升空間, 還要忍受諸侯領主的殘酷剝削。中國卻是統一的大帝國,國家直接為民做主,打掉了中間的諸侯領主的剝削,老百姓應該活得更好啊。

然而事實是,封建割據的西歐農奴,其生活水平並不見得比中國的農民低。

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西歐農奴的稅負遠比中國農民穩定

Image

諸侯的領地是世襲的,他們對待領地農奴不會像官僚那樣殘暴,他們必須考慮長遠利益,莊園農奴的過勞死或逃亡對他們很不划算。而且,西歐領主與農奴是有白紙黑字的契約的,契約規定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和稅賦。

契約的主要內容,一般沿襲不變,幾百年下來就會形成一種慣例。因此,農奴的稅負水平,可以長時間保持穩定。

南京大學的雍正江在論文《15-17世紀英國農民福利保障模式轉型研究》中得出結論,“一個佃戶的地租往往長達200年或250年保持不變”。

農奴只對領主負責,而中國古代的農民通常會受到各級官吏的壓榨。朝廷規定的名義稅率通常很低,比如西漢和明朝只有1/30,但是通過層層加碼和各級剋扣,農民的實際稅負往往增加數十倍

而且,隨着時間的流逝,官僚系統必然擴張,腐敗程度必然加劇,“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些官僚只對上面負責,他們的利益在於升遷,反正幹個幾年就要走人了,因此很容易出現暴虐百姓的事情。最終的結果就是:

老百姓的實際稅負與名義稅負出現較大的偏差,而且這個偏差往往越來越大

比如,秦朝時期的官方稅率是1/12,但社會崩潰了;西漢的稅率長期都是1/30,但漢武帝時期,“關東流民二百萬”“海內虛耗,戶口減半”。

在絕對稅率的比較上,西歐農奴的稅率普遍在1/4-1/2之間,這個稅率介於中國王朝的前期與後期之間。

我們可以打個簡單的比方,100年內,中國農民與西歐農奴的平均稅率都是1/3,不同的是,西歐農奴一直是1/3,中國農民前期是1/6,中期是1/3,後期是1/2。

當上級單位試圖增加稅負時,西歐農奴有契約和莊園法庭進行申訴和妥協,但中國古代是權力壓倒一切、權力支配一切,沒有了諸侯、貴族等中間層,農民直接面對權力的鞭笞,根本無力抗衡,對於官府的增稅行為,中國農民沒有申訴渠道和博弈空間,從而導致稅負單調上升,直到突破臨界點。

有人肯定會問,如果中國農民的生活狀況不見得比歐洲農奴好,但古代中國比歐洲富庶是沒有疑問的,這怎麼解釋呢?其實,這種矛盾很好解釋:古代中國的統治階級生活狀況遠好於歐洲領主,因為好處都被既得利益者攫取了。

4

沒有低保

高稅負並不必然導致社會動盪,因為一方面一部分稅賦會用到社會保障,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另一方面如果有低保,農民但凡能活下去,也不會鋌而走險走上起義的不歸路。

一般來講,國家權力與責任是匹配的,高稅負就是高福利,低稅收就低福利。但古代中國的權責是失衡的,權力大於責任,因此政府權力很大,對民間控制能力很強,稅收很嚴厲,但不承擔社會福利

古代中國信奉法家的治國理念:“國富而貧治”、“民弱,國強;民強,國弱”。(見《秦制的“理想國”與“巨嬰國”:民弱則國強,民愚則易治》)先天反對回饋於民的福利模式,而是強調盡最大可能地汲取民力,將利益留在上層,任何多餘的好處都不會留給百姓。

Image

有人會說,古代中國有義倉,非常時刻可以開倉濟民。但是,這些義倉基本上是擺設,要麼沒有存糧或者糧食發霉,能吃的糧食早就賣掉了,““比年賑貸,多為奸吏所欺,徒有虛名,惠不及下”;要麼爛在義倉也不願意救助災民。

典型證據就是,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會上演糧倉失火,隋朝滅亡時洛陽糧倉堆滿了糧食。

即便朝廷想賑災,經過各級官僚的層層盤剝,到災民手裡也所剩無幾,歷朝歷代都有處決賑災貪污的官員。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裡和珅與紀曉嵐在監獄的那段經典對話流傳甚廣,朝廷下撥了糧食,但災民吃的是餵豬的糠麩,和珅還認為這並沒有什麼大不了,因為官字兩個口,先餵飽上面的官,才能餵下面的民

