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日本沒吃沒喝即將投降 美國為何還要扔原子彈
送交者: 一劍破天 2015年08月06日23:17:55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日本沒吃沒喝即將投降 美國為何還要扔原子彈

2015年08月06日 09:00
來源:觀察者 作者:光亭

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接連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僅有的兩次核武器打擊。戰爭結束後,每年8月6日和9日,日本都要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來紀念原子彈轟炸,努力把自己扮演成一個戰爭的受害者。

173架B-29轟炸機夜襲富山市,將其夷為平地

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接連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僅有的兩次核武器打擊。對於美國為什麼要向日本投原子彈,一直以來都存在兩大流傳甚廣的說法,但恐怕都有疏漏。

認識上的兩大誤區

第一種說法是,原子彈是使冥頑不化的日本投降的關鍵原因。武士道精神長期以來是日本的精神支柱,再加上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使得日本軍人在戰場上一直都以頑強和寧死不屈著稱,很少有日軍主動投降,甚至是在戰局已經毫無希望的情況下,日軍也寧可選擇自殺衝鋒或是“神風特攻”之類同歸於盡的方式也不願意放下武器。所以到1945年8月,儘管美軍已經攻占了沖繩,兵鋒直逼日本本土,但很多人認為日本肯定還是不會投降,一定會死撐到底。美國依靠原子彈,才徹底粉碎了日本頑抗到底的決心。

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情,真正迫使日本投降的關鍵原因是從1945年2月開始的戰略轟炸和代號“飢餓戰役”的水雷封鎖。柯蒂斯·李梅少將在1945年1月擔任美軍第21轟炸機部隊司令後,對日本情況進行了仔細分析和研究,採取了夜間低空投擲燃燒彈的新戰術,史稱“李梅火攻”,從3月到7月底,美軍總共出動各種型號飛機33041架次,其中B-29轟炸機1.5萬架次,投彈16萬噸,其中7月投彈就超過4.27萬噸,美軍計劃8月的投彈量將超過10萬噸!有98個日本城市遭到轟炸,其中主要大城市的城區被燒毀面積均在50%以上,東京、橫濱為56%,名古屋為52%,大阪、神戶為57%;中小城市中,福井被毀面積最高,達到96%,甲府為72%,日立為71%。在空襲中死亡約23萬人,傷47.6萬人,失蹤2.4萬人,有244萬幢建築物被毀,800萬人無家可歸。3月9日夜間,一個晚上的空襲就造成東京10萬人的傷亡,甚至超過了廣島原子彈轟炸的傷亡人數。

由於這樣恐怖的空襲給日本普通民眾造成了極大恐慌,李梅又結合空襲實施心理戰,通過空投傳單事先告知日本平民將要轟炸的地點和時間,這就更加劇了平民的驚恐,共有850萬城市居民逃往鄉村,軍事工業中工人的缺勤率7月已達50%。加上工廠廠區在空襲中遭到嚴重破壞,如航空工業廠區被毀60%,直接導致軍事工業產量的急劇下滑——煉油工業產量下降83%,飛機發動機產量下降75%,飛機機身產量下降60%,電子設備產量下降70%,飛機月產量從1944年的平均2340架下降到1945年7月的200架,降幅達91%!1945年3月日本石油儲備為四十萬噸,美軍第315轟炸機聯隊對日本煉油廠和油庫進行了重點轟炸,共投彈9100噸,至8月,日本煉油能力下降80%,石油儲備在轟炸中被焚毀近六萬噸,日本的戰爭潛力遭到了沉重打擊,經濟幾近崩潰,毫不誇張地說以“李梅火攻”為代表的美軍戰略轟炸,直接動搖了日本維持戰爭的根本基礎。

