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張文木:朝鮮戰爭與中國崛起
送交者: 香椿樹1 2019年03月02日08:47:09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美國不會讓社會主義國家和平發展, 因為社會主義這個榜樣動搖了美國私人資本家的信譽根本。 但是, 因為蘇聯當時的力量決定了美國不敢直接與蘇聯熱戰, 而美國的做法是防止共產主義擴散,在蘇聯力量投射的極限頂點排兵布陣。 韓戰越戰的背景就是這樣。 如果韓戰中國失敗了, 那麼中國就是美蘇對抗的戰場。 同樣道理, 如果越南戰爭中國失敗了, 中國還是會成為美蘇的戰場。 蘇聯並不那麼在意中國抗美援朝與抗美援越的成功與失敗。 中國成功了, 美國就沒有能力在遠東方向威脅蘇聯, 中國如果失敗了, 蘇聯照樣可以借美國的威脅而控制中國的經濟與國防命脈。  毛澤東為中國爭取到一個安全的經濟建設環境, 抵禦了蘇聯妄圖把中國綁上戰車的企圖。 到毛澤東晚年徹底打開了外交的局面。 當然矬子浪費掉很多好牌,結果蘇聯被搞垮了,從而讓中國喪失了東西逢源的大好局面,美國又開始對中國禁運封鎖。

張文木:朝鮮戰爭與中國崛起

目  錄

一 教訓了美國的驕橫

二 挫傷了蘇聯的霸權

三 中國抗美援朝,毛澤東告訴基辛格:“這是一種無上榮耀。好,好得很。”

 

關於中國抗美援朝,有人說中國在朝鮮戰爭中取得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心理上的”[1],事實上並不是這樣。歷史表明:中國入朝參戰對於新中國崛起有着極其偉大的意義。概括說來,中國抗美援朝實現了“雙贏”,既教訓了美國的驕橫,也挫傷了蘇聯的霸權

 

教訓了美國的驕橫

 

首先,中國在朝鮮戰場上的勝利使美國人放棄了他們在雅爾塔秘密條約中對斯大林的“承諾”。 1952年2月2日,艾森豪威爾在其“國情咨文”中宣布他“將要求國會通過一項適當的聯合決議,聲明美國政府不承認過去與外國政府所達成的秘密諒解中所承擔的任何容許這種奴役行為的義務”[2]。這裡所說的“秘密諒解”就是指雅爾塔協定。儘管美國國會沒有通過這項提議,但在實踐中,《雅爾塔協定》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款已被毛澤東“體面”地廢除。而能夠實現這一點的原因並不主要是1950年建立在友誼基礎上的蘇聯承諾,而是中國在朝鮮戰場上表現出的實力。

 

第二,蒙古獨立是斯大林落實雅爾塔協定並通過這個協定實現其將中國整個關外納入蘇聯勢力範圍戰略的關鍵步驟。1945年2月11日,蘇美英三國簽訂的《關於遠東問題的協定》即雅爾塔協定第一條規定“維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現狀”,這一條對蘇聯的戰略意義,不僅是如斯大林告訴蔣經國的是出於西伯利亞鐵路安全的需要,同時還有蘇聯控制中國東北和新疆的戰略需要。外蒙古獨立從地緣政治上看,是在從新疆到東北的整個中國北方的中間地帶撕開了一個大缺口,接踵而至的就是西進新疆和東進東三省,並對中國北京長期保持高壓態勢:一旦中國東北或新疆出現不利於蘇聯的事態,蘇方就會以最短的距離和最快的速度直插北京。20世紀60、70年代中蘇關繫緊張時期,蘇聯在中蘇和中蒙邊境屯兵近百萬,就曾對中國北方安全形成重大壓力。

 