Image

所以一到災荒,中國農民的境遇非常悲慘,餓殍遍野和人吃人幾乎是每個朝代都會上演的戲碼,甚至還有易子而食

比如1616年,山東諸城縣舉人陳其猷進京會試,途徑在災荒地區,就看到有人若無其事地割人肉剝人皮。過了半日,見到一位老婦看着鍋里煮的一個孩子傷心哭泣,陳其猷就問:既然要吃他,為什麼還哭呢?老婦說:這是我的孩子啊,我要是不吃,別人就會搶着吃了。陳其猷感覺毛骨悚然,幾天吃不下飯。

Image

正是這種過渡汲取和缺乏低保,形成了王朝的周期性崩潰和農民不斷起義。對於農民而言,餓死也是死,起義也是死,還不如起義爭取一線生機。

只能有人大聲一呼,這些饑民紛紛響應。不管朝廷怎麼鎮壓,只要兵馬散去,流民起義就會捲土重來。電影《大明劫》裡明軍將領孫傳庭的一句話就非常經典:他李自成可以失敗十次一百次,我孫傳統一次都輸不起。

但西歐農奴不是這樣的,他們有基本的保障。天災降臨時,領主負責救濟農奴,它們會給農奴發放糧食,確保他們能活下去,這樣做符合領主的直接利益,因為他需要這些勞動力,而且救濟一個農奴的成本低於購買農奴的成本

Image

在領地里,如果一個農奴死去,領主要負責養活他的家人,如果孩子的父母雙亡,領主自動成為監護人。這就保證了農奴不會因為死亡或破產而全家流離失所。

但古代中國,農民死了,他的家人只能投靠親友,政府是不會管的。如果無人接濟,他們就成為了流民。

因此,歐洲中世紀也會發生大面積的災荒,但很少有大面積的流民,因為領主會儘量讓農奴活下去並把他們固定在領地內。

正是因為這些體制原因,導致看起來遠比歐洲富庶的古代中國,其人均壽命並沒有明顯比歐洲高根據民國時期許仕廉《人口論綱要》以及1936年實業部公布的的統計數據,古代中國人的平均壽命30歲左右。敦煌出土的敦煌戶籍記載,以及其他一些學者的相關研究,古代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在27~35歲之間。

中世紀歐洲人的平均壽命也差不多這個水平,蒂爾尼和佩因特合著的《西歐中世紀史》寫道,13世紀英格蘭的平均壽命是35歲。13世紀是西歐相對發展比較好的時期,但相比西歐大陸的法德意,英格蘭比較窮。

總體來講,古代中國農民的人均壽命,與西歐是一個水平。這與兩個地區的農業文明發展水平是不相符的。

小結

Image

農民起義是專制制度的專屬品

中國在上千年的先秦社會,幾乎沒有農民起義的記載,即便是列國紛爭的春秋戰國時期,也沒有農民起義。但秦朝剛剛建立不久,就爆發了史無前例的陳勝吳廣起義,以此為開端,農民起義成為常規操作。

俄國在基輔羅斯的四五百年間,沒有農民起義,莫斯科公國統一俄羅斯確立專制制度後,囊括了俄羅斯有歷史記載的農民起義。

法國在千年中世紀,只有零星的農民起義,從波旁王朝16世紀逐步確立專制制度到1793年法國大革命,農民起義普遍發生,17世紀被稱為法國農民戰爭的世紀。

在專制統治者的眼裡,百姓不是天下,而是代價。樞密使文彥博就對宋神宗說過,皇上與士大夫治天下,而不是與百姓治天下。”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和珅還說過,災民還算人嗎?