1945年6月4日,美軍轟炸神戶港口,炸彈如雨

同時,日本是個島國,資源匱乏,橡膠、棉花和羊毛需求的100%,石油需求的92%,鐵砂的87%,煤炭的24%(其中焦炭占90%),糧食的20%都依賴進口。因此美軍決定實施攻勢布雷,封鎖日本港口、航線,達到破壞海上運輸的目的。從3月27日至8月15日,美軍出動B-29轟炸機1528架次,布雷12053枚,其中磁性水雷4900枚、音響水雷3500枚、水壓水雷2900枚、低頻音響水雷700枚。所布水雷共炸沉炸傷包括“海鷹”號航母等65艘軍艦在內的670餘艘船隻,其中炸沉和重創無法修復的達431艘,總噸位140餘萬噸,相當於戰役開始時日本船舶總噸位的75%。

美軍此次攻勢布雷效果非常顯著,平均每布21枚水雷就炸沉日本船隻1艘,而美軍損失極其輕微,僅損失飛機15架。“飢餓戰役”的成功實施,幾乎徹底切斷了日本至關重要的海上運輸。1945年8月與1945年3月相比,下關海峽運輸量下降98%,幾乎完全中斷,瀨戶內海也只能通行機帆船之類的小型船隻。在這四個半月中進口物資下降90%,維持戰爭所急需的石油、煤炭、糧食等戰略物資供應近乎中斷;軍工企業由於原料斷絕,紛紛停產;日軍大批飛機、艦艇由於燃料極度缺乏而被迫停飛、停航,直接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由於航運中斷,250萬噸大米堆積在朝鮮港口,而日本國內的糧食供應卻極其困難,因為要優先保證軍隊需要,廣大平民糧食配給降至最低限度,食不果腹,終日在飢餓線上苦苦掙扎。

“飢餓戰役”布雷略圖

所以經過近半年的戰略轟炸和水雷封鎖,日本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重創,賴以維持戰爭的國家機器已經基本崩潰,此時幾乎是全靠所謂的精神力量在支撐,但是槍里沒有子彈,飛機沒有燃料,肚子裡沒有吃的,光靠精神還能支持多久?所以即使不投原子彈,日本也撐不過一兩個月了。

第二種說法是,扔了原子彈,就不用在日本本土登陸了。美軍確實有在日本本土登陸的計劃,但這只是預案。熟悉美軍情況的人都知道,在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哈爾西上將和斯普魯恩斯上將兩人各自帶着一個參謀團隊,當一個團隊在前方指揮作戰時,另一個團隊就在後方策劃下一場戰役,一個戰役結束再轉換角色。所以在日本本土登陸的“奧林匹克”計劃只是停留在紙面上,如果真要實施的話,完成各項戰役準備至少要到11月,日本無論如何也撐不到那個時候——即使不投原子彈。

正如美國戰略轟炸評估委員會那份著名報告所說的:“根據戰後對當時局勢和日本國民經濟狀況的完整調查,期間包括許多前日本政府領導人的協助和參與,調查結果顯示,在1945年12月31日前,甚至是在11月1日奧林匹克行動計劃發動前,日本一定會選擇無條件投降,即使沒有投下原子彈,或者蘇軍沒有出兵東北。正式的登陸行動實際上是不必要的,因為日本已經無法支撐下去了。”

所以,投原子彈才使日本投降和避免在日本本土登陸的說法是根本站不住腳的,那麼美國為什麼要扔原子彈?

日本,快點投降!

即使沒有原子彈,日本也堅持不了一兩個月,最晚到10月就一定會投降,但是美國人卻等不了那麼久了!因為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美國為了讓蘇聯參與對日作戰,同意了蘇聯開出的一系列苛刻條件,包括外蒙古獨立的現狀須予維持、恢復在1904年日俄戰爭前俄國的權益(薩哈林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也須予恢復、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一中蘇合辦的公司來共同經營、蘇聯在東北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

這些條件如此優厚,使不少人認為這是一向睿智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一生中最大的失誤,甚至有人認為因為羅斯福沉疴重症在身才做出這樣的決定。其實羅斯福的想法很好理解,1945年2月是美國在太平洋反攻階段最艱難的時候,以血腥殘酷聞名的硫黃島戰役就發生在這時,美國很清楚,隨着戰線越來越向日本本土推進,日本的抵抗也就會越來越頑強。作為同盟國陣營一員的蘇聯怎麼可以在對日作戰問題上袖手旁觀?蘇聯也得參加對日作戰,而且是必須的!當然,為了換取蘇聯出兵的那些條件,損害的都是中國的利益,又不是美國的利益,出賣中國的利益來換取蘇聯出兵,從而減少美國的損失,何樂而不為?

