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界爭議一直以來都是中印關係之間最大的阻礙,也是兩國關係中一個非常難以解決的衝突。作為殖民秩序留下的問題,印度自然選擇了最有利於他們的主張,而中國則選擇了最有利於我們且符合歷史沿革的主張。不過應該說,事實上那些土地並非特別有價值,人口亦極少,之前中國其實有意願談判解決,但被印度拒絕了。
不過自然環境擺在那邊,事實上就已經預示着中印雙方都不會真正地構成對方的安全威脅——沒有一方有能力越過青藏高原對對方核心區發動大規模入侵。兩國之間如果爆發戰爭,也註定是短暫而劇烈的,戰線最終不會變化太遠。當然,相對而言雙方爆發戰爭對印度影響更大,因為戰線將離印度北部核心區比較近,而離中國的核心區非常遠,短時間的高強度戰爭將可能波及印度的核心區。因此,雙方爆發大規模衝突的可能性事實上並不高,對於兩國的安全和穩定也缺乏直接的影響力。僅僅考慮地緣和經濟利益理性地說,中印沒有必須開戰的理由,相反有着不小的合作空間,對於雙方而言,其下攻城是通用準則。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經濟。中印之間產業結構互補,甚至可以說日益互補。印度可以從中國這裡獲得大量的廉價工業製成品,而中國也需要印度這個人口正在快速增長的龐大市場。儘管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印度其實都不高,其發育程度不高但規模龐大的國內市場仍然可以讓很多國家垂涎。別的不說,印度來中國醫學院的留學生就已經帶來了不少收益,這也是中國留學教育產業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至於小米手機、抖音app在印度的流行也是印度市場價值的體現。
雙方衝突的本質其實是觀念上的,即中國對於主權完整的追求和印度對於地區霸權的嚮往。前者自不必多說,領土主權完整對於中國而言有着非常強烈的象徵意義(也有實際意義)。而對於印度而言,印度政治精英腦海里的印度事實上是南亞當仁不讓的主宰,印度在地區事務上有着很強烈的擴張主義傾向,中印邊界是為數不多的讓印度碰壁的地方,印度精英對此似乎頗有怨念。
整體上看,中印確實沒有非打不可的客觀理由,但觀念上兩國特別是印度方面很容易做出戰術理性但戰略不理性的選擇。那麼中印之間什麼時候最有爆發衝突的可能性?
中印邊界爭端還要放到更大的背景上看,特別是中國現在逐步進入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國也很可能在未來繼續面對來自霸權國家美國的更大壓力。在這一背景下,中美掰手腕中國是相對弱勢的一方,一點政治威信、資源的減損都更為敏感,因此中國不會試圖與鄰國發生不必要的衝突,這會讓自己陷入更多的孤立中。中國是明確不願意與印度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的,除非中國確信印度將無可避免地投入美國的懷抱並將在西南方向上不斷挑起事端分散中國的戰略注意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就很可能對印度採取懲戒措施,抑制印度挑起事端的意願。相應的,印度如果要與美國進行戰略協同,那麼確實可能對中國採取更為不友好的舉動,但印度同樣會擔心越來越具有優勢的中國可能會對其政治安全產生致命的威脅。雖然戰略投機可能獲得一兩次勝利,然而一旦玩脫了引來大規模報復,印度同樣難以承受。所以雙邊關繫上,最大的危險在於中國因為印度的戰略投機行為將印度視為西南地區的長期安全威脅。
印度國內政治也有問題,一般而言,只要戰爭的把握不是很大,那麼政府的政策可能更保守,因為如果戰爭打輸了現任政府基本上必定垮台。但印度的民主政治下,反對派往往會利用印度民族主義進行戰爭鼓譟,對現任政府施壓,這種鼓譟可能存在着綁架外交政策的可能性。印度的國內精英過於西方化,對於自身與中國的差距缺乏足夠的認知,而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普遍民眾對於中國的理解更不必提,在媒體轟炸和人身依附關係沒有被現代化的多重背景下,民族主義鼓譟完全可能變為民族主義自負和狂熱,這裡也潛藏着危險。
印度軍隊也沒有擺脫傳統的社會關係模式,士兵本身吃苦耐勞但缺乏在軍官士官傷亡後獨立作戰的能力。這點在面對其他南亞國家時不是個問題,但在面對更為現代化的解放軍時就是個問題,預計如果真打印軍的交換比不會好看。儘管印度利用地利擁有更多的空中優勢,但是在地面戰上,除了規模,印度在遠程火力、精確打擊、信息化作戰、電子對抗領域上並沒有任何優勢,而且隨着中國的進步,印度的地利正在減少,技術差距反而越來越大,這點不是採購先進武器裝備就可以彌補的。在軍事領域,印度過去依託地利占優,但現在恐怕將日漸有望塵莫及的趨勢。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長期在西南方向上給印度施壓會消耗我們很多戰略資源,整體而言對於我們自己並不有利。中國的邏輯很明確,中國只需要西南方向的穩定,沒有意願與印度為敵。相反,一個未經革命的發展中國家很難誕生經濟奇蹟,但卻可以造就龐大的需求,這樣的鄰國不挑事我們就很樂意合作。印度長期來看不會構成我們的安全威脅,但可以成為理想的市場。其實,主動權事實上回到了印度那裡,是否選擇挨揍,取決於印度而非中國。
如果沒有邊界問題,其實印度是個不錯的鄰國,市場大還沒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