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父親的背影之五
送交者: 邵曉龍 2022年10月17日22:18:32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五、父親的LOGO

 

在父親生命的最後幾年,一直是我在家和父母共同生活,那時文革還在“進行時”。我一天天長大,父親一天天衰老,父子之間的疏離感也在一天天的消弭。但父子倆還是不能坐下來推心置腹,敞開心扉地溝通。因為當時被階級鬥爭扭曲的“人整人、人防人、人歧視人”的社會大環境並沒有改善;也因為在畸形的年代被大環境所扭曲的家庭相處模式阻礙了我們之間的交流。簡單說吧,父子倆壓根兒就沒有走進對方內心世界的意願。

由於各種環境的限制,我們這個家的家庭成員沒有聚在一起交流的條件與習慣。在我的印象中,全家兩代七口人從來沒有照過一張全家合影;全家從來沒有聚在一起有說有笑地吃過一頓年夜飯。對我們兄弟姐妹說來,家是出發的起點,卻不是可以經常回來停靠的港灣。每一個姐姐、哥哥有了單飛的條件立即展翅單飛;一家人固然也會心往一處想,但大家習慣於單打獨鬥,不在乎抱團取暖。互動聯繫全靠單線,而所有孩子的心靈終端都有一個線頭在母親手裡牽着。母親是這個家的中樞,母愛讓這個家“形散而心不散”。在同一個原生家庭長大的我們姐弟五個,年齡跨度有十七歲,和父親在一起相處的年代不同,相處時間的長短不同,親疏亦有差異。人的心智成熟程度和情緒應對方式總是隨着年齡的變化而不停地變化;年齡差距越大,越不容易共情。兄弟姐妹相處尚且如此,父子之間50多歲的年齡差無疑是始終橫亙在我和父親之間的心理屏障,同樣的道理,今天的我們也沒有理由抱怨下一代總和我們說不到一塊兒,想不到一塊兒。

但這不等於說父親是與我們成長無關的局外人。他的存在永遠是家庭的LOGO(品牌),LOGO的生命力是超越時空限制的傳承。借用聖經的比喻:父母對下一代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田裡。這原是百種里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

如今,五姐弟當中最小的我也已經六十有七了。暮然回首,發現父親其實一直在影響着我們,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他的LOGO

 

首當其衝的影響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父親雖然大半生窮困潦倒但他篤信知識改變命運”,家裡再窮、也決不能耽誤孩子的學習!

記得,1965年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父親從報紙上看到北京外國語學校從小學招生的消息,自作主張帶我外語學校報考;印象深的是,那天下雨,中午考完天放晴了,為了省點車費,父親就帶從阜城門外白堆子徒步回家(大約有7公里)我的腿因此疼了好幾天。後來才明白,在文革前夕,中國社會已經把階級鬥爭的弦繃得很緊了。外國語學校這樣涉外的學校不可能不考慮生源的家庭出身。這是當時的父親想不到的。

聽母親說,1953年大姐初中畢業時,西郊幾大棉紡廠剛剛建成,面向社會招工,待遇頗為優厚。當時家裡沒有任何固定收入,寅吃卯糧,度日艱難。在親友的攛掇下,母親有些心眼兒活泛了。大女兒如果能出去工作,家裡的經濟狀況立刻就會改善。不過,母親的想法被父親斷然否決了。因此之故,十年後,朝陽門外的紡織城少了一個優秀的擋車女工,海淀中關村的地球物理所多了一位富有開拓精神的青年科研骨幹。

父親對“讀書”的推崇、對教育的重視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我們姐弟五個都因此受益。繼兩個姐姐在50年代分別考上北大、清華之後,我們三兄弟也都在文革後上了大學,學有所成。父親的五個兒女大學畢業,孫子輩當中還有美國名校的博士、碩士、教授倘若父親有知,定會含笑九泉。

