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日本身处经济危机
由于国内市场狭小,日本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不断对外扩张的基础上的。
甲午战争后,日本以从中国掠夺的巨额赔款作准备金,于1897年10月开始实施金本位货币制度,完成了金融体系的近代化改造,极大地推动了日本产业的发展。甲午战前,日本各公司资本只有6785万日元,而到战后的1897年便急剧增长近7倍,达到了53252万日元。到二十世纪初,日本公司总数的84%、工厂总数的80%,都是在1894年以后建立起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又借机大发战争财。1914年,日本黄金储备为3.41亿日元;1920年,已增至21.78亿日元。1912年,日本还是个负担着19亿日元的债务国,一战后却摇身一变,成了拥有27.7亿日元外债的债权国。
(图为日本兵工厂技师验收步枪)
同时,日本又是个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100%的铝矾土、99.7%的石油、99.6%的铁矿石、97.5%的铜矿石、86%的盐,以及76%的煤炭依赖从外部输入。在上世纪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织品和生丝为主,进口以精密机床、石油和废钢铁等战略物资为主。虽然日本的重工业因为不断扩张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发展,但基础工业和轻工业相对落后,农业生产力低下。这一方面使得日本经济极度脆弱,严重依赖外部市场;另一方面,也推动着日本帝国主义加快对外扩张、掠夺资源的步伐。不过,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有时与其脆弱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因此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形成死结。
1929年10月,自美国首先开始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对日本经济的打击尤其严重。从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时间,日本股票指数下跌了37%,原材料价格下跌21.5%,生产资料价格下跌29.3%,消费资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黄金外流达2.75亿日元,1931年则增加到4.33亿日元。通货紧缩招致生产萎缩,全日本774家企业中,有58家被迫停业,大批中小企业倒闭,失业者充斥街头。严重的经济危机还波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为日本侵华经济急先锋的满铁株氏会社,自创建以来第一次出现了财政赤字。
(图为当年日媒报道中日本兵工厂里待装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国家预算仅有14.8亿日元,其中军费为4.54亿元,占预算支出的30.7%。这一年,日本全国的钢材产量仅有130万吨。武器装备的产量也少得可怜:步枪3613支、机枪541挺、火炮90门、坦克12辆、飞机410架、军舰5100吨。日本陆军装备的火炮,大体还停留在日俄战争时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急欲摆脱困境的日本军国主义者,谋划了“九一八”事变,企图通过对外扩张转嫁危机。中国人民,尤其是东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难的深渊,开始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