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5電子戰機平台比美更優秀 但關鍵性設備仍缺失 |
送交者: 一劍破天 2020年08月23日19:46:1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補課”的下一代電子戰吊艙 同樣在本周,相關報道證實美國研製的“下一代電子戰吊艙-中頻”(NGJ-MB)已經在8月初開始了飛行測試。而按照此前的計劃,這一吊艙在完成測試後,在2020年秋季就將進入量產。由於美軍目前全軍只有EA-18G“咆哮者”一種用於執行伴隨電子干擾的電戰機,這款吊艙即將投入量產的消息,無疑是美軍電子戰作戰力量的一次重要提升。 “下一代電子戰吊艙”計劃開始於2008年,其設計是為了替換已經在美軍中服役了將近50年的 AN/ALQ-99電戰吊艙。原本在2003年前後EA-6B逐漸老化,美軍考慮下一代電子戰飛機的時候,曾經計劃在研製新一代電戰機的時候同步研製新一代的電戰吊艙,以替代同樣老化的AN/ALQ-99系統,但考慮性能以外的其他因素,美軍最終選定的新一代電戰機EA-18G依舊搭載現有的AN/ALQ-99吊艙,從而能夠控制新一代電戰機的成本,並且讓其研製進度不會受到除了電戰機平台本身之外設備的干擾。而“下一代電子戰吊艙”則單獨研製,並在成熟之後再裝備美軍。 說到底是ALQ-99誕生時太過於先進 從這個角度看,“下一代電子戰吊艙”可以被看做是EA-18G作為美軍新一代電子戰飛機的“補課”項目,而其研製進度和EA-18G服役的時間相差了超過10年,也在某種程度上驗證了美軍將兩個項目進行分離的明智之處——先用上裝備,再最終解決性能問題。 在“下一代電子戰吊艙”的體系下,需要有三款不同的電子吊艙,即低頻、中頻和高頻吊艙,用於覆蓋從100MHz到18GHz不同波段,執行各種類型的電子干擾作戰。其中低頻電子戰吊艙(NGJ-LB)負責100 MHz到2GHz,中頻電子戰吊艙(NGJ-MB)負責2GHz到6GHz,高頻電子戰吊艙(NGJ-HB)則負責6GHz到18GHz的部分。 與之前的AN/ALQ-99的干擾頻段相比,“下一代電子戰吊艙”系統覆蓋頻段整體上差不多,但在低頻領域範圍進一步擴大,同時,“下一代電子戰吊艙”採用有源電子相控陣雷達和氮化鎵元件,干擾信號強度數倍於AN/ALQ-99,而且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附帶干擾;而且其數字化開放架構也能夠通過更新“目標威脅庫”實現升級,迅速判別敵方電子設備的型號,作戰效果也更加優秀。 除了上述優點以外,下一代電子戰吊艙還可以偽裝成油箱 除此之外,“下一代電子戰吊艙”還有一個優點,即全系統從AN/ALQ-99的5個吊艙減少到了3個吊艙,這對於美軍的電戰機而言算是價值不小的進步。當年的EA-6B因為一共只有5個掛架,在掛載全套AN/ALQ-99吊艙後,既無法攜帶副油箱延長飛行時間,也沒辦法掛載“哈姆”反輻射導彈進行硬殺傷作戰;EA-18G雖然可用掛點增加至7個,但由於該機更加需要副油箱來延長航程,因此同樣無法在掛載全套AN/ALQ-99和“哈姆”反輻射導彈之後有效進行作戰。因此直到現在,美軍的伴隨電子戰干擾作戰通常都需要通過電子偵察確認對手的電子設備頻段,並有針對性選擇威脅最大的幾個波段,攜帶相應的吊艙進行作戰。“下一代電子戰吊艙”服役之後,EA-18G可以同時掛載覆蓋全波段的3個吊艙,2枚“哈姆”反輻射導彈以及2個副油箱,從而具備單機對全頻段電子設備的偵察和干擾能力。 EA-18G攜帶ALQ-99 不過中頻電子戰吊艙的研製成功對於“下一代電子戰吊艙”而言還只能算作是“階段性”成果,儘管按照之前的預期,3種電子戰吊艙要在2022年前都交付美軍並且形成初始作戰能力,但除了中頻電子戰吊艙之外,剩下兩款吊艙的研製進度都沒有那麼快:低頻電子戰吊艙在今年5月開始進行為期20個月的最終技術演示,也就是說至少要到2022年1月才能完成,後續的其他測試項目和量產交付則需要更長的時間。至於高頻電子戰吊艙,美國海軍航空兵的官方網站上關於“下一代電子戰吊艙”的介紹中對其隻字未提,其研製進度應該更加靠後。從這個角度看,要讓這套設備全部服役並且形成戰鬥力,可能還得要到2025年前後了。 作為美軍電子戰機的一種“補課”,“下一代電子戰吊艙”的性能確實在當代機載電子戰系統中屬於相當先進的水平,特別是考慮到全世界沒有其他國家有類似EA-18G伴隨電子戰機的現役型號,美軍在這一領域唯一需要關注的,就是目前正在同時推進空海軍兩款重型伴隨電子戰飛機的中國了。 當代電子戰愈發複雜,對平台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目前正在研製的殲-16電子戰型和殲-15電子戰型擁有相比EA-18G更佳的載機平台條件,無論是作戰半徑還是攜帶反輻射武器的能力都相當優秀,只不過解放軍目前已經列裝了多款作為戰機自衛使用的電子對抗吊艙,但真正類似AN/ALQ-99或者“下一代電子戰吊艙”這樣專用於壓制的電子戰吊艙至今還沒有露面。 這一關鍵性設備信息的缺失,給外界準確評估這兩型電子戰機的性能帶來一定的難度,加上中國航空工業也是頭一次研製這類伴隨式反輻射電子戰機,缺乏相應的經驗,也會讓這一系列戰機的評估測試消耗更多的時間。不過隨着有關這兩款戰機的研製工作逐漸完成,圍繞中美電子戰飛機在實際使用的優劣對比,無疑又會成為軍事觀察家們熱衷探討的一個新話題。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9: | 蔣介石皖南殺了8000新四軍卻發現得不償 | |
2018: | 不服中俄 美軍一口氣曝光4款高超聲速武 | |
2018: | 海豹突擊隊在敘遭伏 全陣亡 | |
2017: | 紫光國芯又有動作 下一代DRAM產品開發 | |
2017: | 殲11演練曾不敵泰國鷹獅戰機 這次換殲1 | |
2016: | 捏造假賬,美軍深陷腐敗醜聞 | |
2016: | 中國在美軍僅8英里處建基地 顛覆秩序 | |
2015: | 李登輝再發妄言,引發國民黨連日痛批 | |
2015: | 為什麼說台灣民進黨是日本的天皇黨,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