父親酷愛讀書,嗜如命。父親仙逝後,我整理了父親的遺物。他的“遺產”可以說除了書籍還是書籍在書堆中發現了一個活期存摺,大概20元,交給了母親)。他的存書古今中外,文理醫農,無所不包有鉛印的現代書,也有線裝藍皮兒、內頁黃的古書不少頁上還有父親用毛筆小楷寫下的批註。(父親寫一手漂亮的毛筆草書。小時候,他還我練習毛筆書法其中,有兩本宋子文在首頁簽名的贈書(書名忘,被當時來家裡找我玩趙姓同學一眼出,借走後至今下落不明現代版圖書則大多是從舊書店淘來的二手書記得每當父親完冰棍有了點錢,會帶上我去西單或琉璃廠的中國書店翻找舊圖書。每次都不會空手而歸。文革是個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年代,圖書被稱為糟粕(封資修即指:封建社會 資產階級 修正主義)。我當時不敢留這些“糟粕”,兩天之內就賣掉了幾三輪車的書籍。現在想起來,很是惋惜父親的遺物中,我僅保存兩本醫書其書內還夾着有購書的發票),一直帶在身邊,以誌記念。父親給我文化薰陶是無形的。比如說至今還保留了一個習慣,不管到什麼城市旅游,酒店總要選在在圖書館或書店附近,以備讀書之需比如說兒子小時候,經常帶他到海淀街上的書店淘書,或者到北大,清華校園“遊園”,讓他從小就感受大學校園學習氣氛。

 

父親留給我們的另一種無形資產是“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善良、正直、自強、自立、自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孟夫子在兩千五百年前提出來的“男子漢大丈夫”三大標準中,“貧賤不能移”最為重要。孟夫子的教悔,父親大概從開蒙識字就會背會寫,然後身體力行了一輩子。

從我有記憶開始,家裡就窮得叮噹響,父親就是被打入另冊的“政治賤民”,但無論經濟上怎樣的艱難窘迫,政治上怎樣的驚濤駭浪,父親總是能淡定從容、氣定神閒地面對。幾年前,我故地重遊頭髮胡同和老街坊敘舊,他們都記得父親樂觀、豁達、勤勞,樂於助人的往事。說他看似不拘小節,待人禮貌可親;知識淵博,每每與街坊四鄰探討問題,總是侃侃而談。父親然經常身無分文卻擋不住他助人的熱忱記得小時候的某一天,我和小夥伴們在院門口玩,一對衣衫襤褸的父女倆拿着破碗來要飯,我們嚇得尖叫着跑回了院子裡。可父親卻聞聲走出了院門,不但送去了一些食物(大概是烤白薯之類),還和他們攀談久。有幾年,警察會時不時來家裡找他談話,他禮貌相待,有問有答,不卑不亢。在他的神態表情中看不到在這種“規定情景”下常見的奉迎和諂媚,明顯地有別於那些習慣於對權勢奴顏卑膝的國人。當然,這是文革前的事情,那時,整個社會的氛圍還保存了一些民國餘韻,警察的作風應當說也和文革後迥然有別。

 

  在貧與賤的包圍中,父親從哪裡來的“氣定神閒”的底氣呢?我想,來自他的“讀書”,來自他的閱歷,也來自他“中西合璧”的價值取向。“禮、義、廉、恥在民國時稱為國之“四維”(四根支撐中國人精神大廈的柱子)。 孫中山又把“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稱為“八德”, 兩者合在一起的“四維八德”是民國政治的深層邏輯,也是民國文人的精神底蘊。(附帶說一句:包括北洋軍閥那些頭面人物,比如袁世凱在臨死前以遺書的方式向國民謝罪,稱:“今萬方有事,皆由我起。帝制之誤,苦我生靈,勞我將士------誤我事小,誤國事大,摸我心口,痛兮愧兮”。又比如吳佩孚,在日本侵略軍占領北平之後,堅持民族氣節,堅決拒絕與日本人合作,終被日本人所殺害。可見,大清國栽培的舊軍閥雖然也貪、也壞、也歹毒,但他們還知道羞恥,還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線。)

父親深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接受過“主權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些西方現代政治文明的基礎訓練,再加上五四時代的社會歷練。自然不會被權力的淫威所嚇倒。“腹有詩書氣自華”,他的自信和自尊是從骨子裡流出來的。我們幾個孩子從小就耳濡目染他來自“四維八德”的“氣定神閒”。因此,即使在成分歧視最瘋狂的文革時期,我在學校也從來都是埋着頭學習,挺着胸做人。在同學堆里不比吃穿比成績、比勞動。初中三年,我這個“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文革時偉大領袖給所有‘黑五類’後代御賜的‘別名’)在北大附中上初中的時候還當了兩年班長。

 

