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報道看,這件事所以能拍平屬於小概率事件,因為當時這個恐怖分子顯然沒有開槍的打算,或者是沒有任何當這種分子的經驗。
第一個奪槍的是個五十多歲的教授,輕易就把AK給奪了下來,甚至高喊已經奪到了槍,但沒人跟進,導致恐怖分子掏出手槍開了兩槍打傷了這個教授,然後把AK又奪了回去。
但三個美國年輕人奪槍的時候,那隻AK還是斜挎在對方的肩上,而不是拿在手上準備射擊。而且在車廂狹小的中間通道里斜挎的步槍是無法轉向的,而撲上去的第一個美國年輕人離對方不到半米遠,所以客觀上在當時對方手上並沒有任何武器。這明顯是這廝不論當恐怖分子還是打劫都沒有經驗和訓練的結果,911三架飛機被劫,都是在一開始恐怖分子就殺死空姐來威脅乘客,導致沒人在開始敢上。如果這廝在一進車廂就朝天開槍威脅,在很長時間裡沒人敢輕易動手反抗。
從當事人的描述來看,這個恐怖分子被撲倒後才掏出手槍(被第二個人按住了手),之後裁紙刀,可見在一開始手裡並沒有任何可以使用的武器。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這是三個作為朋友的年輕人,彼此熟悉,知道一旦動手能靠得住其他人,而不會像第一個教授那樣即使奪了槍也沒人跟進。加上任何一個人的體型遠比對方大,所以膽子相對大容易決定動手,不會像911 那樣飛機上幾十個乘客對三個只有裁紙刀的恐怖分子誰也不敢動。
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是美國人因為911和之後出現的多次大型槍擊事件,知道如果發生槍擊案,要是不能逃的話就是死,所以不能不拼命,這對於歐洲人來講是不會這麼想的,所以沒勇氣也得有勇氣,反正沒有活路。但更重要的是這是三個人的團伙,如果是三個不相干的人,同時上場的可能性就很小,成功的可能也就小,就像第一個教授那樣,那麼做出拼命的決定就難。
這與在火車站裡面對已經揮刀殺人的恐怖分子是不同的,人們第一時間可以想到的是逃命,因為有可能逃命,不是非要做困獸之鬥。
從技術的角度講,這兩個美國兵並非作為作戰士兵訓練出來的,而是specialist,就是後勤的技術性質的,比如假設營房,司機或淨化水源的事情,所以在搏鬥中採用鎖喉這種不能快速制服對方的方式(電影看多了,導致對方竟然可以掏出刀子把他刺傷),這種情形下應該儘快打擊對方頭部使其失去知覺,這在其體型和體重都明顯占優勢的情況下是不難做到的,而這件事是第四個參與的看上去也是四五十歲的非美國人做到的,用重物將對方打暈了。
這五個人的勇氣是值得讚賞的,但這畢竟是一次小概率事件,沒有什麼樣本意義。比如以前在中國發生過多次持刀的劫機犯被乘客當場制服的事情,對比911同樣是劫機犯就不同。
任何事件都有特定的環境特點,和人的心理特點,如果沒有歷史數據的話,就不能作為例子來“推廣”,或比較“宣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