然而,中國在朝鮮戰場上的勝利,讓斯大林利用蒙古獨立中間突破中國這步“活棋”被變成了“死棋”。朝鮮戰爭前,蒙古可以利用掌握在蘇聯手中的中長鐵路直達太平洋西岸,而朝鮮戰爭後,蘇聯將中長鐵路交還中國使蒙古被困在中蘇“如來合掌”之中。失去大海,蒙古就沒有可持續的發展。蒙古的物流要與太平洋連接,就需要暖港,這樣蒙古的發展便在朝鮮戰爭後與中國產生了天然的依存關係,這正如在朝鮮戰爭之前,蒙古的發展必然與掌控中長鐵路的蘇聯產生天然聯繫的道理一樣。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進一步的結論,中國介入朝鮮戰爭並贏得勝利的結果,不僅徹底打碎了雅爾塔協定對中國的束縛,而且還在地緣政治上使斯大林在外蒙古的“中間突破”態勢陷入困境:蘇聯通過外蒙古對中國北方施加的安全壓力從中國東北方向受到巨大的制約,如果再考慮到蘭新鐵路建成後中國東部各省與西部新疆的聯繫更為緊密的因素,蘇聯通過外蒙古對中國造成的安全壓力更是大為緩解。相反,外蒙古出海路線由蘇聯轉到中國這一變化又使外蒙古的發展與中國產生不可分割的依存關係,這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蒙關係的未來走向並必將產生有利於中國的重大變化。

 

最後,朝鮮戰場的勝利打出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朝鮮停火協定簽訂後不久即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美國的百般阻撓下,中國被邀參加有蘇、美、英、法等大國參加的日內瓦會議,主要討論如何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第一次亞非會議即“萬隆會議”召開,中國被邀參加會議,中國總理周恩來率代表團參加。會議廣泛討論了民族主權和反對殖民主義、保衛世界和平及與各國經濟文化合作等問題。中國被邀參加這兩次會議,在事實上打破了美國對新中國的外交封鎖,確立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而這一切又都是中國在朝鮮戰場上的勝利確定的。

 

由此,中國參與朝戰的結果是“雙贏”:既教訓了美國的驕橫,也挫傷了蘇聯的霸權。中國在這場戰爭中得到的不僅是道義——在1954年、1955年的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上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與蘇美比較,更有豐厚的地緣政治利益。不管基辛格對美國在這場戰爭中的“收穫”如何虛飾[3],但美國學者對美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失敗則是直言不諱,曾參加過朝鮮戰爭並對這場戰爭有深入研究的貝文·亞歷山大說得明白:

 

儘管美國公眾很少有人了解真實情況,但美國領導人卻心中有數。他們曾計劃征服北朝鮮,使之與李承晚朝鮮合併,而這一計劃卻被紅色中國挫敗了。1950年9月仁川登陸後,美軍又入侵北朝鮮,其唯一原因便在於此。美國領導人知道,遭到失敗後進行的戰爭實質上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戰爭,但公眾卻鮮有人知。最令人感到沮喪的是,紅色中國人用少得可憐的武器和令人發笑的原始補給系統,居然遏制住了擁有大量現代技術、先進工業和尖端武器的世界頭號強國美國。[4]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歷史學博士在莫里斯·艾澤曼(Naurice Issermen)在《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America at War:Korean War)一書中說:

 

朝鮮戰爭留給美國政治和軍事領導人的教訓具有兩面性。一方面,這場戰爭似乎證明了,通過堅決地使用美國軍隊力量,可以阻止共產黨國家接管那些小的第三世界國家;另一方面,在1950年冬天遭受中國軍隊打擊的痛苦記憶成為了一個有力的論據,反對美國介入未來可能在亞洲發生的地面戰爭。在越南戰爭之後,美國總統們將抱怨他們在外交政策方面被“越南戰爭綜合症”縛住了手腳,害怕美國的軍事介入造成災難性的後果。但是,早在越南戰爭綜合症出現之前就曾經有過朝鮮戰爭綜合症。[5]

 

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的“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將軍後來在回憶錄中則有坦白交待,他說:“我獲得了一個不值得羨慕的名聲:我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6]

 

  

挫傷了蘇聯的霸權

 

關於這場戰爭的深遠意義,目前不為人注意的還有,它最先撬動了蘇聯(遑論美國)帝國的鬆動

 

