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不敢跟勤劳比,各色桃李满天下。不过咱早年也尝试过教书赚钱。
都是在大学期间。第一次是在大一,这次是免费的。因为咱当年是方圆几百里的X科状元,仰慕者众。黄老的一个老哥们儿有个儿子,小我4,5岁,成绩马马虎虎,愿意送到我门下补习,不说状元,起码来个探花。
因为是通家之好,这个小兄弟和我从小就认识,每次见面话都很多。这有好处也有坏处,比如,因为是熟人,开讲正课之前总要聊几句吧。于是我们就开始聊当时最时髦的知识分子下海,怎么样倒卖薄板,如果进口汽车,聊着聊着,我们得出结论说“读书有什么用,比如你爹,我爹,现在都两袖清风一贫如洗。我们务必不能象他们一样,你说是不是?”
后来,那位小老弟的娘给我娘打电话说“你家唯一怎么教我们的?怎么回家光听见他讲做生意呢?”
当然,后来这位小老弟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开始做生意,慢慢的好像做得不错,现在在非洲开厂子呢。不知是不是我当年的启蒙教育的结果。
第二次当家教是在大学最后一年里,本来是我们宿舍的一个女孩的活儿,后来她家里有急事,就让给了我。这个女同学是个很仔细的人(现在在国内混得很好),交班之前给我交待得清清楚楚“这个学生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需要补什么”等等。我都答应了。
这次的学生还是小男孩,初中,家里可能比较有钱。当时时髦的各种电子游戏,玩具他全有。聪明还是满聪明的,就是好玩,还比较八卦。一来就跟我聊天,“姐姐”小孩嘴还特甜“你看,今天我爸又给我买了一个玩意儿。我拿到班上去了,XXX想玩,我让她玩了一会儿,把YYY气得要死。呃,你猜,XXX和YYY是什么关系?”“什么关系?”“据说他俩交朋友,不是我瞎说噢,是别人亲眼看到的。他给她传一张纸条儿。。。。”
“姐姐,你这个计算器挺不错。”“我爸从德国带来的。”“啊,你爸去德国了?德国好吗?”“还行吧。”“姐姐,你以后打算出国么?”“打算啊,我准备去ZZ国”。于是,话象车轱轳象在冰上越滚越远,煞不住车。
人家父母还真没少给钱(至少在当时的标准看),不过我很残酷地说我聊天多教书少,比较误人子弟。等我的女同学有了空,我自觉地让出来了,告别的时候,小孩儿还恋恋不舍的,他觉得“那个姐姐太严肃了,你比较好”。
教书赚来的钱,我孝敬姥姥一条毛料裤子,其余的就不知花到哪里去了。
总结出来一条,我不适合当老师。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