張宏傑在《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中說過一句狠話,專制制度是一種十分低級的社會組織,連動物都會使用。農民就是這種專制制度的犧牲品,農民起義就是專制制度的必然結果。



中國獨有的歷史現象:人口頻繁減半,但戰爭不背這個鍋

ZT Original 小炒君 小炒說 2021-09-06 

上一篇《中國獨有的歷史現象:農民起義,但地主不背這個鍋講了農民起義這個中國歷史的獨特現象。一般來講,民眾起義導致的政治動盪,如果只是局限於政治家之間的鬥爭,倒也沒什麼大不了,不會導致人口災難。但古代中國就與眾不同,那就是人口數量如過山車般的大起大落

1

人口劇烈波動

關於古代中國人口的數據,我們以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主編的《中國人口史》為最重要依據。《中國人口史》是一個集體項目,該書綜合了各種歷史文獻和前人研究成果,有六大卷,各卷作者都是各斷代人口史的頂級專家,比較有權威性。

秦始皇滅六國時,全國人口接近4000萬,秦漢之際,只有1500-1800萬,損失過半

西漢末年,人口突破6000萬,成為中國人口的第一個高峰,公元17年人口5600萬,公元23年王莽之亂結束,人口只有2800萬,損失過半

東漢後期人口再次突破6000萬,三國時期降至2300萬,損失60%人口

隋朝將人口恢復至6000萬,但隋末天下大亂,人口驟降至2500萬,損失60%人口;

唐朝在安史之亂前人口增長到8000萬,這是中國人口的第二個高峰,安史之亂使得人口降到不足5000萬,損失1/3人口;晚唐的人口峰值為6000萬,五代十國時期人口只有3000萬,損失一半人口

13世紀初,宋、金、西夏合計接近1.4億,這是中國人口的第三個高峰,宋元易代,北方(金朝)人口損失87%,1290年,全國人口7500萬,相比高峰期損失將近一半

元朝後期,人口9000萬,元末明初只有6000萬,損失1/3人口

明朝人口在17世紀初突破2億,這是中國人口的第四個高峰,明清易代損失40%人口,只剩下1.2億;

道光年間清朝人口達到4.3億,這是中國人口的第五個高峰,經歷太平天國後損失7000萬人口

太平時期,中國人口可以快速增長,輕鬆翻倍;但戰亂時期,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減半。這就是古代中國人口的基本特徵。

看到這些數字觸目驚心的變化,不知道你是作何感想?至少你就不難明白“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的無奈了。

而且,歷史大咖秦暉認為,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史》可以說是對歷史人口的災難程度估計最為緩和的了。

如果只看中國歷代王朝的人口高峰數字,從6000萬到1億再到2億、3億、4億,你必然充滿了自豪。但如果你仔細看看緊隨人口高峰的人口陡降,不知道會不會嚇得睡不着覺?

光鮮的背後,是令人不敢直視的血淋淋事實。

動輒人口減半,減少幾千萬啊!而且就是那麼十幾年的功夫。

王莽和隋煬帝都只執政14年,人口就減少了超過3000萬;安史之亂持續8年,唐朝人口就減少了3000萬;元明易代,減少3000萬;明清易代,減少8000萬;太平天國13年,人口減少7000萬……

如果大家不能直觀感受到這些數據的慘烈,我舉現代戰爭的例子。一戰共死亡1500萬,8年抗戰中國死亡2050萬,這是百度百科的數據。

然而,在冷兵器的中國古代,在千年前的中國古代,其人口死亡人數就已經超過這個程度!

十室九空、“千里無雞鳴”、“百里絕而無民者”,這些描述並非文學誇張,而是史實,用世界末日來形容,並不為過。

這種人口的周期性浩劫,無論是次數還是程度,全球沒有哪個國家能夠與我們相提並論

2

人口小幅波動

中國的周朝,立國800年,沒有這樣的人口劇烈波動現象。即便是列國紛爭的春秋戰國時期,人口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在增長,在商鞅變法的戰國中期,七國人口總數已經達到4500萬的高峰。

秦滅六國,總人口為4000萬,也就是說150年的時間,滅國戰爭不斷,但總人口只減少了500萬。這種減少的速度和幅度,與秦朝建立後的歷史不可同日而語。


我們再來看看歐洲中世紀,封建制下諸侯林立,小國紛爭,相互之間大大小小的戰爭也打了1000多年,但人家的人口有沒有這種劇烈波動呢?

