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落後美國整整一至兩代 |
送交者: ZTer 2006年01月03日16:21:0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對中國的軍售問題在俄羅斯國內一直存有爭議,國防部也已將俄對外軍售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並對一些敏感的軍售進行嚴格審查。向中國出售武器真的危險嗎?不久前,俄羅斯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副主任康·馬基延科就此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結論截然相反。 俄羅斯軍售與地緣戰略平衡 當人們談到地緣戰略平衡可能發生的變化時,首先是指中美力量平衡。中國經濟的發展、與獨一無二的人口資源相結合,使其軍事潛力顯著提升。由此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俄羅斯的軍售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中美軍事力量對比?毫無疑問,俄羅斯向中國轉讓先進武器和技術有助於中國緩解與美軍事技術差距不斷拉大的勢頭。可問題在於:中國能否藉助俄羅斯軍售縮小與美國之間的軍事技術水平鴻溝呢? 上個世紀80年代末,中國人民解放軍擁有的是戰後第一代和第二代 (性能與之相當)的武器。換句話說,那時中國軍隊的裝備大致相當於發達國家50年代末的水平。到90年代,中國開始從俄羅斯進口第三代武器。從表面上看,中國正在利用俄羅斯的軍售向前躍進一至兩代,從而縮小樂與美國的軍事技術差距的鴻溝。據信,到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結束時,中共將擁有一支技術面貌與美國上世紀70年代末和俄羅斯80年代末相當的空軍。 武器裝備換代周期之類的因素也在起作用:第四代飛機20世紀70年代末研製,80年代裝備部隊,90年代開始落後,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將開始淘汰。換言之,當第三、甚至第四代武器系統在中國軍隊中占主導地位時,美國的武裝力量已開始獲得第五代裝備了。由於中國大量地採購處於生命周期中、末期的武器,完成換裝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仍將落後美國整整一至兩代。 由於戰鬥系統越來越複雜,造價也隨之急劇提高,因此每一代武器系統的生命周期也一直在延長。例如空軍武器,第一、二代戰機的生命周期是10~15年,而第四代的周期則超過30年。不過,每一代武器在其生命周期內都在不斷地改進,因此每一代又出現了“次生代”或裝備系列。這種現象的實質是在舊平台上安裝新的、可以大幅提高武器潛力的電子、光學、激光或其他子系統。 中國最近採購的都是新一代的武器系統,然而卻是這一代的早期型號。中國進口的蘇-27SK和877ЭКМ型潛艇都屬於這類武器。莫斯科向韓國和阿聯酋大力推薦自己最先進的蘇-35/37(第四代戰機的第二系列),向印度出售了經過改進的蘇-30MKI。 與中國軍隊緩慢的進步不同,美國軍事技術和實力迅猛發展的速度令人吃驚。在海灣戰爭之後的幾年,美國無論是在研製新型武器方面,還是在軍事理論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瞠目的進步。美國為了保持軍事技術的絕對優勢,正憑藉其強大的國力和科研能力大力開發令人眼花繚亂的指揮、偵察和通信一體化系統、太空監測系統、太空攻擊武器、太空力量投射手段、高精確度彈藥、無人作戰系統、戰術高能激光武器、次聲波武器、束能武器、等離子體武器、電磁軌道炮,以及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的全球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以美軍的次聲波武器為例,在波黑戰爭中美軍就曾使用次聲發生器對集結的南聯盟武裝部隊發射次聲波,幾秒鐘後使對方大批人員神經錯亂,癲狂不止;周身劇烈不適而喪失了戰鬥力。