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產的大量產品用來出口;印度經濟表現糟糕的第二個原因是醫療和教育薄弱;另一個主要不同是政府治理。
印度《自由新聞報》3月23日文章,原題:為什麼印度落後於中國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數據,1980年中國人的平均收入是印度人的1.2倍。到2018年這一數字變成了4.4倍,我們被甩在了後面。中國專心發展製造業,向全球市場開放,邀請外國公司到中國建廠,也接收眾多外國直接投資。
中國生產的大量產品用來出口。這促進了其GDP的增長,也創造了很多就業崗位。相比之下,印度奉行進口替代政策,對外資設立種種壁壘。我們的基本思路是扶持國內企業。其實,進口替代政策本身是對的,問題出在我們沒有同時推動國內競爭和引入先進技術。
政府沒有推動國內競爭,原因令人費解。筆者懷疑這是官僚機構與商人之間的“隱性同盟”所致。官僚想要保持發放許可的權力,而商人們樂於製造過時的汽車。中國則在製造業的快車道上突飛猛進,實現了快速的經濟增長。
我們經濟表現糟糕的第二個原因是醫療和教育薄弱。印度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中位居第131位,而中國居第89位。印度在“全球創新指數”中排名第66,而中國排在第25位。這種差異不是小事。筆者認為,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官僚對醫療和教育的控制。
另一個主要不同是政府治理。在中國,執政的一直是中國共產黨,而印度由民眾選舉產生的政府統治。這就造成印度政府每隔五年就向選民提供“免費贈品”。但其影響被誇大了。國大黨政府依靠農村就業計劃(MNREGA)等舉措贏得了2009年的選舉。但是,MNREGA的總支出僅占政府總支出的1%,而政府公務員的工資和養老金支出則超過50%。
我們的錯誤在於,我們的領導人總是推動圍繞阿約提亞寺廟之爭、曼德爾委員會(分別涉及印度宗教問題和種姓問題——編者注)和聖牛保護等問題的民主對話,卻對基礎設施和良好治理等置之不理。在我們撲滅曼德爾委員會引發的種姓怒火的同時,中國則在不停建造世界一流的高速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