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日本身處經濟危機
由於國內市場狹小,日本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
甲午戰爭後,日本以從中國掠奪的巨額賠款作準備金,於1897年10月開始實施金本位貨幣制度,完成了金融體系的近代化改造,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產業的發展。甲午戰前,日本各公司資本只有6785萬日元,而到戰後的1897年便急劇增長近7倍,達到了53252萬日元。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公司總數的84%、工廠總數的80%,都是在1894年以後建立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又藉機大發戰爭財。1914年,日本黃金儲備為3.41億日元;1920年,已增至21.78億日元。1912年,日本還是個負擔着19億日元的債務國,一戰後卻搖身一變,成了擁有27.7億日元外債的債權國。
(圖為日本兵工廠技師驗收步槍)
同時,日本又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100%的鋁礬土、99.7%的石油、99.6%的鐵礦石、97.5%的銅礦石、86%的鹽,以及76%的煤炭依賴從外部輸入。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日本的出口以棉織品和生絲為主,進口以精密機床、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為主。雖然日本的重工業因為不斷擴張的需求而得到了畸形發展,但基礎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後,農業生產力低下。這一方面使得日本經濟極度脆弱,嚴重依賴外部市場;另一方面,也推動着日本帝國主義加快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步伐。不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有時與其脆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形成死結。
1929年10月,自美國首先開始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從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短短一年時間,日本股票指數下跌了37%,原材料價格下跌21.5%,生產資料價格下跌29.3%,消費資料下跌16.7%。1930年,日本黃金外流達2.75億日元,1931年則增加到4.33億日元。通貨緊縮招致生產萎縮,全日本774家企業中,有58家被迫停業,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失業者充斥街頭。嚴重的經濟危機還波及到日本的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31年,作為日本侵華經濟急先鋒的滿鐵株氏會社,自創建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財政赤字。
(圖為當年日媒報道中日本兵工廠里待裝配的高射炮)
1931年,日本的國家預算僅有14.8億日元,其中軍費為4.54億元,占預算支出的30.7%。這一年,日本全國的鋼材產量僅有130萬噸。武器裝備的產量也少得可憐:步槍3613支、機槍541挺、火炮90門、坦克12輛、飛機410架、軍艦5100噸。日本陸軍裝備的火炮,大體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期的水平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急欲擺脫困境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謀劃了“九一八”事變,企圖通過對外擴張轉嫁危機。中國人民,尤其是東三省人民被拖入了苦難的深淵,開始了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