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越戰結束前夕大撤離:美軍基地陷入火海(圖)
送交者: 一劍破天 2015年05月07日23:21:5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1975年5月1日,越南戰爭結束後英國《衛報》的頭版報道。

撤離者正在登上停在西貢最高建築物上的美國直升機。

在異鄉漂泊多年,蘭登·卡尼最終選擇回國定居。

40年前,曠日持久的越南戰爭以北越的勝利宣告結束。國家不再分裂,但無數越南的普通家庭卻依舊支離破碎,對流落於世界各地的他們來說,戰爭似乎仍未結束。

1975年4月30日,北越軍隊攻陷西貢(今胡志明市),宣告越南戰爭徹底結束。數以千計的南越平民在惶恐中隨美軍逃離故土,成就了史上最大規模的非戰鬥性撤離行動。

40年過去了,流落於海外的越南人並未輕鬆地融入當地社會,而是始終在文化夾縫中掙扎。英國《衛報》稱,某種程度上,越南戰爭就像哈姆雷特的鬼魂,久久地盤旋在他們頭上。

從西貢撤離:最後時刻的痛苦抉擇

1975年4月29日凌晨4點,當巨大的爆炸聲響徹西貢,美聯社記者彼得·阿內特早已醒來。他站在酒店7樓的房間裡,傾聽窗簾被震得沙沙作響,握着水杯的手不住顫抖。

他知道,這場漫長戰爭的最後時刻到來了。

曾無比忙碌的美軍新山一空軍基地已陷入火海,火光照亮了半邊天空。阿內特能從陽台上清楚地看到,濃厚的黑煙籠罩在機場上方,“像葬禮上的一匹裹屍布”。

隨着北越的步兵和坦克步步逼近,這座多年不曾被戰火侵襲的城市兵荒馬亂起來。開車穿過街頭,阿內特看到人群聚集在十字路口,茫然失措。大約幾百萬人擁擠在這座城市裡,許多來自附近的農村;希望在最後一批美國士兵撤退時一同離開的,也有數十萬人。

“整座城市屏住呼吸。我們一直擔心越南民眾會暴動。”前中情局分析師弗蘭克·斯內普告訴美國“Philly”網站,“如果他們阻止,我們根本不可能離開這個國家。”

此前數日,福特政府還在激烈辯論,美國人是否應離開西貢?機場被炮火封鎖後,白宮不得不下令用直升機緊急撤離。為了帶走儘可能多的南越人,這一美國近代史上最大規模的撤離持續了19個小時,直到4月29日下午才結束,比五角大樓預計的時間長了5倍。

洶湧的人群將美國大使館重重包圍,請求登機,但到了最後時刻,白人的面孔是惟一的通行證。為了逃離,幾近瘋狂的民眾爬上4米高的使館外牆,少部分幸運兒躲開保安監視,找到前往頂樓的通路,卻在最後時刻被已登機的乘客一拳打中,重重跌了下去。

負責組織撤離的美國官員不得不做出痛苦抉擇。他們不斷向越南人保證,有的是機會撤離,以便自己可以撐到離開前的最後一刻,而事實上,這是個無法兌現的承諾。

“他們的哭泣始終撕扯着我的心。”斯內普在多年後寫道。美國大使格雷厄姆·馬丁也在逃生後大發雷霆:“我們應該說到做到。如果我們信守諾言,我們就不會撤離了。”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總共1000名美國人和被認為“處境危險”的5000多南越人被空運到守候在外海的軍艦上,這些越南人大多是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南越官員和富豪。

“新時代”下,狂歡與恐慌同台上演

新時代的頭一天,胡志明市被慶祝的歌聲和街頭的嘈雜聲喚醒。一夜間,這座原本名叫西貢的城市變了天,原來的生活被徹底改變。

美國大使館、華麗的市政廳、老舊的法國歌劇院和威嚴的總統府都已空無一人,只有滿地狼藉透露出此前的混亂。

據《衛報》報道,前一天晚上,當地百姓將美國大使館洗劫一空,不顧宵禁,爭先恐後地往家裡搬東西,女人們也從美國僑民的儲藏室里搜羅到了不少財物,心滿意足地拿回家。一個男人摸了摸腰間的槍,英國《金融時報》記者斯圖爾特·多爾比就不得不將相機乖乖奉上。

號稱“不破壞一個燈泡”的北越士兵看起來鬆了一口氣。他們沒有陣亡,還見證了一場偉大的勝利。有人睜大眼睛感受這座城市的繁華,也有人沉迷於從未見過的奢侈品。有“破壞分子”向總統府和大教堂之間的公園開火,前一分鐘還躺着吸煙的士兵迅速起身回擊。

而在勝利者的大本營河內,截然不同的場景正在上演。

1975年4月30日,阮丹帕(音)經歷了快樂的一天。現年65歲的他告訴美國《大西洋月刊》:“沒有炸彈、飛機或尖叫聲,揮舞着旗幟的人群洪水般席捲了大街小巷。”