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後,蘇聯也進入了赫魯曉夫改革時期。改革的內容與1905年的沙俄軍事失利暴露出的農業發展不足以繼續支撐工業高速增長的問題相似,儘管程度上遠輕於1905年的沙皇俄國,但赫魯曉夫的改革也從農業開始。1950年蘇聯提前9個月超額完成第四個五年計劃。工業,尤其重工業產量達到新的高度,蘇聯生產率提高了36%,按工人人均產量增長約50%左右。另外在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從戰敗的德國及其盟國那裡獲得了賠償,這有力地支持了蘇聯財政。例如,在1947年,蘇聯3/4的進口來自東歐國家和德國的蘇聯占領區,據估計價值200億美元以上。從1951年始,第五個五年計劃開始執行,一直到1955年。與其他五年計劃一樣,第五個五年計劃的工業領域,尤其是航空、軍工和原子能等工業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伏爾加運河也得到開通。但與此相反,支持蘇聯工業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卻日益不堪負重,出現相對萎縮。

 

據統計,直至1953年蘇聯農業穀物產量仍未達到1940年的水平。由於戰爭破壞的原因,在1940~1953年間,1945年的穀物產量比1940年下跌50%,到1946年則進一步下跌至58%。此後穀物產量開始大幅上升,至1952年已接近1940年的水平,但到朝鮮戰爭即將結束的1953年又大幅下跌,一年之內,跌幅達11%。1953年10月20日呈報給赫魯曉夫並被標有“絕密”字樣的“蘇聯農業部和蘇共中央農業局關於國內糧食收購計劃完成情況的報告”對此有如下披露:“截至1953年10月20日國內收購糧食16.849億普特。此外,被列為收購計劃的其他產品數量約合糧食產量5940萬普特,完成計劃的92.8%。去年同期收購糧19.494億普特,完成計劃的99.5%。今年糧食收購減少了2.56億普特。”

 

農業是蘇聯國民經濟的基礎。1950年農業在蘇聯整個國民總產值中所占的比例為38.4%,而從事農業勞動的人數在總勞動人數中所占比例卻高達54%。農業的萎縮導致蘇聯居民糧食消費不足。1953年9月19日,米高揚收到標有“絕密”字樣的關於蘇聯消費水平的報告[7],該報告提供的統計數據[8]顯示,1952年蘇聯糧食消費數量尚不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913年和1940年的水平:

 

1.webp (1).jpg

 

資料表明:從二戰結束後到朝鮮戰爭結束之間,蘇聯支撐擴張政策的經濟基礎已出現萎縮。與之相隨的是斯大林與羅斯福在德黑蘭和雅爾塔會議共謀並經過與丘吉爾在“百分比協議”中認可,最終通過蘇聯紅軍流血爭得的龐大帝國及其勢力範圍——比如東歐和遠東中國關外地區——建立之初就在其邊緣地帶出現鬆動。

 

蘇聯帝國的第一次鬆動出現在對蘇聯地緣政治利益極為重要,但又為蘇聯戰略能力所不及的極限地帶——巴爾幹半島,即1948年蘇聯與南斯拉夫黨和國家之間發生的爭執與衝突。1948年3月中旬,蘇聯突然撤走在南斯拉夫的全部軍事顧問和文職專家,兩國關係急劇惡化,6月南斯拉夫被開除出情報局。1949年,蘇聯和東歐國家斷絕與南斯拉夫的貿易關係,對南施加政治、經濟和軍事壓力。同年11月,情報局再次作出決議,攻擊南共是帝國主義的奴僕,號召南人民推翻南共領導人的領導。蘇聯對南共的外交高壓反倒說明,蘇聯對南斯拉夫的離經叛道無可奈何;蘇聯及東歐國家完全斷絕與南的關係也表明,蘇聯帝國邊緣地帶首次出現坍塌。儘管1955年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訪南,對蘇、南關係遭到破壞表示遺憾,雙方簽署了《貝爾格萊德宣言》,兩國關係正常化。這也不過是蘇聯在事後對這種坍塌事實的變相承認。

 

我們知道,斯大林與丘吉爾在1944年月10月達成的關於東歐勢力範圍劃分的“百分比協議”是南斯拉夫各占50%,這實際上是丘吉爾對蘇聯和英國歷史較量中形成的各自力量極限和底線做出的評估結果。這個結果大體也符合雙方力量的實際情況和歷史經驗,而南蘇衝突及其最終表現出的不和不分的結果也正好是丘吉爾斯大林判斷準確性的客觀印證:南斯拉夫之所以能夠成功擺脫斯大林的控制,其原因就在於南斯拉夫位於俄羅斯國家力量的極限地帶。

 

