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各地開展了很多紀念活動。
中國正規部隊不是叫中國人民解放軍嗎?為什麼出國到朝鮮,參加抗美援朝的中國部隊叫中國人民志願軍(簡稱志願軍),而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簡稱解放軍)呢?
這背後蘊藏着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的政治考量。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韓國和朝鮮為爭奪統一半島的領導權,兵戎相見。
朝鮮原本是一個統一國家,但在1910年被日本占領,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直到1945年日本在二戰中戰敗投降,朝鮮人民才擺脫被殖民的命運,獲得了民族解放。
朝鮮人民當然希望獲得真正完全的民族獨立,但美國和蘇聯不允許。
日本投降前夕,美國和蘇聯達成一致,以北緯38度線(即三八線)為界,美國占領朝鮮半島南部,蘇聯占領朝鮮半島北部,兩個大佬就這樣把朝鮮半島瓜分了,也埋下了朝韓分裂的炸藥包。
朝鮮在歷史上就有窩裡鬥的習慣,在朝鮮半島未來走向和路線上,各股勢力之間的政治主張差別很大,有的主張走蘇聯式的社會主義道路,如與蘇聯和中國親近的金日成;有的主張走美國式的資本主義道路,如早年留學美國,親美的李承晚。
美國、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從地緣戰略角度考慮,對朝鮮半島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於是便各自扶植代言人,在朝鮮半島南北部各自建立政權。蘇聯扶持金日成,建立了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俗稱北朝鮮;美國扶植李承晚占據南部,建立了大韓民國,也稱南朝鮮。
朝鮮和韓國仍以三八線為界,但雙方都想當朝鮮半島的唯一老大,軍事衝突頻繁,不斷擦槍走火。雙方不斷試探對方的底線,同時積蓄了對立情緒,最後終於升格為一場戰爭。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全面爆發。
朝鮮半島是美蘇兩國爭奪亞太霸權的焦點,但突然爆發戰爭多少有些出乎意料,所以兩國一開始不想直接參戰,最多是從背後出錢、出武器,敲敲邊鼓。
不過,戰爭很快就陷入一邊倒,朝鮮把韓國打的潰不成軍,3天就占領了韓國首都漢城。
這下子美國着急了,一旦韓國垮了,朝鮮半島變成一片赤紅,再加上中國,就會嚴重威脅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所以美國決定出手。
但美國不傻,知道不能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參戰,而是打着聯合國的旗號,組建了所謂“聯合國軍”,糾集15個國家一起出兵朝鮮,干預朝鮮戰爭。
美國為什麼不用自己的名義出兵?因為朝鮮戰爭屬於他國交戰,美國沒有理由參戰,而聯合國安理會卻可以採取決議形式進行軍事干預。玩這種政治手段,美國不比任何國家差。
1950年9月15日,美國名將麥克阿瑟親自指揮美軍在仁川登陸,正式介入朝鮮戰爭。
朝鮮軍隊雖猛,卻不是經驗豐富的美軍對手,美軍一加入戰局,形勢很快被逆轉,不到半個月時間,韓國就奪回了漢城,局勢開始變得對朝鮮不利。
美國的加入讓朝鮮半島形勢更加嚴峻起來,蘇聯、中國面臨着新的抉擇。
無論蘇聯,還是中國,跟美國一樣,不想直接參戰。特別是蘇聯,一旦出兵朝鮮,就要和美國軍隊直接交鋒,而且蘇聯出兵也違反聯合國決議,會給美國等西方國家留下攻擊把柄。
