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唯识宗见解远超现代认知科学的任何理论。现代认知科学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认定脑细胞神经元产生思维--这是非常可笑的。唯一的原因,大概是人死了,脑细胞不活动了,人们的思维也就没有了。但是,死人不会说话,你怎么知道他们的思维(或者说心识)就没有了?你用什么去探测人的心识?现代科学没有这个手段!唯识宗有,就是通过禅定,你自己去认识。
人死之后肯定还有点什么的,连基督教也不能否认。否则,那个上天堂或者下地狱的东西是什么?佛教明明白白告诉你,就是心识,深层的阿赖耶识。
外在的环境,比如幡,它自己的存在是需要因缘的(幡自己没法无因无缘自己突然一下就出现了,必须有布料有旗杆有人去设计它去制作它,这些全部都是幡所以存在的因缘)。幡能动,也是因为有风。这是幡动的因缘。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有因缘的时候万法就显现。因缘不存在,法(现象)就无法显现;或者说,因缘灭掉了,显现也必须跟着灭。这就是大乘佛教的缘起。
缘起的法,它的性质必定是空性的。意思是它没有自己的本性。幡的本性,既不是布料,也不是幡竿,也不是制作它的人。但是离开了这些,也就没有幡。本体空性就是这个意思,就是缘起的法没有本性,自性本空。很简单,有没有?
外境的幡动,本身就是缘起的法。自性本空。但是看的人却“看在眼里,想在心里”。看的过程,必定涉及心识。眼识属于心识的一部分。没有眼识只有眼根是无法完成“看”的这个过程的。比如死人眼根还在,但是心识已经离开了,所以死人“看”不了。所谓看的过程,就是眼根和眼识配合,把信号传输给意识(不是大脑,但是对于活人来说没有大脑也不行--对于濒死的人来说,意识可以独立于大脑而存在),意识根据以往的习气进行各种推理归类:这是幡,这是幡在动。。。等等。完成了这一些列心识活动之后,我们才会说幡动。
如果意识不做那种归类推理,直接只停留在所见的层面,那就是一个真实的世俗谛,没有名称,没有动和不动的区别。所谓的名称,所谓的动和不动,全部都是我们意识处理过程中加给外境的一种“增益”法。所谓增益,就是本来不存在,但是我们依靠自己的意识增加出来的一种假象。所以我们平时的意识就是迷乱识。迷乱识前面,我们所见所闻全部都是假象,梦幻泡影。
意识粗分的话可以包括阿赖耶识,细分的话只含第六识。意识本身,唯识宗认可是自知自明的心识。这个自知自明的心识要离开被外境牵引的那个假的能取的迷乱识;一旦离开那个假的,真的就会现前,就是唯识宗所认知的圆成实,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