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红树林
万维读者网 > 五 味 斋 > 帖子
柞里子:《孔子学术的精华与糟粕何在?》(上)
送交者: zuolizi 2006年12月06日09:47:28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柞里子:《孔子学术的精华与糟粕何在?》(上)

孔子曾对弟子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可见孔子并不在自己和儒之间划等号。进一步推想,既勉励弟子为“君子儒”,可见孔子当以“君子儒”自居。后世尊孔子为儒家之鼻祖,以孔子的思想为儒家之学术,从而混淆了“君子儒”与“小人儒”的界线,为孔子思想的庸俗化大开方便之门。《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下简称《选辑》) 对“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作如下注释:“古代教养学子的叫做儒,春秋以后,学孔子道述的都叫做儒。”,照这种说法,所谓的“君子儒”,“小人儒”中的“儒”就都是“老师”的意思,窃以为非是。上文提到孔子有机会执齐国之政,因晏子的反对而不遂。晏子提出的反对理由是“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云云,说明在春秋之时孔子所倡导的学说业已被认同为儒学,并非春秋以后方才如此。也有人将此“儒”字,解释为“巫”,或者为“祝”。《辞源》、《辞海》均尊此说,窃以为更谬。“巫”字无须解释,“祝”与“巫”,大同而小异,也就用不着深解。孔子既不信鬼神,断无劝弟子为巫为祝之理。

所谓“君子儒”,当是既为君子,兼为儒者之意。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君子与小人往往代表好与坏、正与邪、对与错、真与假、贵与贱,有识与无知、高尚与鄙俗等等两种极端相反的性格和修养。孔子有关修身的言论,每每君子与小人并举,兹略举数例如下。原文皆徵引自《论语》,黑括号内为白话译文: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选辑》释“周”为“忠实”,非是。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的心思在道德,小人的心思在土地;君子的心思在法制,小人的心思在恩惠。”】
“君子怀刑”之说,发人深省。当先秦之时,非儒者大都视儒为乱法之徒;儒既兴之后,自视为儒者大都鄙视尚法者为“刀笔小吏”。故儒法之不两立之说,不胫而走。“君子”固不必为“儒”,然孔子既标榜“君子怀刑”之说,可见孔子必不以崇尚法制为非。由此观之,但凡乱法之儒与鄙视法制之儒,或即孔子所谓“小人儒”耶?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所明白的是‘义’,小人所明白的是‘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善于协调而不苟合,小人苟合而不能协调。”】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君子容易伺候,却难于取悦。企图以不正当的方法取悦君子是办不到的。但君子用人的时候,却能量才施用。小人难于伺候,却容易取悦。虽以不正当的方法,也能取悦于小人。但小人用人的时候,却求全责备。”】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从容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从容。”】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虽为君子而不仁者,也许有。为小人而仁者,绝不会有。”】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识大体,小人谙琐事。”】
《选辑》释“上”为“仁义”,“下”为“财利”。按“上”与“下”,皆空泛之词,未必实指如此。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责备自己,小人责备别人。”】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君子不能以细节察之而可以担当大任,小人不可担当大任而可以细节察之。“】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君子有勇而无义,会叛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去做强盗。”】


《论语》单独谈君子的言论更多,比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了而时时练习,难道不愉悦吗?有朋友从远处来,难道不快乐吗?人不我知而不怨恨,难道不是君子吗?”】

根据传统的理解,“学而时习之”,是“学了而时时温习”。窃以为非是。所谓温习,就是重复练习,而“重复”的意思,从“温”来,而不从“习”来。故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而不说“习故而知新”。“习”字本无“重”或“复”的意思,但凡释“习”为“重”为“复”的字书,皆引“学而时习之”以为证,并不足据。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吃不求饱足,居不求安适,办事敏捷,发言慎重,以有道德的人为榜样,堪称好学,这就是君子。”】
传统的解释把“可谓好学也已”理解为一句总结,窃以为未若视为五项并列为是,因上文所言,除“就有道而正焉”一句勉强同好学有关外,其余皆与好学不着边际。