美國是目前世界上惟一有技術和實力建造F/A-22和JSF等第五代殲擊機的國家,被稱作“猛禽” F/A-22的戰機由於其無與倫比的技術性能而使美部分美國會議員稱它為“能力過剩”。該機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只有0.1平方米,而一般戰鬥機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在22平方米左右。該機一旦與對手空中交手,對方火控雷達幾乎無法探測。F/A-22飛機的火控雷達可自動搜索、跟蹤30個飛行目標,並可跟蹤16個地面目標,最大飛行速度可達到2.1倍音速,作戰半徑達1500公里,一次可飛行4000公里,猶如一架中程轟炸機。空戰時,F/A-22飛機一次可攜帶 8枚空空導彈;對地攻擊時,則擁有反輻射導彈、遠程空地導彈和激光制導炸彈等多種武器。英國軍事研究和評估局對F/A-22戰鬥機的評價稱它的作戰能力相當於10架俄羅斯最先進的蘇-35戰機。因此,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美國仍將是無可爭辯的軍事政治霸主。 就算莫斯科決心向中國轉讓最先進的武器和軍事裝備,俄羅斯自己在一系列領域越來越落後的現實,也使得中美之間的技術失衡不可能消除。俄羅斯早在蘇聯時期就在軍事技術領域落後美國近10年,在目前的危機階段,這種差距因為用於軍事研究和試驗設計工作的資金嚴重不足而大大擴大了。若俄羅斯的科技實力與中國的財力資源相結合,雙方共同研製未來型武器裝備,那麼局勢就可能得到一定改觀。然而,出於對中國的提防,俄或許永遠不會採取任何有實質性意義的步驟。因此,俄羅斯的軍售只是將中國與美國的軍事技術差距縮小到一代半,但美國仍將長期保持相對於中國的軍事技術的絕對優勢。 地區力量平衡 俄羅斯軍售將在地區層面上帶來一定的影響。由於喜馬拉雅戰區的地理特點,研究中印之間軍事技術平衡的變化沒有實際意義。雙方在這個地區的潛力不取決於部隊的傳統裝備,而是取決於部隊的山地訓練情況和是否擁有特種裝備。山地戰從來就不是俄軍的強項,俄武裝力量中沒有山地部隊,俄國防工業也不生產山地戰裝備。我們不能向中國或印度提供任何此類裝備。 從理論上講,中國武裝力量的增強可能會影響到日本的軍事政策。不過日本暫時只是在口頭上表達它的不安。在朝鮮軍隊的物質條件明顯惡化的情況下,韓國在迅速增加軍事預算。漢城已經向美國波音公司訂購了40架性能超過SU-30MKI的F-15K戰機,並還打算購買可搭載飛機的2萬噸左右的准航、大噸位的潛艇,包括核攻擊潛艇。在韓國的軍事計劃中,只有獲得“愛國者”或S-300之類反導彈系統的努力是與朝鮮的戰役戰術彈道導彈有關,因此軍事專家們認為,韓國的軍事計劃主要是針對中國的。 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力量對比是保持地區穩定的最重要因素。很明顯,中國所有的大宗軍購都是針對這個謀求獨立的島嶼省份的。進口先進的殲擊機是建立空中優勢所必需的,沒有空中優勢就無法實現登陸;“基洛”級潛艇可以威脅島國生死攸關的海上交通;最後,“現代”級驅逐艦被認為是一種或多或少會給美國航母編隊造成一些威脅的兵器。然而中國大陸增加海空力量遇到了台北的反擊,後者創紀錄地採購了大批先進戰機和軍艦。法國向台灣出售了6艘先進的“拉法耶”級驅逐艦和60架“幻影-2000-5”型殲擊機。此外,還有美國出售的更為先進的150架F-16,以及剛剛交付的 “基德”艦、反潛機和潛艇等。台灣購買了美國的遠程預警飛機,增強了它指揮、偵察、通信的目標指示和能力。即使考慮到引進的軍工生產能力,中國在2008 年前也不可能取得對台空中優勢。至於海軍和電子戰兵器,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仍占有相當的優勢。 