我還想說:父親的吃苦耐勞獨立自強的生活態度,勤於動手、求人不如求己的生活習慣也在潛移默化影響着我。記得,那時候每到雨季或冬季下雪,父親都會搬來自己用鐵絲、麻繩捆綁梯子,爬上清掃雨水和積雪;有時還要登上房頂,用油氈灰膏麻絮白灰和瓦片等在滿裂紋的屋頂上修修補補。近七十高齡父親,冒着登高摔傷的危險,獨自一人爬上爬下,又累又髒又危險、不該他干而他又不能不干的活。在我稍大一點後,跟着父親幹了幾回。向父親學到了不少水磚瓦管工等技術活。後來,我一個人在改建頭髮胡同小屋和翻蓋棗林斜街的廚房就用上了跟父親學到的十八般手藝。感父親不僅給了我獨立自強的精神,還教會我獨立自主地改善生活環境的念和技能。

 

父親離開我們已經半個世紀了,寫這篇文字,仿佛看到他的身影在混沌中逐漸變得清晰:光緒年間那個腦後垂着根細辮子,喜歡纏着媽媽撒嬌的熊孩子;五四時代初出校門,年少輕狂的知識青年;抗戰前穿梭於南京上海,在法庭上誇誇其談的法學才俊。抗戰後,攜妻帶女,在戰火中疲於奔命的中年苦命男;1949年後與時代環境格格不入,風流盡失卻能苦中作樂的賣冰棍兒老漢。歷史的大潮裹脅着他走過跌跌撞撞的一生------這就是父親,我生命的起點。他來自塵土又歸於塵土;他從歷史深處走來,又消失在歷史深處。

從遠古到如今,無法計數的人類生命個體以親子關係的方式實踐着人類的世代交替,它承載了物種延續的自然需要,也承載了文明傳承的社會責任。

歲月留不住,聚散總是緣。父親母親與子女的遇見其實也是一種緣分。

  緣分是什麼?那是一種與生命個體的自主選擇無關,卻必然會在人與人之間發生的某種特殊的關係連結。“法不孤起,必仗緣生”。“緣”本是佛家的理念,佛家的智慧,佛家的專有語彙。它表達了佛家對世間萬物互聯、互通、互動的規律性的一種解釋;它其實也是人類對未知世界的一種哲學概括,“緣分”和命運在英語中是同一個單詞(fate)。

每個人來到這世間走一遭都是挺不容易的事兒。你左右不了自己的出生,而你所處的環境是什麼樣子、未來將會發生什麼樣兒的改變也永遠由不得你。

胡適有個比喻說的特別好:朋友是你自己選的兄弟,而兄弟是上帝為你選的終生的朋友。由此引申開去,我想這樣的比喻應當是合適的:母親是遵照上帝的旨意把孩子帶到人間的天使。父親呢?是上帝派到孩子身邊的守護神。

守護神,太不容易當了。作為過來人,我懂。

 

 

                                 後面的話

 

 

非常感謝大姐給了我一次追思父母的機會。半年多來,父親母親的養育之恩每每湧上心頭。回憶起的事情越多,心情有時就越發沉重。回憶母親的過往,有時候痛得揪心,感覺她老人家時時都在忍辱負重、都在默默地承擔與付出;追思父親的一生,則有一種史海覓蹤、探隱尋微的艱難與困頓。我們是血脈相連的父子,但他在世的時候,我們並不試圖相互接近。我不知道他心中的苦,不知道他真實的煩惱與快樂。他也不知道我心中的糾結、失落和抱怨 。今天我試圖走近他,像試圖走近一位熟悉的陌生人。雖然晚了,但值得。因為那是我們生命的源頭,我們都有他的DNA傳承。

生逢亂世,眾生皆苦。父親和母親所經歷的的苦難已經匯入民族的苦難之河,流向遠處,漸漸地被歷史的黑洞呑沒。

世界只為生者存在,鮮花只為活着的人綻放。為已經成為歷史的事情糾結、痛苦、追問有意義嗎?有!因為人是有情感、有思想的智慧生命。步入了人生的晚景,年青時有過的激情已經讓位於老年的淡定。但不妨留一點溫度情系明天。誰不希望人類的明天會更好?儘管我們不一定看得到。

活着的人每時每刻都在創造歷史,我們的生活就是歷史的一部分,包括我們的回憶和反思。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潤濤閻文集第二卷的出版徵求網友們的意
2021: 無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滅虛空體,各別
2020: 本人闢謠過很多次,也貼過身份證,我不
2020: 坐地炮,離地三尺能吸土。呵呵
2019: 老K認為,地球大氣層外如果是真空
2019: 沒了K傻,5味很冷清
2018: 聯儲今天開會一致同意要猛漲利息,不把
2018: 根據計算,奧巴馬8年內股市增長的錢恰
2017: 郭文貴的常委名單,不太靠譜
2017: 在任何國家任何政體,盜國賊都會被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