“君子无所争。”
【“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

“君子不器。”
【“君子不是一种器具。”】
意思是君子是通才而非专才。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
【“君子要是不仁,那还怎么称得上是君子?君子没有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道,在仓促的时候也一定如此,在困难的时候也一定如此。”】

这说法同上文所引“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多少有些矛盾。事事上,孔子论君子之言论,其矛盾或不协调之处,并不罕见。比如,孔子既说“君子不器”,又曾对子贡说:“汝器也。”除非在君子与小人之间尚有余地,否则,孔子难道当面称子贡为小人不成?孔子曾骂樊迟“小人哉!”,那多少是气头上的话,未必当真,而且还是等樊迟走了之后才如此这般说。此外,樊迟在弟子中的地位又远不及子贡。故孔子在背后咒樊迟为小人,未可证明孔子会心平气和地直呼子贡为小人。再如,孔子既说“君子食无求饱”,又自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君子饱都不应求,如何可以求精、求细?难道孔子自视为非君子不成?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要言语迟钝而行动敏捷。”】

“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产具有四种君子的道德:他修身谦恭,他事君诚敬,他以恩惠养育人民,他以合理的方式使用人民。”】
子产,就是上文谈法家时提到的铸刑书的郑相子产。孔子曾批评其铸刑书,于此则称道其为人以及为政之合乎君子之道。铸刑书,不合儒家之道,故批判之;为人为政合乎君子之道,故称道之。由此可见,不仅小人可以为儒,君子也可以非儒。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胜过文彩,则失诸粗野。文彩胜过质朴,则失诸浮华。文与质配合恰当,方才不失为君子。”】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约束自己,这样大概就可以不违背道了吧!”】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君子对自己的亲属厚道,人民就会趋向仁爱。”】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我小时贱,所以会干许多粗鄙的事情。君子须要如此多能吗?不须要。”】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怎样才能算是君子。孔子说:‘君子无忧无虑。’司马牛说:‘无忧无虑就算是君子了吗?’孔子说:‘问心无愧,怎么会有忧虑?”】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说得到却做不到为耻。”】

“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之道有三,我一样都不成:仁而不忧,知而不惑,勇而不惧。”】

三“者”字,大都理解为“的人”,比如,释“勇者”为“勇敢的人”。如此解,则“知”当读若“智”。《选辑》亦尊如是说,窃以为未必是。三“者”字均承“君子之道者三”而来,每一“者”为一种君子之道,译成白话时不必在字面上一一对应。这段引文见《论语.宪问》章,同书《子罕》章另有一段作“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而无上文“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两句,孔子论为人,向以“仁”为先,此段既有脱文,顺序亦乖,或因错简误入。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只愁自己无能,不愁不为人所知。”】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严肃而不与人争吵,与大家都和睦而不结党营私。”】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不因某人的言论可取而推举某人,不因谋人的行为不可取而否定其言论。”】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用心于求道而不用心于求食。种地未见得就不挨饿。读书也就少不得会有俸禄。君子以不得道为忧,不以贫穷为忧。”】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件事情要警戒:少年时血气未定,要警戒的是女色;壮年时血气正盛,要警戒的是争斗;老年时血气衰败,要警戒的是贪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敬畏三样事:敬畏天命,敬畏德高望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懂天命因而不敬畏,轻慢德高望重的人,污蔑圣人的言论。”】
这一段文字属于“君子”、“小人”对举,不列于前而列于此,因与上文“三戒”以及下文“九思”语意联缀,未便分割。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有九件事念念不忘:看要看得清楚,听要听得明白,脸色要保持温和,态度要保持恭敬,说话要诚实,办事要谨慎,有疑难要请教,忿恨时要考虑后患,有利益可得时要想想是否于理该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贡说:‘君子也有憎恶的事吗?’孔子说:‘有。憎恶说别人坏话的人,憎恶在下位而毁谤在上位的人,憎恶勇敢而无礼的人,憎恶果断而固执的人。’”】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君子予人恩惠而不破费,使人劳而无怨言,从容而不骄傲,有威仪而不凶猛。”】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懂得命运,就谈不上是君子。”】


