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國防部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簽署了關於F-35戰鬥機第11批低速生產項目的合同。該合同是迄今為止F-35項目生產數量最大的單筆交易,共包括91架美軍自用飛機,以及50架外國夥伴和客戶的F-35。同時,這份合同也創下了F-35系列戰機報價的新低:美國空軍和外國客戶使用的F-35A報價僅為8920萬美元,較今年早些時候一口氣便宜了500萬美元。
當然,F-35系列當中的美國海軍專用艦載型,F-35C艦載戰鬥機的單價依舊高達1.21億美元,但在第10批次低速生產項目時,該機的單價達到了驚人的1.08億美元,這意味着在僅僅不到半年的時間裡,F-35C的價格下降了10%。
在此之前,洛克希德-馬丁和美國國防部就曾先後表示,在2020年前後,F-35A的成本價格將被控制在8000萬美元左右,當時大部分人對此抱悲觀態度,畢竟當時F-35項目超支的各種消息還不絕於耳,美國人忽然宣稱能把F-35戰鬥機的價格壓到這個地步,那當然是任誰都難以相信的奇談。
因為這個“奇談”實在是太令人難以置信了,市面上對F-35戰鬥機所謂“成本”的說法便有了弦外之音:不乏有人聲稱,目前的近9000萬美元,以及未來的8000萬美元是“機架”價格,不包括發動機。但只要簡單地審閱一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以及
美國國防部的公開文件,我們就能得出結論:F-35系列戰機的“國防部報價”俗稱“飛離價格”,也就是飛機能夠飛離工廠交付部隊的完整狀態價格,當然,不包括彈藥、零配件和後續服務。
那麼在國際軍貿市場上,這個“近九千萬美元”是個什麼概念?從公開消息來看,法國達索的“陣風”戰鬥機的飛離價格就超過1億美元;中國從俄羅斯購買蘇-35BM戰鬥機的飛離價格略低,但也達到了8500萬美元;卡塔爾從美國波音購買F-15QA戰鬥機的價格更高,在包含後勤、彈藥等附加服務的前提下單價突破3億美元,預估單機飛離價格超過1.5億美元……由此一來,F-35作為第四代戰鬥機的“超值”可見一斑。
憑藉着如此之低的價格,F-35A將不可避免地對世界範圍內的戰鬥機出口市場帶來巨大衝擊,即所謂的“消滅戰鬥機多樣化”:要不是因為產能較低帶來的訂單排隊問題,諸如新加坡、印度、卡塔爾、沙特等手中不缺乏資金,又具備購買F-35A之政治基礎的國家可能早就用同樣的資金直接“升級”購買第四代戰鬥機,不至於花了錢還要受“服役就落後”的氣。
F-35是如何在確保戰鬥力的同時降低成本,這其中的細節非常值得中國航空業界去學習一番:中國最終也需要一款便宜好用可以大量裝備的四代機,用於平衡周邊F-35擴散帶來的戰略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