第二天,如今66歲的武文榮(音)和另外6人拿到了1公斤牛肉的配給券,以慶祝勝利。他們沒有烹飪用具,就將肉和豆腐丟進奶粉罐一起煮,享受這段“火鍋一樣”的大餐。

在如今充斥着摩托車、服裝店和蘋果手機的河內街頭,已很難找到戰爭留下的痕跡。但66歲的范泰蘭(音)記得,美國的轟炸是如何讓這裡的2000棟房屋倒塌、近300人死亡。“到處都是死者的遺骸,有人的臉被炸得像爆米花。”喚起這段痛苦的回憶,她變得憂鬱。

56歲的小販Thuan抱怨道,如今的年輕人沒受過戰爭的罪,所以又懶又嬌氣,可還沒說完就被26歲的兒子打斷了。“我母親老在談論戰爭,真的很無聊,我實在聽不下去了。”

“我們的戰爭從未結束”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一處凹凸不平的碼頭上,里克·高正試圖用雙手和大腳趾理順一團亂麻似的尼龍漁網。不久,他將再次乘船出海,去墨西哥灣捕蝦,可能在海上待幾個星期。他告訴《洛杉磯時報》,越南裔移民“接管了墨西哥灣”。

在越南人聚居的“小西貢”,各種越南商品應有盡有。小販們熱情叫賣熱氣騰騰的河粉和氣味怪異的榴蓮,商店裡擺着佛像,老人們捋着山羊鬍,啜飲加冰的白咖啡。

“我曾夢想去一個地方過自己的生活。來到美國,我的夢想實現了。”有人告訴《洛杉磯時報》。但對阮月清(音)而言,這裡無論如何也不是他願意稱之為家的地方。

跟隨父母來美國時,阮月清只有4歲。每當父母出去打工賺錢,他就被寄養在一個陌生的美國家庭里。年輕的白人夫婦試圖教他用筷子,他卻感到迷茫和失望。

對他而言,越南是個熟悉又陌生的名詞。他從小到大吃越南菜、去越南教堂、學越南語,還聽父母講了無數關于越南的故事。和沒能登上美軍直升機的同胞相比,這個擺脫了貧困、飢餓的家庭是幸運的,但失去家園、親人和心靈安寧的悲傷,始終縈繞在他們心頭。

阮月清10歲那年的聖誕夜,開雜貨店的父母在一次搶劫中被槍殺。少年時,他就讀的高中里大多是白人,對操着蹩腳英語的外國同學十分輕蔑。亞洲學生聚在角落吃午飯,甚至自稱“黃禍”。他告訴《紐約時報》,類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他周圍的越南同胞身上上演。

如今,阮月清既不願回到完全陌生的越南,也無法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只能在兩種文化的夾縫中尷尬求存。“我們的越戰永遠不會結束。”他說。

故鄉變得熟悉又陌生

在美國華盛頓州農村的一個摩門教徒家庭長大後,蘭登·卡尼決定回越南定居。在那個此前從未謀面的故鄉,讓他震驚的第一件事就是“每個人都看起來和我一樣”。

“在這裡,我不會被偷窺或指指點點。沒人注意我,我真的很享受這種感覺。”他告訴美國雅虎新聞網。

40年前的大撤退中,卡尼和雙胞胎妹妹洛里乘坐的飛機在起飛不久後墜毀,造成包括78名兒童在內的138人死亡。這對躺在鞋盒裡而倖存下來的兄妹獲救時,身旁是仍在熊熊燃燒的殘骸。隨後,他們和另外數百名嬰兒乘另一趟航班離開越南,被世界各地的家庭收養。

卡尼獲悉,他的母親死於難產。因為原始文件都在飛機失事時被毀,他並沒有試圖尋找親人,因為“我已經與過去和解”,“我知道自己是誰,不需要尋求別的什麼了”。

有了自己的子女後,來自澳大利亞的香塔爾則開始對自己的身世窮根究底,養父母無法給她答案。近日,她回到自己出生的胡志明市,試圖找到生母的蛛絲馬跡,還是沒有成功。

“我只想找到家人。”她忍淚告訴法新社,“有些事我必須知道。”

讓香塔爾驚喜的是,她在臉譜網上偶遇了跟自己有相同境遇的孤兒,並參加了今年4月在越南舉行的聚會。“我有這麼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太神奇了。我愛他們每個人,我們都以兄弟姐妹互稱。”如今,香塔爾在越南越來越如魚得水。

阮范玄(音)在胡志明市主持了一檔名為“假如沒有離別”的電視節目,試圖讓因戰爭而四分五裂的家庭重新團聚。8年來,她已接到7萬人的請求,幫助數千人找到了親人。“幾乎每個家庭都妻離子散。”她告訴法新社。

令人欣慰的是,很少有人因為親生父母當年拋棄他們而心懷怨忿,而是相信父母希望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那是戰時,他們有什麼選擇?我只想找到親人。”香塔爾說。(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4: 中修的朝鮮蠢豬計劃
2013: 美稱中將建12艘052D大驅、新直升機攻擊
2013: 中國兩艘軍艦突現日本近海
2012: 顏昌海:為什麼毛澤東在朝鮮輸得精光?
2012: 二戰歐戰勝利紀念日 說說二戰中的蘇聯
2011: 美軍F-22隱形戰機面臨玩完:中國雙基雷
2011: 國外軍事論壇:殲-20是一種可以與F-22
2010: 袁騰飛評論毛澤東語錄 毛左無比憤慨
2010: 美國扯蛋不認錯 很可能有重要外交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