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96年台海危機的懸念:解放軍如何對付台58架IDF戰機
送交者: 一劍破天 2019年03月25日00:36:34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001.jpg

  作為台灣地區空軍力量的“三駕馬車”,IDF、幻影2000-5和F-16A/B在過去的差不多20年時間裡一直被看做是解放軍對台軍事鬥爭中比較不好對付的幾件裝備。在這其中,IDF“經國”號戰機在戰鬥力上可能是最被瞧不起的型號。

  作為三款戰機中唯一台灣“自製”的型號,“經國”號戰機在高空高速的截擊性能上比不過幻影2000-5;在掛載各種對地武器彈藥執行近距離支援打擊任務時的彈性又比不上F-16;加上多年來在機載武器和航電系統的升級上進展有限,面對當下的解放軍空中力量時,“經國”號的飛官們可能是在空戰中心裡最慌的一批(如果不把那批用於戰鬥入門訓練的F-5系列還當戰鬥機的話)。

  不過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時候,“經國”號戰機作為台軍最為新銳的戰鬥機和“第一款亞洲三代機”,在當時海峽兩岸的空權爭奪中扮演着極為重要的砝碼,也是當時解放軍空軍極為重視的對手之一。

  這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在於台軍三款戰機在上世紀90年代的交付進度問題:幻影2000-5雖然在1989年就已經和台灣基本談妥了出口合同,但真正第一批交機的幻影2000-5要到1997年的5月才以海運的方式抵達台灣,這些飛機都是從花蓮港拖曳到花蓮機場整檢之後,才飛回新竹機場的。第一支幻影2000-5中隊的正式成立,則要到1998年的4月才完成;

  類似情況也發生在F-16身上,雖然1992年美台就達成了軍售協議,但120架台軍F-16中的第一架實際上是在1996年7月台灣危機過去之後才正式下線,首批2架F-16抵台的時間則要遲至1997年4月,至於第一個完整的F-16中隊則要到1997年10月才正式編成。

  相比之下,“經國”號作為台軍自製的戰機,漢翔公司在生產交機速度上要比這兩款外購飛機及時得多。除去4架F-CK-1A/B原型機(3架A型1架B型)之外,1992年漢翔就交付了4架量產機,1993年交付6架,1994年和1995年則各交付24架。也就是說,如果不算1996年交付的12架“經國”號,在1996年台海危機期間,台軍最先進的戰機,就是這58架“經國”號戰鬥機。

  這其中1992年和1993年的10架先導量產型裝備於427聯隊第7中隊,作為類似解放軍滄州飛訓基地大隊一樣的換裝部隊。1994年的24架則裝備427聯隊第8中隊,成為台軍中裝備的第一個“經國”號中隊;隨後1995年的戰機則裝備同一聯隊的28中隊並於當年的11月22日宣布成軍。

  對於當年的“經國”號的飛行性能,解放軍這邊的總體評價還是很高的,特別是針對該機使用渦扇發動機以及輕載狀況下較高的推重比,認為該機在中低空的空中機動性能還是不錯的,但另一件事在1996年前後就更加令人上心,那就是“經國”號的超視距空戰能力。

  與外購戰機不同,由於“經國”號戰機屬於台灣自製,加上配套的中距空空彈“天劍二號”也是台軍自製,這就帶來一個令解放軍倍感焦慮的問題:這些裝備的具體技術細節以及實際的裝備數量,對大陸實際上是“保密”的。雖然施佬在談起中國的保密措施的時候總數喜歡戲謔,但就憑台灣這股子“馬克吐溫是馬克思的弟弟”的勁兒,在90年代中後期的解放軍雖然知道“天劍二號”的存在(畢竟還是要上新聞鼓舞士氣的),但對這個導彈的技術特點,其實不那麼確定。

  這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在於“天劍二號”到底是主動彈還是半主動彈。在相當一段時間的解放軍介紹台軍的資料里,有關“天劍二號”的介紹里總是同時存在着兩個答案:一是認為該彈實際上台灣仿製的美制AIM-7F,所以元件、性能基本都是和AIM-7F一樣的;二是遵從當時台灣方面的情報,即這是一款中段指令修正、末端主動雷達制導的導彈,部分性能接近AIM-120。