斯大林建立的蘇聯帝國發生的第二次鬆動,是在蘇南衝突五年後,其鬆動地點恰好也是對蘇聯地緣政治利益極為重要,但也為蘇聯力所不及的極限地帶——中國東北。它具體表現為蘇聯在1945年通過促成外蒙古獨立已形成了控制中國關外的有利地緣政治態勢,在朝鮮戰爭後反轉為有利於中國的地緣政治態勢;原來在蘇聯手中的對中國東北的實際控制權,在戰爭結束後則轉到中國手中。1955年,就在赫魯曉夫訪南的同一年,蘇聯宣布將旅順海軍基地交還中國,這表明蘇聯將斯大林在雅爾塔秘密協議中獲得的對中國東北控制權的正式放棄。

 

接踵而至的就是1956年發生于波蘭、匈牙利和1968年發生於捷克斯洛伐克的脫離蘇聯的運動。

 

但是,帝國的動盪並未在波蘭和匈牙利就此打住,它經過短暫停頓後進一步從帝國的邊緣向中心推進。1968年1月5日,捷克斯洛伐克發生了脫離蘇聯的運動。在共產黨領導人亞歷山大•杜布切克領導下的捷克斯洛伐克60年代下半葉越來越顯示出強烈的脫離蘇聯的獨立傾向,在國內政治改革的過程中,提出了“帶有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儘管杜布切克的“改革”並不像1956年匈牙利改革那樣激烈,但蘇聯依然將這視為對其領導地位的挑戰。8月20日,深夜20萬華約成員國軍隊和5000輛坦克武裝進入捷克,為時半年的動盪才被平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斯大林辛辛苦苦建立的蘇聯帝國,就這樣還沒有來得及鞏固就出現了由表及里的鬆動。

 

值得注意的是,蘇聯帝國的東歐部分鬆動與遠東部分還是有區別的。與朝鮮戰爭造成的後果不同,帝國的東歐部分的鬆動並不是在西方外力干預下出現的。從南斯拉夫脫離蘇聯到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這段時間內,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除了輿論譴責外,對東歐的上述事件基本採取1948年斯大林對希臘共產黨武裝鬥爭一樣的態度。鑑於西方國家沒有動搖羅斯福、丘吉爾與斯大林曾達成的戰後勢力範圍劃分的默契,並沒有出兵對蘇聯軍隊進行直接阻攔,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將它們看做是基於蘇聯帝國的內部矛盾而產生的鬆動。在這些變化中,處於蘇聯帝國國力極限最邊緣地帶的南斯拉夫最早脫離蘇聯的控制,而處於蘇聯國力極限之內的國家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脫離蘇聯的運動則遭到失敗。正因為失敗,筆者才稱之為“鬆動”,不然就是解體——正如我們後來在20世紀90年代初看到的東歐發生的那樣。

 

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撬動蘇聯帝國東歐部分鬆動的真正槓桿並不在巴爾幹的南斯拉夫,而是在朝鮮戰場;而造成蘇聯帝國在遠東鬆動的地方並不在朝鮮戰場而是在中國東北。中國不僅將美國抵禦到三八線以南,同時也使蘇聯看到中國軍事力量的不可戰勝,從而放棄了在雅爾塔秘密條約中獲得的並為蔣介石承認了的在中國東北的鐵路和港口利益。這場戰爭的結局並沒有改變美國與蘇聯在遠東的勢力劃分,而是與東歐一樣改變了蘇聯帝國內部的控制結構:在斯大林非常不情願的情況下,原本屬於蘇聯勢力範圍的中國東北地區的控制權,在戰爭結束的時候已完全和平友好地轉入中國手中換言之,1953年朝鮮戰爭使中國東北從蘇聯控制中脫離並轉入中國手中。1953年1月,就在朝鮮戰爭即將簽訂停戰條約的前夕,蘇聯同意將從滿洲里經哈爾濱最終至大連港的這條貫穿俄國遠東關鍵利益線的中東鐵路移交給中國。此舉不僅將中國北方的有效邊界——在蔣介石時期的中國北方有效邊界一直游移於山海關一線——大幅北推,更重要的是,它也使獨立不久的外蒙古通往海參崴和遼東半島的陸上出海通道從蘇聯控制區轉入中國手中。

