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算是谁赢呢?
印度的这次行动从其形式上是个政治姿态,而不是军事姿态,否则不会停留在那一百多米的距离上,而是可能已经深入N公里了,毕竟中国在那里只有武警,所谓边防军的概念,没有重武器,是不可能阻挡印军几万人的。
既然是个政治姿态,那么最终解决的也是政治问题,军事不过就是个辅助条件,不属于必须的。
也就是还是可能有其他方式的。而动用武力从来都是双刃剑的概念,都是有副作用的,所以不论是根据just war theory,还是成本计算,都是作为最后的手段来使用才能有最大的效益。
因为你已经没有了其他可能,只能承受使用武力带来的副作用。
这次如果发生战争,显然开战权在中国,不在印度,否则对方早就会趁着中国兵力不足发动进攻了。而既然有开战权,那么又何必在意一时一刻呢?比如显然中国并没有停止修路,否则印度早就说已经满足其要求了。印度的这个行动就是要组织中国修路,而目前的路段离边界还有几十公里,继续就是了。
对中国来讲,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自己控制战争规模的,你不能假设击败数千印军就能结束战争,而哪怕调十万军队过去,也是需要时间的。
62年那场战争,选择的时间是在进入冬季,用四万共军攻击印度东北部30万印军,但实际对阵的却是对方人数不占优势的几个旅,尽管包括其精锐锡克旅,但也是以多打少的概念,有绝对的把握,可见当时共军也是不冒险的,也是因为有开战权,所以用了一年时间准备。
而在战场获胜后迅速撤离,甚至退回更多,印军哪怕有迅速集结和组织反攻的能力,也是没有能力在冬季攻击共军的。尽管事后证明印军并没有这种能力,但显然中国指挥方面是考虑了这种很极端的情形,cover了每一个角度。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这次如果走到战争的地步,也是需要同样的思维和部署,不可能是愣头青的概念,没有对极端情形的预案。
中印军事冲突是没有 什么悬念的,因为双方的差距太大了,中国甚至都不需要出动地面部队,只需要火炮就能控制战场。那么计算如何处理成本最低,就是需要考虑的事情,而不是多余的。人们在生活中随时需要做选择,而选择的基准是成本,战争显然不是成本最低的,所以老祖宗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