還真沒有

英國經濟學家麥迪森的著作《世界經濟千年史》,記載了歐洲2000年間的人口統計數據。

公元元年,2470萬;200-600年,人口降至1860萬;600-1000年,人口恢復至2541萬,相當於第一個千年,人口沒有什麼變化;

第二個千年,1200年增至4088萬,1300年5838萬,1400年因為黑死病降至4150萬,之後一直增長,1820年達到1.3億。

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歐洲人口數量總體上是持續緩慢地增長,唯二的兩次下降:一次是200-600年,因為羅馬帝國的衰敗引起的,400年減少了600萬人口,損失率25%;二次是1300-1400年,因為黑死病肆虐,100年減少了1700萬人口,損失率不到30%。

與古代中國人口的劇烈變化相比,歐洲人口的變化比較平滑,減少得慢,增長得也慢,而且大部分時間是增長的。

根據1941年蘇聯人口學家鮑里斯·烏拉尼斯的著作《戰爭與人口》,其數據的變化趨勢上基本上與麥迪森吻合。

Image

藍色線條代表歐洲總人口,紅色為歐洲西部,綠色為歐洲南部,橘色為歐洲東部


秦暉就對此總結道:中國人口繁榮時期增長比歐洲快,而崩潰起來更是駭人聽聞……西方人口下降主要表現為瘟疫,次數比中國少,幅度也沒有中國大

我們再來看印度,數據同樣來自於麥迪森的著作《世界經濟千年史》。

公元元年,3400萬;200年,3900萬;400年,4500萬;600年,5100萬;800年,6200萬;1000年,7700萬;進入第二個千年,人口繼續持續增長,1500年,突破1億;1800年達到1.85億。

不斷被外族入侵、很少統一的印度,其人口表現在2000年的歷史中,一直是持續緩慢地增長

我們就可以看到,封建割據的歐洲和印度,這兩大古文明區,人口表現是差不多的,都是持續緩慢地增長,沒有大起大落


那麼, 我們不禁要思考,歐洲和印度的歷史,充滿了紛爭與動盪,統一從來不是它們的歷史主流。按照我們的歷史觀,封建割據下,戰爭和領主剝削造成的負擔,應該很沉重很痛苦,統治階級的政治鬥爭頻繁、血腥和野蠻,不斷波及下層民眾。

本應困苦不堪的他們,怎麼就沒有出現中國歷史上的人口劇烈損失呢?反而維持了一種緩慢增長的態勢

理論與現實的這種衝突,似乎有點刷三觀啊。

3

戰爭不背鍋

在我們固有的史觀里,古代中國人口的周期性浩劫,是由於官僚腐敗、地方勢力膨脹導致中央皇權式微,國家陷入動亂,戰爭不斷。

這是典型的皇權史觀,站在皇權角度分析人口問題。通俗講,就是皇權出問題了,戰爭出現,導致人口減少,所以要維護皇權穩定。

接下來我們看一看戰爭是不是人口劇烈下滑的主要原因。

秦漢之際,5年時間人口減少1800萬,相當於每天近1萬人

兩漢之際,王莽新朝後期,6年時間人口減少2800萬,相當於每天1.3萬人

從隋煬帝繼位到621年唐朝基本統一中原,17年時間人口減少3500萬,相當於每天6千人

安史之亂,8年就人口減少3000萬人,相當於每天1萬人

Image

元末明初,從1351年紅巾軍起義到1368年朱元璋攻陷北京,17年減少3000萬人,相當於每天5千人

明朝末年,在清軍入關之前,16年時間減少5000萬,相當於每天8.5千人

天平天國13年,人口減少7000萬,相當於每天1.5萬人

這些死亡案例都是沒有外族入侵的情況下發生的。南北朝、宋末元初、清軍入關,我都沒有算進來。

平均每天減少人數少則5千人,多則1.5萬人,這是什麼概念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4年,死亡人數1500萬人,平均每天1萬人;抗戰8年,中國死亡2000萬人,平均每天7千人。

古代戰爭,其激烈程度和密集程度,是絕對不可能與一戰和二戰相提並論的;其人口基數,也與20世紀相差甚遠。但古代中國(秦至清)創造的人口浩劫,在絕對數量上,已經不輸於最劇烈的現代戰爭,在人口損失率上,已經大大超過了現代戰爭

很顯然,如果把古代中國的人口大幅減少,主要歸因於戰爭,肯定不合理。

一個更重要的事實是,從秦朝建立到清朝滅亡,一頭一尾。從春秋時期到戰國中期的商鞅變法,人口是增長的,達到了4500萬,從商鞅變法到戰國結束,是戰爭最頻繁激烈的時期,人口150年僅減少500萬;北洋政府時期,軍閥混戰,人口卻從1912年的4億增加到1928年的4.7億。