 

斯大林對此看得明白,他曾私下對當時還是南斯拉夫共產黨領導人的米洛凡•傑拉斯說:“這次戰爭和以往戰爭不同,誰解放領土,誰就把自己的社會制度推行到他們軍隊所到之處。絕不可能不是這樣。”[9]也正是朝鮮戰爭的結果使斯大林認定作為蘇聯勢力範圍的東北將轉入中國之手,只不過與南斯拉夫事件不同的是,這樣的結果是在斯大林的“邀請”下出現的,而且這時的斯大林也因接近生命的盡頭而無力回天。可以想象,從巴爾幹南斯拉夫到中國東北脫離蘇聯控制的地緣政治變動,對以彼得大帝自喻並剛將彼得大帝像請入自己辦公室的斯大林來說,是非常難以接受的。

 

  三 

中國抗美援朝,毛澤東告訴基辛格:

“這是一種無上榮耀。好,好得很。”

 

事隔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關於這場戰爭的必要性的爭論還在持續,甚至還有人撰文說“毛澤東也認為發動朝鮮戰爭是錯誤的”[10]。


事實並不是這樣

 

1975年10月21日,毛澤東最後一次接見基辛格,據基辛格回憶,在談話中,毛澤東提起朝鮮戰爭,據基辛格記錄:

 

毛澤東:聯合國通過了一個美國提出的決議,說是中國侵略朝鮮。

基辛格:那是25年前的事了。

毛澤東:對,所以跟你沒有關係,那是杜魯門時代的事。

基辛格:對,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們的看法已經改變了。

毛澤東:可是決議並沒有取消。我現在還戴着這頂“侵略者”的帽子我同樣認為這是一種無上榮耀。好,好得很

基辛格問:這麼說我們就不應該修改這項聯合國決議了?

毛澤東:不,不用改。我們從來沒有提出這個要求 ……不過,你可不可以幫我把這個聲明公之於眾,或者是在你的通報里公開說一下?

基辛格:我想還是你公開為好。我不一定能做到歷史上正確無誤。[11]

 

這段在毛澤東同志臨逝世前一年發表、直到2011年才由基辛格在《論中國》一書披露的珍貴文獻,可視作毛澤東本人對這場戰爭必要性的最終態度,毛澤東說:“我同樣認為這是一種無上榮耀。好,好得很。”

 

由上可見朝鮮戰爭對於新中國的崛起有着極其偉大的意義如果認識和理解了這些意義,我們就對中國入朝參戰會有更深的理解,就對毛澤東為了中國人民的最高利益兩次——1949年打過長江統一全中國、1953年在金日成的同意下決定停戰於三八線——頂住了斯大林的壓力,為中國的國家利益作出歷史性和極為傑出的貢獻表現極大的敬意

 

如果我們理解了這些,我們就不會輕率地將中國抗美援朝的決定看作是由於“中國革命的勝利使得毛澤東在欣喜之餘產生了支援世界革命的更為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不期而遇的朝鮮戰爭和初戰勝利為他提供了這樣的機會”,“美國軍隊意外地‘不堪一擊’以及蘇聯空軍的及時參戰使毛澤東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從而對戰爭總體形勢做出了錯誤的判斷”;更不會輕率得出毛澤東作出抗美援朝的決定是由於“蘇聯、朝鮮施加的壓力使他無法在眼見的成功面前打退堂鼓”,“剛從山溝走進大城市的中國領導人缺乏在國際舞台上的外交經驗和知識”等想當然的因而是極輕浮的結論[12]。

 

注 釋:

[1] 沈志華著:《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358頁。

[2] 引自梅孜編譯:《美國總統國情咨文選編》,時事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頁。

[3] “美國在承擔起一個世代的世界領袖責任之始,雖然挺費力,卻通過了第一道考驗。美國人的天真,另一面也就是他們格外的使命感,竟然在一場沒有結果的戰爭中,導致了自己子弟將近十五萬人的傷亡。韓國的危機導致歐洲方面增強實力,和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因而能夠有更大耐力進行冷戰競賽。但是,美國也付出了代價,東南亞和其他地方的革命領袖發現一種戰術,既可避免大規模的地面戰鬥,又有能力消耗一個超級大國的決心。”[美]亨利·基辛格著,顧淑馨、林添貴譯:《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442~443頁。

