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回家路上,还在想和闲人掌讨论的几句话。有一点我必须承认,尽管对真假判
断存在很大分歧,有的与立场和政治有关,有的则是纯粹的判断。
其实我想来想去,影响大家真伪判断的无非是主、客观两个要素:艺术轨范和心理
预期。
从客观的艺术轨范的角度来看,电影艺术和舞台艺术的真伪艺术标准有很大的不同,
严格来讲,套用这两种轨范来作为判断两个孩子表演的真伪根据都不合适。从舞台
艺术的角度看,两个孩子都不是艺术家,更不是独立的演出,两个孩子唱、演本来
只是整个唱歌升旗片断的一部分,只是转播特写的确非常亮丽,光彩照人,才使人们
不自觉地把孩子的演唱与艺术家的独立演出混同了,我不否认许多朋友的主观感受,
但从客观尺度来讲,两者还是根本不同的。
一个很容易明了的对比,是同场演出的Sarah Brightman和刘欢两位艺术家。如果他
们两位中任何一位有lip-synching,那么肯定就属于弄虚作假,因为毫无疑问,这
两位艺术家的演出完全是艺术家的独立表演,应该而且只能用舞台艺术的轨范来作
为真伪判断的根据。但两个孩子是艺术家吗?她们的演唱也应该套用艺术家的标准吗?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所以我曾说这是介于电影和舞台艺术真伪轨范的一个中间
的灰色区域,我可以理解套用舞台艺术真伪轨范的态度,但这种判断的客观依据并
不充分。
所以再分析下去,其实是不同的心理预期,决定了大家不同的真伪判断。也就是说,
本来灰色的客观现象,经过主观感受的过滤,就变成黑白分明的判断了。这种从客
观到主观的转换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每个人的心理预期,而这种心理预期又建
立在每个人对演出的艺术轨范理解的基础之上,我想没有人能够否认这一点。
很多朋友说,一个如此简单明了的真假判断,怎么到你这就变调了?其实并非如此。
我们每个人对那怕最简单的真伪判断,都来自主观的心理预期和对客观真伪标准的
理解,所以问题又从主观回到了客观 ── 真假判断的复杂性,取决于客观标准的
复杂性。
在一个充满欺诈的世界中来为一种“欺骗”辩护,绝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事情,尤
其是处在这种灰色的区域。但我只能用我所认识到的客观性来说话,尽管这也可能
是错误的。
真假判断绝不是一种诡辩的游戏,比如传说中的“年龄门”,如果真的存在,那么
无疑就属于弄虚作假,因为这个真假判断的客观尺度非常简单。
也许有些朋友会说,两个孩子一唱一演的判断尺度也非常简单,“假的就是假的”。
我这里只想提醒朋友们,一目了然的只是你的判断,判断的背后是心理预期,预期
的背后是对客观真伪标准的理解。那么什么是客观真伪标准呢?请跳回第三段再往
下读,谢谢!
刚刚扫了一眼Wikipedia,下面几句摘自Lip sync条目:“In the case of live concert
performances lip-synching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controversial although
in many instances it is required from a production standpoint to ensure quality
for broadcast or a performer may be harmonizing with their own vocals.”
而这还是指艺术家的实况演播的情形,并不是指奥运开幕式这一类的表演。
那么唇唱是否一定指唇唱自己所唱呢?有兴趣的朋友可读下面的连接:
Lip sync / Lip-synching in music:http://en.wikipedia.org/wiki/Lip_syn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