  如果是半主動彈的話問題還好,畢竟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就接觸過美國的AIM-7F,又引進過“阿斯派德”,還自行研製過霹靂-4,還在90年代着手仿製霹靂-11,解放軍在對抗的時候還是有些心得的;要是這是一款主動彈的話……那麼對抗的難度和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就大幅增加。

  從解放軍2000年前後的訓練方式來看,當時我軍更加趨向於認為“天劍二號”是一款半主動彈,因此在介紹與“經國”號對抗的戰術時,採取的是與對抗F-16戰機(當時美國尚未向台灣出售AIM-120導彈,因此F-16的超視距作戰主要也依靠AIM-7M)相似的戰法,即蘇-27戰機可以利用雷達和R-27系列導彈在探測距離和射程上的優勢優先展開射擊;而殲-7E、殲-8B/D/E等戰機(正如施佬此前所述,當時殲-8H尚未定型,而能打A彈的殲-8B數量有限,可靠性和有效射程也不甚樂觀)則主要採取90度轉彎分合夾擊等機動躲避“經國”號機載雷達的鎖定,突破中距,並且快速占位進入近距空戰,利用霹靂-8導彈有限的迎頭攻擊能力(6-8公里)求得勝利。

  不過從後來的情況看,由於“天劍二號”實際上是一款主動雷達彈,因此光是用90度轉彎分合夾擊的戰法效果並不理想,當時的解放軍空軍二代機隊可能更加需要以類似對抗幻影2000-5戰機(其裝備的“米卡”是當時台海第一款公認的主動彈)的置尾機動或者突然側轉戰法,一方面縮短對手雷達的探測距離,一方面延長對手主動彈的飛行時間並降低其末端機動性,從而增大本方戰機擺脫的幾率,並以這樣的戰法進入近距空戰。

  當然反覆規避對手的主動彈雖然有不小的幾率甩掉這些導彈,但同時也會失去機頭對敵的有利空戰態勢以及速度和高度的優勢,這時候就需要以數倍數量的戰機進行交替掩護和攻擊,並以蘇-27戰機為核心展開中距攻擊對台軍展開攻擊,施加以更大的壓力,從而在逐漸消耗中進入近距空戰,從而取得更多的攻擊機會……整體上來看,雖然“經國”號只是一款輕型戰機,但對付它的難度不僅不低,在90年代末很可能還被低估了。

  唯一限制台軍這些“經國”號戰機在96年台海危機以及2000年前後的空戰表現的,就是“天劍二號”空空導彈的實際產量。“經國”號在1994年成軍服役的時候,雖然同時進行了“天劍二號”的試射並擊落了靶機,但當時該彈的整個測試流程還沒有走完,實際完成全部的測試並且正式投入量產要到1996年。雖然在台海危機前後為了備戰,“中科院”曾經量產過一批沒有定型的“天劍二號”,加上那些試驗彈,在台海危機期間台軍應該有兩位數(但應該不會超過二三十枚的規模)的超視距主動彈可用。

  而從1997年開始交付的210枚第一批“天劍二號”量產彈,則差不多是2004年前台軍“經國”號機隊唯一的超視距空戰武器了。此後台軍也補充訂購過新的“天劍二號”,同時也在2015年展開“奔劍計劃”試圖提升該型導彈的射程,但隨着2004年解放軍的蘇-27機隊全面升級發射R-77主動空空彈的能力,2005年能夠發射霹靂-12的殲-8F定型入役,以及同年所有0批次和1批次的殲-10戰機接受發射霹靂-12的升級改裝,解放軍能夠發射主動彈的戰機數量在短時間內突破了三位數,“經國”號和它當年獨步兩岸的“天劍二號”,也就迅速失去了往日輝煌,成為台海三代機中性能最差的“墊底型號”。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8: 鄧匪幫陰謀奪權四十年,妖魔化毛及文革
2018: 中美貿易戰雷聲大雨點小,打不起來
2017: 殲20的出現意味着什麼 與其他隱形戰機
2017: 對韓部署薩德應放棄幻想 中國實施經濟
2016: 福爾摩斯 酒後吐真言:布魯塞爾爆炸案
2016: 普京為什麼從敘利亞逃跑?
2015: 解密:李光耀靈柩為什麼綁在炮車上?(
2015: 看到一個關於新加坡的說法。沒去過,不
2014: 馬航最終軌跡震撼曝光(圖),浩瀚大洋
2014: 國產最新型驅逐艦入列 武器裝備細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