[4] [美]貝文·亞歷山大著,郭維敬、劉榜離等譯:《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美國人的反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79頁。

[5] [美]莫里斯·艾澤曼著(Naurice Issermen),陳昱澍譯:《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America at War:Korean War),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頁。

[6] [美]克拉克:《從多瑙河到鴨綠江》,轉引自王繩祖主編:《國際關係史》第8卷(1949~1959),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頁。

[7] “斯塔羅夫斯基關於蘇聯消費水平給米高揚的報告(摘錄)”(1953年9月19日),沈志華主編:《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第23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694~695頁。

[8] 該報告特別說明,這些數據是通過對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個邊疆區、州及自治共和國和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47個州比較得出的。被列入此項調查的農戶家庭1923~1924年為5364戶,1940年為10116戶,1952~1953年有11883戶集體農莊家庭。

[9]  [南]米洛凡•傑拉斯著,趙洵、林英譯:《同斯大林談話》,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9頁。

[10] “毛澤東也認為發動朝鮮戰爭是錯誤的。朝鮮戰爭結束三年之後,毛澤東就已一再表示,幫助朝鮮打這場仗是錯誤的。只是他把這筆賬完全算到了金日成和斯大林的頭上。1956年9月18日他同前來參加中共八大的朝鮮代表團談時就說:‘對朝鮮勞動黨的做法,過去就有意見,例如朝鮮戰爭,開始就提醒金日成不該打,後又警告他敵人可能從後方登陸。’9月23日,他對也是來參加中共八大的米高揚說:‘朝鮮戰爭根本錯誤,斯大林應該負責。’1957年7月5日米高揚到杭州通報蘇共打掉以馬林科夫為首的 ‘反黨集團’問題時,毛澤東又和他談到朝鮮戰爭問題,還抱怨說:‘斯大林、金日成對中國刻意隱瞞發動戰爭的時機及作戰計劃,最後,中國卻被牽連進戰爭,這是錯了,絕對錯了。’這說明,毛澤東實際上已經承認抗美援朝不對。”何方:《抗美援朝的得與失》,《炎黃春秋》,2013年第12期,第12頁。註:原文中的這些引語均無出處。

[11] [美]基辛格著,胡利平等譯:《論中國》,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306~307頁。

[12] 關於這些結論,可參閱沈志華著:《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7頁。


0%(0)
0%(0)
  操NM毛左們!沒有毛匪之叛亂與禍害幾十年,中國早崛起!  /無內容 - 中國海軍 03/03/19 (220)
    不一定。蔣介石輸給中共說明蔣介石不如中共。  /無內容 - WEYC 03/03/19 (236)
      領導中國上蔣介石不如中共,怎能期望比中共取得更大成就?  /無內容 - WEYC 03/03/19 (212)
        強者當然會被人民和歷史選擇。  /無內容 - WEYC 03/03/19 (203)
          SB WEYC 你在其他論壇夠爛了!別在這攪渾水了!  /無內容 - 中國海軍 03/05/19 (131)
            毛共靠陰謀篡位聯蘇日叛國篡奪政權,說歷史的選擇經常是錯的!  /無內容 - 中國海軍 03/05/19 (137)
              李世民陰謀發動玄武門兵變殺兄逼父篡奪皇位,這樣的選擇是錯的!  /無內容 - 中國海軍 03/05/19 (118)
    NM那是撅起不是崛起不要老用錯別字顯得沒文化  /無內容 - 香椿樹1 03/03/19 (220)
      你TM吃偉哥也不撅起,還強撐着!  /無內容 - 中國海軍 03/04/19 (171)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8: 普京的核動力巡航導彈是神馬?
2018: 美台灣牌如果再不打以後可能就沒機會打
2017: 盤面上看,韓國危了!
2017: 台軍成立導彈軍戰力究竟幾何 用5千枚導
2016: 華人族群缺乏頭腦冷靜充滿智慧,自始自
2016: 伯尼不要放棄,他有全民76%的民意支持
2015: 林左鳴: 世界大戰誰怕誰
2015: 深圳機場事故現場武警持槍警戒(圖)
2014: 找到網絡漢奸的來路了
2014: 昆明大屠殺的幾大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