但是到了1945年8月,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戰爭的發展如此之快,眼看日本就要堅持不下去,蘇聯出不出兵都已經無關大局。而且蘇聯這時候出兵那真就是來摘桃子,撿便宜了。雅爾塔會議上,蘇聯承諾在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就出兵對日作戰,德國於5月9日投降,也就是說蘇聯將在8月9日前後出兵。所以那時美國最着急的就是要讓日本在蘇聯出兵前投降,這樣就可以不用兌現許給蘇聯的優厚條件。但是一向頑固的日本是不見棺材不落淚的,那就讓原子彈來當一回“棺材”吧。

所以,比較確切地說,原子彈不是促使日本投降的決定性因素,而只是推動日本儘快投降的因素;原子彈更不是改變戰爭進程的決定性原因,而只是加快戰爭進程的推進原因。但這一切,既不是為了消滅軍國主義,也不是為了美國大兵,而是為了向蘇聯“賴賬”。

讓全世界看看原子彈的威力

除了促使日本儘快投降,特別是要在蘇聯出兵前投降的原因外,美國扔原子彈還有一個原因,那更是着眼於戰後的考慮。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研製成功原子彈的,但是原子彈威力到底有多強,如果不進行一次實戰檢驗,世人無從了解。如果沒人知道原子彈的威力,那自然就起不到威懾的作用。美國投入了20億美元(1945年20億美元的購買力大約相當於今天的300億美元,如果以黃金價格來比較大約相當於今天的580億美元)的研製經費,總得最後聽個響吧,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給美國的納稅人一個交代,你看我們花這麼錢搞出了這麼厲害的武器,還是值得的。

這也是美國把原子彈的第一個襲擊目標選在廣島的原因之一。因為從1945年3月開始的戰略轟炸中,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等大城市被摧毀的面積都超過了50%,早已經是一片瓦礫廢墟,再扔上一顆原子彈,誰知道是原子彈炸的還是之前B-29的功勞?另外,城市規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市區的範圍在直徑5公里最合適,這樣的城市規模才能最大程度體現出原子彈的威力。

因此被美國列入第一批原子彈襲擊的四個城市是:廣島、小倉、長崎、新潟,其中廣島和小倉兩個城市為首選目標,長崎和新潟兩個城市為備選目標。這四個城市的共同點就是,在此前的戰略轟炸中,都只遭到輕微的破壞,城市基本上比較完整,而且城市直徑都在5公里左右,正好可以用來檢驗原子彈的威力。

特別要說的是廣島,是日軍指揮中樞之一,甲午戰爭時期就是日本大本營所在地,二戰後期是第二總軍司令部所在地(觀察者網註:總軍是日本陸軍在二戰中編制級別最大的單位,而當時日本本土總共只有兩個總軍,第一總軍司令部在東京)。同時也是日本陸軍最大的集結地和中轉樞紐,設有規模巨大的軍需品、軍火倉庫、碼頭設施。此外廣島市區的東部還有鐵路中轉樞紐和軍火製造、船舶維修等軍事工業企業。
將廣島列為第一目標的另一個原因是,美國人以為廣島沒有關押盟軍戰俘,也沒有大量的外籍人士,其實在廣島關押有23名盟軍戰俘,主要是在對日本本土空襲中被擊落飛機的機組人員,他們中有10人死於原子彈轟炸。

所以,美國向日本扔下兩顆原子彈,一是為了促使日本儘快投降,二是出於戰後全球政治格局和話語權的考慮。果然正如美國所希望的那樣,投在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幾乎摧毀了整個城市。一顆大炸彈就能毀滅一個城市,這樣的威力絕對令人震撼,也使人對美國不由自主地產生了敬畏,美國也因此憑藉原子彈的核壟斷,穩穩地座上了戰後世界新霸主的寶座。

原子彈在廣島大顯威力

是受害者還是加害者?

