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珠海航展上,矢量推力版殲-10B驗證機表演“眼鏡蛇”、“落葉飄”無疑是整個航展上亮點中的亮點。他的表演展示了中國航空工業的又一大跨越,以及中國航空發動機取得進步。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從“視覺”上看,殲-10B的表演相對與蘇-35等會偏“不夠力”一些。這個問題其實歸根到底其實又回到了國產發動機的問題,矢量推力到底只是發動機控制的一種方式,它的出現並不能與發動機行不行劃等號。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明白表演只是展現飛行性能的一部分,不是全部,表演看起來不夠動感不能表示實際上就是“沒力”,就像表演時沒有超音速,難道飛機就不能超音速嗎?對表演的解讀態度應該是,有表演出來的表示可以,沒有表演出來的不一定不可以。
只是就技術參數來看,殲-10B比起“颱風”、“陣風”、蘇-35還要“沒力”是正常的。矢量推力只是一種控制接口,而能量大小是取決於推重比。殲-10B的推重比沒有上述幾架飛機大,所以在能量維持與補充上面真的會比較吃虧,但這是發動機推力的問題,不是因為矢量噴嘴不夠好或是控制技術不夠好。
航展期間,殲-10B表演“眼鏡蛇”、“落葉飄”等動作一氣呵成,這表明其已經能夠組合出各種實用的超機動動作,是合格的。
拿殲-10B要跟蘇-35比其實有點不妥,蘇-35的推力空重比達到1.75,已經與第四代戰機不是一個層次。他也比“颱風”、“陣風”大,除非後者換裝EJ-230或M-88-3。而目前來看,殲-10B的推重比還只是第四代戰機的等級,略微遜色也屬正常。
四代機的推力空重比約1.4~1.5,蘇-35這一級是1.75,差距16~25%,這意味着相同載荷比率下蘇-35的推重比會多出16~25%。四代戰機空戰推重比大約1~1.1,“颱風”、“陣風”、蘇-35的空戰推重比設定在1.15~1.2,差距4~20%就在合理範圍內(空戰推重比與推力空重比的差距起因於載荷比率的設定不同)。飛行表演時當然不會是照着設計的空戰重量去飛,但總之“陣風”、蘇-35除非故意重裝飛行否則推重比一定比四代機大。
推重比的大小在視覺上是可以感覺出來的。飛行表演時通常會在一連串動作後,打開加力展現最大加速能力。這時都可以看到飛機明顯的加快。一般四代戰機此時都是順順的加快,但“陣風”與蘇-35會有“彈出去”的感覺,這就是來自推重比與/或發動機反應速度的提高。那麼明顯的動力優勢自然就會讓人覺得“陣風”、蘇-35的表演很強勢,但畢竟兩者都是4代改~5代等級的技術,又都有航空發動機優勢。
所以配備渦扇-10的殲-10當然在動力上沒有蘇-35、“陣風”那麼好,所以也許因此(從視覺上看)顯得“比較沒力”,但那是發動機技術的關係,不是矢量推力與飛控的關係。拿殲-10B與蘇-30MKI比比較恰當,兩者推重比相近,如果殲-10B可以飛出蘇-30MKI的效果,就不能說它技術不到位。
總而言之,通過航展的飛行表演,殲-10B無疑已經證實了自己在矢量推力與飛控領域達到了一定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