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作戰打響之前,由於我們對印度軍隊不了解,有人提出要將印軍當成解放戰爭時的國民黨王牌軍打,結果戰鬥發起後發現,印軍根本不是對手。
在克節郎河谷戰鬥中,印軍王牌第7旅僅僅抵抗了不到5個小時,便被我軍徹底擊潰,旅長達爾維率旅部直屬人員逃入深山老林之中躲藏66個小時,疲餓交加之下,最終被我軍生擒活捉。而在之後的其它戰鬥中,印軍同樣被一擊而潰,一掃而光。
1962年我軍之所以能夠快速戰勝印軍,原因有很多。比如正確的指揮、單兵作戰能力強悍、戰鬥意志頑強等等,除此之外,我軍在武器裝備方面占有很大的優勢,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1962年我軍雖然還在沿用二戰時的步槍+衝鋒鎗的理念產,但是早已經換裝了56式槍族,主要是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衝鋒鎗,以及56式班用輕機槍。反觀印軍還在使用二戰時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司登衝鋒鎗的組合,輕機槍則還在使用布倫輕機槍。
自動武器的大量使用,使我軍在火力上碾壓對手。那麼,解放軍當時的步兵班火力到底有多猛呢?我們不妨先看看當年的步兵班編制情況。
1962年,解放軍一個步兵班由10人組成,其中6名戰士使用56式半自動步槍,正副班長各裝備一支56式衝鋒鎗,機槍射手負責操作56式班用輕機槍,機槍副射手負責攜帶彈藥。
56式衝鋒鎗,也就是AK47,它是一種自動武器,實際上完全可以起到輕機槍的作用,客觀的講,除了射程不如印軍的布倫輕機槍之外,其它方面都要遠超布倫輕機槍。所以,這樣一來,我軍實際上相當於擁有3挺類似印軍的輕機槍。
而且,不要忘了步兵班中還有6支半自動步槍。印軍裝備的李.恩菲爾德步槍,是二戰射速最高的手動步槍。但是一名最優秀的射手每分鐘也只能發射20發,普通士兵只能做到每分鐘10-15發,而我軍的56式半自動步槍無需拉槍栓,可以輕易達到每分鐘35發以上,射速至少是印軍的一倍。
而印軍手中的司登衝鋒鎗,它的射程不超過50米,而且精度還很差,根本發揮不出作用。
在實際戰鬥中,我軍的火力徹底壓垮了印軍,很多戰鬥中,印軍只來得及完成一次射擊,結果我軍已經衝到了100米以內了,印軍來不及抵抗就基本被消滅了。比如波辛山口的戰鬥,從解放軍發動衝鋒到戰鬥結束,只用了6分鐘,80名印軍非死即俘。
解放軍步兵班的火力超過印軍數倍,難怪印軍被打得落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