中國軍事實力增強的後果,對於南中國海的局勢來說可能是最富戲劇性的。東南亞國家的軍事預算遭到亞洲金融危機的打擊。不僅在中國與越南、中國與印尼等國之間,而且在中國與東盟所有國家的實力之和之間都可能會發生力量失衡。俄羅斯對自己軍售引起的軍事政治後果極其敏感,因此它可能會對正在形成的失衡加以修正,建議該地區的國家購買提供給中國的類似、甚至質量更好的武器。印尼開始談判採購12架蘇-30КI就證明了這一點。蘇-30КI的作戰能力勝過了中國的蘇-27SK,不過略遜於印度的蘇- 30MKI。 俄羅斯的安全 不過,最重要的是評估俄羅斯自身的安全。顯然,作為一個經濟正在迅速發展,但自然資源極度缺乏,生態環境遭受毀滅性破壞,同時又經受巨大人口壓力的國家,中國軍力的增長不會使俄總參謀部感到特別高興。然而局勢也未必會因為向中國出售武器而變得比現在更富有戲劇性。 第一,中俄力量對比就像中美力量平衡一樣,其變化不是質量上的,而只是數量上的。正如美國不管俄羅斯是否繼續向中國出售武器都會繼續保持對中國的絕對技術優勢,中國在常規力量方面已經具有對俄羅斯的優勢。中國的人口、地理、運輸、經濟和純軍事因素的總和要勝過俄羅斯,這足以抵消中國軍隊在裝備上的落後。如果中國人進攻俄羅斯的遠東或西伯利亞,莫斯科用傳統手段是阻擋不住的。討論假想中的進攻是使用50年代的武器還是90年代初的武器沒有實際意義:占領俄羅斯領土最多只需幾個星期,武器質量只是使占領速度相差幾個晝夜而已。只有核武器,甚至已不是戰術核武器,而只有戰略核武器才能阻擋中國的進攻。 第二,從中國目前的軍事採購結構上,看不出它的軍事建設是針對俄羅斯的。中國的首要規劃是空軍和海軍的現代化。 第三,冷戰結束後,外部安全和國防問題呈現出全新的特點。當然,世界不會變得像田園詩一般美好,仍將處於長期且激烈的國家間競爭狀態。當然,競爭的性質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軍事政治因素的意義減小了。占領或吞併他國領土、因為意識形態分歧侵犯他國主權或武力顛覆他國政治制度越來越不為世界所接受。競爭已經轉移到爭奪對全球財經、信息和管理資源的控制權,以及建立更有吸引力和更文明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模式上。相應地,在實現外交政策目標的過程中,武裝力量的作用下降了,相反對外部施加作用和影響的“隱晦方法”的意義卻在增大。控制國際貨幣和財經機構的活動、控制大眾傳媒尤其是電子媒體,及與其功能相關的基礎設施、首先是太空設施,就屬於這類方法。推行外交政策的現代化手段包括,在其他國家的精英人群中建立友好的院外活動集團,以及利用境外僑民等。 俄羅斯與中國,就像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也在互相競爭。對於絕大多數國家來說,使用武力實現對外政策的目標是不理智和低效益的。後毛澤東主義時代的中國也屬於這類國家。如果俄羅斯成為中國擴張的目標,那麼中國人的擴張方法將最有可能是非軍事的:不僅僅是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而且是在俄羅斯的歐洲地區擴大人口滲透;先在聯邦主體、進而在全聯邦的政權機構從事親中國的院外活動。 武器出口現象的有趣之處還在於,這??,而且後者可以歸為國家競爭的 “隱晦方法”。事實上,賣武器是將外部的財經資源吸引到俄羅斯服務於自己民族經濟的手段之一。在我國的高技術領域、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以及科研和設計工作中使用外部財經資源,可以加強俄羅斯的競爭力,因而會鞏固俄羅斯的安全。 軍事技術合作 中國一直致力並試圖擴大與俄羅斯的聯合研製和設計工作。美國媒體指出,目前中俄間至少有100個聯合研究項目,其中主要是使俄羅斯的基礎設備適應中國武裝力量的要求,但也有一些新的武器樣本。據報道,中國殲-10戰鬥機的研製就得到了俄羅斯有關幫助。這類關係的商業價值和戰略意義要比武器轉讓大得多。 