戰爭固然會使人口減少,但絕對不會出現古代中國(秦至清)那樣的人口浩劫。

秦暉在分析了中國歷史的人口浩劫後,得出結論:有充分的證據認為,那時的制度確實有某種問題

秦暉在那篇文章里沒有去展開論述是何種問題,而是戛然而止,留給了讀者去思考。

4

脆弱的皇權體制

最大的人口災難,不是戰爭,而是社會崩潰

如果說戰爭是間歇性的挨個斬殺,那麼社會崩潰就是持續性的批量屠殺。

古代中國的核心特徵之一,就是大一統專制制度,整個國家處於嚴密的控制之下。看起來很穩定,其實很脆弱。

在和平時代,其社會秩序要穩定得多,這是一大優勢,因此能帶來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古代中國的人口密度通常大於世界上其他地區;但一旦社會秩序崩潰,帶來的破壞是全面而劇烈的。

宋代學者羅泌有過一段經典分析,“建封之時,一人縱失德於上,而萬國之中各有政化,聞者德以興起。郡縣之世,一人失德,則波頹瓦解,而海內共懼其禍”。

封建割據,各自為政,一人失德,影響波及面較小;專制制度,一人失德,全天下都是承擔者。

典型就是漢武帝,人口不過百萬、軍隊不過30萬的匈奴,怎麼可能把顛峰大漢折騰到崩潰的邊緣呢?戰爭都是在境外發生的,西漢尚處顛峰,但人口減少四五百萬,僅僅關東就出現了200萬流民,可謂“海內虛耗,戶口減半”。

很多人不知道或者不願意知道的是,漢武帝好大喜功、窮奢極欲,不僅發動了26次大規模戰爭,很多戰爭是沒有必要的,盲目出征,其中與匈奴的最後三次大戰全輸了,而且開鑿大量河渠道路,大興土木,營造宮殿,喜好巡遊。他瀟灑了,全國成為代價,“使百姓疲敝,起為盜”。

匈奴,與其說是漢武帝的功績,不如說是他的遮羞布

反倒是西漢後期,統治者學老實了,雖然與匈奴、西域和閩越的戰爭沒有間斷,比如與匈奴就進行了至少6次大戰,但統治者比較控制節奏,不胡來,不亂花錢,西漢的人口噌噌上漲,50年時間就人口翻倍,達到6000萬的歷史高峰。

小炒在《官不聊生,在古代早就實現了,卻是無敵寂寞的皇權惹的禍》論述了一個核心觀點:在古代中國,皇權獨享政權,不承擔責任;官僚是皇權代理人,承擔行政責任,但不能分享政權這也是費孝通、吳晗在《皇權與紳權》一書表達的觀點。

皇權與官僚都是權責嚴重失衡的,一個有權無責,一個有責無權。皇權的核心目的是控制社會從而永享政權,官僚必須討好皇權才能分得利益降低風險。這就導致,雙方在控制和汲取百姓方面是一致的。

這與封建制就很不一樣,各級領主自治,享有各自領地的政權,領主不僅會應付上級的稅賦攤派,還會關注領地百姓的生活狀況,不會一味割韭菜,要對自己的臣民負責。

因此,在大一統專制制度,沒有統治階級為百姓說話,為百姓謀利益意味着損害皇家利益。一旦皇權開始折騰,官僚必然賣力表演,層層加碼,負擔全由百姓承擔;一旦皇權有所收斂,官僚也會跟着收斂,寧願懶政不作為,也不會施惠於民。

所以,百姓承受的稅賦、徭役等社會負擔,只增不減,區別僅僅在於增加的快或慢。

Image

前文《中國獨有的歷史現象:農民起義,但地主不背這個鍋》講到農民負擔總是越來越重、沒有低保,也能從中找到原因。

看到這裡,大家就會明白,為什麼統治階級寧願看着國家盛極而衰、農民不斷起義,也不願意減輕農民負擔。

1、皇權的統治基礎是官僚而不是百姓,民生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改善民生只是為了穩固統治,因此改善到一定程度就會停止,繼續改善就會威脅到用永世一系的皇權統治;


