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清
在當今大多數中國人的印象中,近代中國在與歐洲海軍的海戰中幾乎都是慘敗告終,最終釀下了晚清的累累恥辱。實際上,早在16世紀初,鴉片戰爭三百多年前,中國明朝水師就曾與葡萄牙海軍在屯門島(今香港大嶼山)附近海域爆發激戰,最終重創並擊退了葡萄牙艦隊,這是中西方海軍首次交鋒。
(屯門海戰復原雕像)
公元1521年6月,眼見明朝不願開放澳門以外港口,在廣東沿海徘徊已久的葡萄牙艦隊接到了開戰命令,他們悍然向岸上的明軍炮台開火,中西方的第一次大規模海戰就此爆發。起初,由於葡萄牙軍搶先開火,岸上的明軍措手不及,屯門及附近的多個小島被葡萄牙軍占領。明廷得知消息後大怒,下令廣東水師聯合岸防衛所反擊葡萄牙艦隊,廣東按察使汪鋐奉命作為明軍總指揮,全權負責戰役。
(葡萄牙艦隊)
在趕到前線大營後,汪鋐當即下令已經抵達戰區的明軍戰艦列隊向葡萄牙海軍發起衝擊,同時下令岸上炮台提供火力掩護。但是,汪鋐嚴重低估了葡萄牙戰艦的抗打擊能力與火炮射速,明軍戰艦剛剛進入到火炮射程,葡萄牙艦隊的火炮就以極其兇猛的火力打散了明軍前鋒船隊。明軍炮兵發現雖然雙方火炮在射程和威力上並無本質差距,但是葡萄牙火炮卻在射速上占據了極大優勢。在明軍火炮的一次射擊間隔里,葡萄牙火炮能夠連續打出4到5輪齊射。眼見進攻失利,汪鋐只得收兵。
(仿製的弗朗機火炮)
為了研究破解葡軍火炮的戰術,在仔細驗算葡軍火炮射擊間隔的同時,汪鋐派出探子與葡萄牙船上的中國僱工達成交易,獲得了葡萄牙火炮的設計圖紙。汪鋐震驚的發現,這是一種中國人從未見的火炮設計。與傳統的前裝火炮不同,這種被明軍成為“弗朗機”(葡萄牙古稱)的火炮採用了類似現代加農炮的“後裝”設計,將發射藥包與彈頭整裝在“子銃”內,開火前只需要將子銃裝入炮膛即可。這種相當於現代整裝炮彈的設計正是葡萄牙艦隊制勝的秘訣。
隨後汪鋐還發現,葡軍火炮在連續射擊5輪後就會“熄火”較長時間。在結合對“弗朗機”的研究後,汪鋐判定這是因為每門火炮配備的子銃數量有限,打光後需要時間重新裝填子銃,這一重大發現也為明軍第二次反擊的勝利奠定了基矗
(海戰油畫)
汪鋐一面下令隨軍工匠連夜仿製弗朗機火炮,一面加緊練習利用小蜈蚣船吸引葡軍火力的戰術。到了9月初,海面突發大霧,汪鋐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命令明軍水陸同時發起總攻,明軍先以小船為先鋒誘使葡軍打光了大部分子銃,趁其裝填子銃時,明軍大批火船突然衝出,引燃了葡萄牙艦隊的幾艘主力艦,葡萄牙海軍陣型大亂,同時葡軍步兵在明軍的夾擊下也全線崩潰,倉皇登船逃往外海,此時明軍水師又用仿製弗朗機火炮打擊葡艦,最終參戰的葡萄牙海軍僅有三艘大船勉強逃脫,其餘全部被擊沉或俘虜,堪稱是歐洲殖民戰爭中空前的慘敗。6parker.com
在這場戰爭引進的弗朗機火炮技術和各類歐洲航海器材也為明朝後期的水師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汪鋐在戰後也被多次破格提拔,最終成為了明朝唯一同時兼任戶部和兵部尚書的一品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