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orts.creaders.net/newsViewer.php?nid=354905&id=824735
中国队在本届奥运会上金牌总数领先,让一些西方媒体颇不舒服,有的用“战争”这样的词汇来做比喻,还有的说中国靠的就是“高精尖”,似乎中国这样做很不符合“规范”。说到底,这还是因为西方优越论在作怪。
对于这些不了解中国又总喜欢用自己的理念来解读中国的人,笔者给他们的建议是:请把你的注意力从奖牌榜上挪开,深入到中国社会中去看一看,不用太多的解释你就会明白,中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实力。
场景一:京城某健身俱乐部,跆拳道班。每天来这里练跆拳道的有30多人,因为是假期,还专门开办了儿童班。据教练讲,全中国像这样的跆拳道班有数千个,学跆拳道的有100多万人。100多万人学跆拳道,出一两个世界冠军,有什么稀奇?
场景二:京城羽毛球千人挑战赛。连续数年举行,今年报名参赛的600多名选手中有干部、职员、学生、出租车司机、港澳同胞等等。羽毛球已成为中国城市最普及的体育项目,全国参加人数有数百万。数百万人中别说是出一两个世界冠军,就是把羽毛球金牌全包下,也没什么稀奇。
场景三:某地业余体校。中国的奥运冠军有90%来自这样的业余体校。业余体校遍布各地,在校学生数十万人。业余体校在培养大批体育人才的同时,也广泛播撒了热爱体育的种子。参加过训练的孩子,有很多后来虽未成为运动员,但大多都是体育活动积极分子。有了这样充足、坚实的后备力量,中国运动员当然会夺取更多奥运奖牌。
场景四:京城任一街头公园。扭秧歌、打太极拳、跳舞、唱歌、练剑……每天清晨、傍晚,这里都会出现一场场群众体育表演,会让人看个眼花缭乱。还有北京的万人登山大会、武汉的万人横渡长江、全国的万人农民台球大赛……相信看到这些热闹场面的人,会理解什么叫大众体育。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体育也不例外,球星的走红、商业的融入、某个健身项目的流行,以及各种各样体育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体育加强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纽带,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公布的数据,中国人均寿命从1990年的68.4岁迅速增加到了72岁,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表明中国人的生活、医疗和健康水平进步很快,其中,体育健身发挥了重要作用。
的确,中国运动员在这次奥运会上拿奖牌多有体制上的原因,但实现奥林匹克运动的伟大理想,关键在目标。为什么非得和西方一样的体制,才不会被怀疑或质问呢?正如一位对中国体育体制有所了解的美国人所说,虽然竞争激烈,但相比之下,中国的运动员在某种意义上,要比西方的同行幸运一些,因为他们都要拿国家发给的薪水。中国的这种体制,能保证运动员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而无后顾之忧。
中国的体育体制的优势体现在奖牌上,更体现在广泛的群众性上。笔者去过世界上20多个国家,绝大多数都是发达国家,但从来没有见到过像中国这样如此广泛深入、多样通俗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一份8年前的调查表明,中国有98%的城市在街道办事处设立了群众体育的专职或兼职人员。按照1994年开始实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到2010年,深入基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将达到65万人。可以说,13亿中国人的体质更加健康,正是得益于这种优势。
对中国的体育水平,不能高估,但也不应低估;不能只看运动员的体育,更应看大众的体育;不能只用西方的标准,更应结合中国的实际。只有对中国的体育水平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中国的体制有准确的理解,才会对奖牌有正确的看法。
当然,中国的体育体制并非完美,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体育体制是完美的。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不少差距,体育体制的改革和进步还要更多地依靠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没有人会把奥运会上的几十块奖牌用来代替全民健身的提升。
在推进群众体育方面,我们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帮助更多的农民参加到健身运动中来,如何促进更多的城市居民,特别是中小学生注重体育锻练。相信此次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成功,会进一步激发全民健身的热潮,会有力地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今后几年,加入到健身运动中的中国人将越来越多,中国人一定会更加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