2、農民爆發起義,皇權首先想到的是鎮壓,而不是安撫。因為天下都是皇帝老兒的,皇權對調用全國資源鎮壓起義十分有信心,崇禎至死都沒有懷疑過這點,只是認為“諸臣誤我”,衰敗的西漢也沒有阻止漢武帝殘酷鎮壓流民起義;而且安撫就會開一個壞頭,引起其他地方效仿,對皇權統治不利,所以必須以儆效尤。


大一統專制制度還有一個非常大的bug,由於皇權獨享政權,利出一孔,所有利益都出自於權力,因此官僚系統必然不斷膨脹。而且,經濟下行時,會有更多的人想當官,因為經濟不景氣,賺錢的風險增加,還不如躲進官僚系統拿鐵飯碗靠譜。官僚越多,意味着百姓負擔越重,經濟就會越加不景氣,就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官僚,形成惡性循環。

一旦爆發起義,皇權決定不惜一切代價調集資源鎮壓,維護自身“私天下”統治,社會就會走向崩潰。我們必須明白,不是農民起義決定王朝崩潰,而是政府鎮壓決定了王朝崩潰

也就是說,只要皇權體制不改,皇權與官僚的權責失衡不糾正,這個崩潰的局面就不可能避免。

Image

如果我們把社會比喻成蛋糕,社會生活是做蛋糕與分蛋糕,那麼,一般發生戰爭,就是把蛋糕直接切走一部分,切走的這一部分可能會大於蛋糕做大的部分,但由於做蛋糕的過程還在繼續或者蛋糕沒有劇烈縮小,人們分得的蛋糕沒有明顯減少,一般不會導致人口劇烈下滑。

比如二戰期間,日本舉國之力參戰,但1945年人口只比1940年減少100萬,而且比1939年增加150萬。

但如果是社會崩潰,就是蛋糕不斷自動縮小,做蛋糕的過程也被中斷,大家一哄而上搶蛋糕,分不到蛋糕的餓死、搶蛋糕時自相殘殺致死,人口由此劇烈下滑。

比如歐洲黑死病,8年就奪走2500萬人的生命,占歐洲總人口1/3。

所以,古代中國的人口浩劫,真正死於戰爭的只是少部分,大部分是餓死、自相殘殺,還有人吃人。就如同《紅樓夢》裡說,大家都像烏眼雞一樣,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那種慘烈畫面,簡直不敢想象。

小結

Image

秦暉說,中國的歷史有輝煌的篇章,但也的確有許多血腥的頁碼。把中國的歷史塗抹得一片漆黑,對此予以糾正是完全必要的。但是現在我們不能倒到另一極端:因為日子稍微好過了些,就小富即狂,把歷史說得花團錦簇。

在看待歷史時,很多人的史觀是有問題的,那就是皇權史觀。明明是一介草民,非要站在皇帝視角看待歷史。人口增長是皇恩浩蕩,人口浩劫是皇權受阻,從而看不到歷史的真相。

在看待歷史時,很多人的邏輯是有問題的,那就是雙標法。在評論西方體制時,總喜歡拿“制度不是萬能的”來說事,但對於本國歷史,卻受不了別人的批評,動輒就送一頂“別有用心”的帽子。

我常說,要想看到更真實的歷史,不僅需要頭腦,更需要勇氣。因為,那些真相,對於“我祖上闊過”這種心理脆弱的人是難以接受的。

無論怎樣,中國要在現代文明中崛起,甚至希望為解決人類生存困境貢獻自己的一些文明資源,就不能不辯證地看待歷史問題。


0%(0)
0%(0)
    李自成也不是農民啊,郵差,下級官吏。  /無內容 - 空行 12/06/21 (67)
      黃巢,私鹽販子,商人。  /無內容 - 空行 12/06/21 (75)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為什麼拜登在其他所有州的得票數遠低於
2020: 任何時候都不要打內戰。內戰付出代價太
2019: 從一照片思索:不能反思的民族恐怕只能
2019: 華春瑩浪言911威脅美國,她自認是恐怖
2018: 才讀了這個,真的是太可惜了
2018: 文學城有人看央視新聞,報導說中國全力
2017: 做為對猶太勢力的妥協,川普承認耶路撒
2017: 五味的導讀還是上個月的,一直沒有更新
2016: 青檸:對不起,我從不感謝傷害我的人
2016: 首頁那個美國人AA制的文章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