不厌其烦地徵引如许有关君子的言论,旨在归纳出孔子所谓君子的定义。通过以上引文,不难看出孔子所谓的君子,其实包含三种不同的意思。上文所谓与小人够成两种极端的性格和修养者,只是三者中最常用的一种,大概可以归结为孔子心目中的标准人格。“君子之道有三”,“君子有九思”云云,可以视为这种用法的代表。用法之二,指在上位的人或应当居上位的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可以视为这第二种用法的代表。“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中的“君子”,也是这种意思。这种用法的对立面,可以是“小人”,也可以是“民”。称樊迟为“小人哉”的“小人”,就是这种用法的“君子”的对立面。用法之三,第一、第二两种用意兼而有之或模棱两可于第一、第二种用法之间。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兼第一、第二种用意而言。“人不知而不愠”是为孔子所赏识的一种高尚品德。然而,就一般小民百姓而言,自然如此,无须有修养方能臻此地步。只有对于在上位的人或自以为应当居上位的人来说,“人不知而不愠”方才构成一种高尚人格。“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中的“君子”,则为模棱两可之例。

孔子所谓的君子之所以会具有如此三种不同的含义,窃以为是因为在孔子心目中,但凡在上位的“君子”,都应当具备“君子”这种标准人格;不具备“君子”这种标准人格,也就不配为在上位的“君子”,因而“君子”的第一、第二两种含义应当吻合,从而出现第三种貌似混淆实为统一的第三种含义。时下广为流行的理论是:先秦属于贵族社会,贵族社会的特点之一,是能否居上位,视血统而定,余无与焉。血统非王、非侯、非公卿、非大夫、非士,则居上位无望。考之以史实,则并不尽然。比如,苏秦游说不成、大困而归之时,被人讥笑为不守经商者的本分,可见苏秦并无贵族血统,却在日后凭借口才贵为六国之相。吕不韦本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大商贾,非贵族出身甚明,因以钱财交接秦公子而后得以执秦国之政。虽不能位极人臣,却也贵为王侯之坐上客者,如魏公子信陵君的门客侯赢、朱亥,前者为门房,后者为屠户,更是出身下贱的所谓市井小民。可见血统固然为出身的途径,尚有其他的途径在,而孔子所主的途径在“君子”人格。

然则,何为“君子”人格?窃以为“君子有九思”中的“九思”,可以视为“君子”人格的具体定义或细节定义,而“君子之道者三”中的“三”者,则可以视为“君子”人格的抽象定义或原则定义。“九思”明确浅显,勿庸深论。至于“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若无“司马牛问君子”一段文字相参考,则未见得会得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的解释。“知者不惑”在“司马牛问君子”的对答中缺如。孔子向来因材施教,对弟子问的答覆往往具有针对性。司马牛以善言辞著称,善言辞者大都不乏学识,故“知者不惑”之所以在“司马牛问君子”的对答中缺如,想是孔子有意忽略而不提。

孔子的因材施教经宋朝理学家程颐、朱熹等总结和推崇,至今被视为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窃以为不然。不以为然的原因之一,对“材”的判断难免不发生误会或错误。以孔子之明,以孔子与弟子之间关系之密切,尚且不免“以貌取人”和“以言取人”之失,可见量“材”之不易,搞不好,则因材施教就会搞成对牛弹琴。不以为然的原因之二,因材施教意味着对于同样的问题,极可能给予不同的答覆,结果势必导致概念模糊、定义混淆。施之于人文科学,未见其妥;施之于自然科学,必然碰壁。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5: 天堂的太陽(44)
2005: 士心:京都红叶(1)——红叶绝景!
2004: 回黑鱼关于老五卖鸡(智力题)
2004: 户口 (九)
2003: 吃羊趣事
2003: 浣溪沙二首(ZT)
2002: 女人: 还是做一根独立的肋骨吧
2002: 你他妈是不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