戰爭結束後,每年8月6日和9日,日本都要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來紀念原子彈轟炸,努力把自己扮演成一個戰爭的受害者。

日本就那麼無辜嗎?以廣島為例,首先是日本重要的軍事指揮中樞,在原子彈襲擊的8月6日當天,在廣島市區內的日本第二總軍司令部所屬各單位的現役軍人總共有23158人,還有約2萬名其他單位的軍人正在途經廣島中轉前往各地,總共有約4.3萬名軍人,幾乎占當時廣島全市總人口的18%。而且廣島還有大量的軍事設施和軍工企業,無論從哪方面來看,在戰爭中都是合法的襲擊目標。

再看廣島的普通百姓,也一貫對戰爭相當地支持。日本採取的是地域徵兵制,即一個地方的人集中編在一個部隊裡,以廣島籍子弟編成的日軍部隊就是第五師團,因此也被叫作廣島師團。熟悉抗戰歷史的人,一定不會對日軍這個番號感到陌生。八路軍平型關大捷,打的就是第五師團的後勤部隊;南京保衛戰中,攻占浦口的就是第五師團,南京大屠殺當然也有第五師團的份;台兒莊會戰中,第五師團又是進攻台兒莊的兩路日軍之一;崑崙關大戰,又是第五師團的部隊唱主角……可以說,第五師團的官兵手上沾滿了中國人民的鮮血,對於這樣一支罪惡累累的殘暴之師的老家,難道說一點責任也沒有?

正如唯一一名參加過兩次原子彈襲擊的飛行員——美國空軍退役少將查爾斯·斯文尼,1995年5月11日在美國國會關於對日本進行原子彈襲擊聽證會上的講話中所說,“……與德國認罪的姿態不同,日本堅持認為它沒幹任何錯事,它的行為是受當時局勢的拖累。這種態度粉碎了任何真正彌合創傷的希望。只有記憶才能帶來真正的原諒,而遺忘就可能冒重複歷史的危險……也許如果日本人真切地了解過去,認清他們國家在戰爭中的責任,他們將會看到是日本戰犯要負起戰爭的罪責。日本人民應該給遠東人民一個答覆,是誰把災難強加給遠東各國,最後強加給日本自己。當然如果我們與日本人一道抹煞歷史的真相,那麼這一點是永遠也做不到的。如果日本不追尋並接受真相,日本怎能安心地與自己相處,與亞洲鄰國、與美國相處?”

“我和我的部屬在執行原子轟炸任務時堅信,我們將結束戰爭。我們並沒有感到高興。而是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且我們想回到自己的家人身邊。今天,我站在這裡作證,並不是慶祝原子彈的使用,而是相反。我希望我的原子彈襲擊使命是全人類最後一次。我們作為一個民族應該對原子彈的存在感到恐懼。我就感到恐懼。但回到1945年8月,在戰時情況下,在敵人頑固兇殘的條件下,杜魯門總統有義務使用所有可能的武器來結束戰爭。我同意杜魯門總統的決定,當時以及現在。戰後曾有人問杜魯門總統是否還有其他選擇,他響亮地說:沒有。接着他提醒提問者:記住,珍珠港的死難者也沒有其它選擇。”
——在南京,在整個中國,死難者也都沒有選擇。沒錯,當日本把自己標榜成受害者的時候,“這種態度粉碎了任何真正彌合創傷的希望”。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4: 各位軍迷們。風浪不大這天朝航母怎麼象
2014: 鳳凰獨家:中國96A坦克是彈無虛發還是
2013: 報紙過時論,不等於現在的報紙都關門了
2013: 鷂式戰機:F35B的前身 美軍的噩夢
2012: 抗日戰爭時的延安保衛戰 日軍全敗
2012: 被美國孤立其實沒啥了不起!
2011: Breaking News:中高鐵控制系統被美日放
2011: 俄國軍工徹底嘆服:殲20居然這樣解決發
2010: 共產黨中唯一不能以弱勝強的元帥林彪
2010: 中國或已全面改變軍事經濟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