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orts.creaders.net/newsViewer.php?nid=354905&id=824735
中國隊在本屆奧運會上金牌總數領先,讓一些西方媒體頗不舒服,有的用“戰爭”這樣的詞彙來做比喻,還有的說中國靠的就是“高精尖”,似乎中國這樣做很不符合“規範”。說到底,這還是因為西方優越論在作怪。
對於這些不了解中國又總喜歡用自己的理念來解讀中國的人,筆者給他們的建議是:請把你的注意力從獎牌榜上挪開,深入到中國社會中去看一看,不用太多的解釋你就會明白,中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實力。
場景一:京城某健身俱樂部,跆拳道班。每天來這裡練跆拳道的有30多人,因為是假期,還專門開辦了兒童班。據教練講,全中國像這樣的跆拳道班有數千個,學跆拳道的有100多萬人。100多萬人學跆拳道,出一兩個世界冠軍,有什麼稀奇?
場景二:京城羽毛球千人挑戰賽。連續數年舉行,今年報名參賽的600多名選手中有幹部、職員、學生、出租車司機、港澳同胞等等。羽毛球已成為中國城市最普及的體育項目,全國參加人數有數百萬。數百萬人中別說是出一兩個世界冠軍,就是把羽毛球金牌全包下,也沒什麼稀奇。
場景三:某地業餘體校。中國的奧運冠軍有90%來自這樣的業餘體校。業餘體校遍布各地,在校學生數十萬人。業餘體校在培養大批體育人才的同時,也廣泛播撒了熱愛體育的種子。參加過訓練的孩子,有很多後來雖未成為運動員,但大多都是體育活動積極分子。有了這樣充足、堅實的後備力量,中國運動員當然會奪取更多奧運獎牌。
場景四:京城任一街頭公園。扭秧歌、打太極拳、跳舞、唱歌、練劍……每天清晨、傍晚,這裡都會出現一場場群眾體育表演,會讓人看個眼花繚亂。還有北京的萬人登山大會、武漢的萬人橫渡長江、全國的萬人農民檯球大賽……相信看到這些熱鬧場面的人,會理解什麼叫大眾體育。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方方面面發生了巨大變化,體育也不例外,球星的走紅、商業的融入、某個健身項目的流行,以及各種各樣體育俱樂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體育加強着中國與世界聯繫的紐帶,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6年公布的數據,中國人均壽命從1990年的68.4歲迅速增加到了72歲,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表明中國人的生活、醫療和健康水平進步很快,其中,體育健身發揮了重要作用。
的確,中國運動員在這次奧運會上拿獎牌多有體制上的原因,但實現奧林匹克運動的偉大理想,關鍵在目標。為什麼非得和西方一樣的體制,才不會被懷疑或質問呢?正如一位對中國體育體制有所了解的美國人所說,雖然競爭激烈,但相比之下,中國的運動員在某種意義上,要比西方的同行幸運一些,因為他們都要拿國家發給的薪水。中國的這種體制,能保證運動員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訓練中,而無後顧之憂。
中國的體育體制的優勢體現在獎牌上,更體現在廣泛的群眾性上。筆者去過世界上20多個國家,絕大多數都是發達國家,但從來沒有見到過像中國這樣如此廣泛深入、多樣通俗的群眾性體育活動。一份8年前的調查表明,中國有98%的城市在街道辦事處設立了群眾體育的專職或兼職人員。按照1994年開始實施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到2010年,深入基層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將達到65萬人。可以說,13億中國人的體質更加健康,正是得益於這種優勢。
對中國的體育水平,不能高估,但也不應低估;不能只看運動員的體育,更應看大眾的體育;不能只用西方的標準,更應結合中國的實際。只有對中國的體育水平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對中國的體制有準確的理解,才會對獎牌有正確的看法。
當然,中國的體育體制並非完美,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體育體制是完美的。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有不少差距,體育體制的改革和進步還要更多地依靠綜合國力的提升。因此,沒有人會把奧運會上的幾十塊獎牌用來代替全民健身的提升。
在推進群眾體育方面,我們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如何幫助更多的農民參加到健身運動中來,如何促進更多的城市居民,特別是中小學生注重體育鍛練。相信此次北京奧運會的舉辦成功,會進一步激發全民健身的熱潮,會有力地推動這些問題的解決。隨着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今後幾年,加入到健身運動中的中國人將越來越多,中國人一定會更加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