首先,轉讓武器通常很容易被先進的太空偵察設備發現。但是,武器生產技術信息的轉讓或外國專家在中國國防工業企業和設計機構工作的事實只有用間諜偵察的手段才能查明,而這在非民主的、缺乏基本透明度的中國是很難進行的。 其次,原則上講,中中國隊的技術現代化因為進口信息和技術而更加便宜和有效。依靠從國外購買武器和裝備來滿足如此龐大的軍隊需求是不可能的。而如果獲得必需的信息,就可以生產進口替代品,將來還可以出口軍事產品。 技術轉讓隱蔽而且可能收到意外的好處,這使它變得極其重要和富有吸引力。由此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未來的中國國防工業能否在獲得的俄羅斯技術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自主研發能力? 眾所周知,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已經有過大規模引進蘇聯軍事技術的先例。事實表明,在隨後的三十年間,中國的國防工業只能將當時所得到的樣本進行了一些改進,儘管竭盡全力也沒能獨立建立起新一代的武器和裝備。這可能會被歸結於中國的自我封閉和中共自身主導的“反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乃至鄧時期“反資產階級自由化”等一個接一個的政治運動所造成的破壞。然而,一些更加深層的因素限制了中國在軍事領域的創新能力。1995年,斯德哥爾摩國際問題研究所對中國的軍事研究和設計工作的現代化狀況及前景進行了一次專門調查。專家們發現,中國軍工科研在關鍵領域並沒有取得任何舉世矚目的重大進步,因為中國的軍事技術水平在整體上依然十分低下。 阻礙中國軍事研究設計工作效率提高的因素,首先是軍事科學的集中管理結構、軍事科研工作的地位不高、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相脫節、最有才華的幹部流向民用部門等。一般認為,中國儘管有很大的理論知識潛力,卻很難將它們運用到實際的研製工作中,軍用和民用之間的協作很少。而在西方,由於兩者的合作,民用研究可以運用於軍事領域,從而大大推進軍事研究。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對軍事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負作用,因為經濟改革使私營公司比軍事領域的工作更有吸引力,前者能夠提供更高(十倍以上)的報酬和更好的環境。 最後,除上述妨礙科研設計工作順利發展的制度因素外,還應當指出更深層的制約因素。中國政治現實中的官僚體質和普遍的腐敗行為,極大地掣肘並損害了科研機構的創新能力,使得中國缺少具有自己的知識產權技術成就。 此外,軍事技術創新能力要求前所未有的經驗、知識和財富積累。不排除中國人在60~80年代積累了一些經驗、建立自己的軍工傳統和消化蘇聯的軍事技術。 90年代中國創新能力的進步還得益於大量中國學生到西方、首先是到美國的大學留學。雖然這些留過學的學生絕大多數更願意在民用科學和經濟領域工作,但這對於軍事工業來說並非不那麼重要。 因此,受到嚴格控制的俄羅斯的軍事技術轉讓只是中國軍力發展的因素之一,而非全部因素。技術轉讓和出售武器裝備一樣,只是加快中國軍力的發展。反之,拒絕合作只能延緩、而不能完全阻止它的發展。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5: | 從抗震救災看各國的國民性 | |
2004: | 通幣之策-三通受阻,吉安有策可使台 | |
2004: | 走進中國偽裝部隊:兵不厭詐橫空出世不 | |
2003: | 朝鮮外交的失范 | |
2003: | 歷史地看待毛澤東與鄧小平 | |
2002: | 我們缺的只是武器嗎?----遮羞布下的真 | |
2002: | 2002,世界戰爭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