斯大林雖然堅定支持朝鮮和金日成,卻不可能把整個蘇聯的國家利益綁定到朝鮮半島上,他能接受的不過是派遣空軍支援朝鮮,至於陸海軍,都不可能出動一兵一卒。
中國則不然。
中國和朝鮮自古便是友好鄰邦,尤其在強大的時候,中國是朝鮮的宗主國,每次朝鮮爆發內亂或遭遇侵略,中國都毫不猶豫出兵加以援手。比如明朝萬曆年間,日本侵略朝鮮,明朝派出大軍遠征,幫助朝鮮打敗日本;清末甲午中日戰爭前,清廷也出兵幫助朝鮮平亂。
但這一次形勢顯然與往日不同,美國的強力介入讓朝鮮半島形勢變得更加複雜。
如果僅僅是南北朝鮮打內戰,中國還真找不到出兵的理由,但美國加入戰局後,不僅把朝鮮人民軍趕回到三八線以北,還越過三八線繼續進攻,讓中國感到強烈的威脅。
美國越過三八線進攻朝鮮,顯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毛主席對美國的意圖洞若觀火。早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初,毛主席就高瞻遠矚,做了相應準備,在東北地區成立邊防軍,集結兵力,增強防禦,以應對可能的戰爭。
不過,我國高層對是否出兵問題,還是存在不小爭議。
當時,解放戰爭剛剛結束,國內百廢俱興,人民軍隊也需要休整,貿然出兵朝鮮,與強大的美國交戰,是一個很大的風險。打勝暫且不說,如果打了敗仗,蔣介石一定會乘機興風作浪,國內反動勢力也會蜂擁而起,新生的人民政權面臨被顛覆的危險。
關鍵時刻,美國人的愚蠢舉動幫助中國堅定了出兵的決心。1950年10月,美軍轟炸機越過國境線,轟炸中國安東市(今遼寧丹東),直接威脅到了中國的領土安全。
敵人已經騎到我們脖子上,我們豈能善罷甘休?
1950年10月8日,中央決定派兵出國,支援朝鮮,抗擊美國侵略。
達成決策後,接下來就是出兵名義的問題。
我國古代向來講究“師出有名”,一個國家派兵打仗,總要有一個合適的名義,才好進行戰爭動員。而再現代,一個國家出師的“名義”更加重要,因為有國際法、戰爭法制約,擁有一個合法的名義,才能堂而皇之參戰。
出兵名義是困擾蘇聯、美國、中國共同的難題。蘇聯不參戰,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美國打着聯合國的名義參戰,可中國呢?
為了保家衛國,支援朝鮮,中國不能不參戰,但中國又不能打着聯合國或其他國家的名義參戰,可以說沒有合適的名義,這也是美國認為中國不會出兵的原因所在。
為了給援朝部隊找到一個合適的稱呼,毛主席費了不少心思。
首先可以排除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是我國正規軍隊的稱呼,如果直接以人民解放軍的名義出兵朝鮮,相當於對美國公開宣戰,會導致朝鮮戰爭擴大化,一場局部戰爭可能會升級為全球戰爭。而蔣介石已經嗅到風聲,開始散播什麼“第三次世界大戰”,準備趁機反攻大陸。
一開始,毛主席和周總理商議之後,提出叫“中國人民支援軍”,因為我國不是主動做出出兵決定,而是應朝鮮請求派兵支援的,叫“支援軍”,表明中國政府的立場是援助朝鮮。
定下稱呼之前,毛主席決定徵求民主黨派人士意見。
其他人倒是沒提什麼意見,但到了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那裡,有了不同聲音。
黃炎培直接找到毛主席和周總理,表明自己的態度:
“主席,總理,自古道師出有名,名不正言不順,仗就不好打,咱們這個支援軍的名字,還是要好好考慮一下啊!”
周總理答道:“我們是支援朝鮮人民作戰,所以叫支援軍,這不就是名正言順嘛!”
黃炎培不以為然,反駁說:“既叫支援,那是誰派去的支援?不還是我們國家嗎?那不是說我們要對美國宣戰嗎?如此不妥!不妥!”
一旁的毛主席聽了,點頭道:“黃老說的有理,我們不能讓美國抓住把柄。”
那應該叫什麼呢?
毛主席略一思忖,拿起筆在紙上劃掉“支援”二字,寫了“志願”兩個字。
“我們不跟美國宣戰。不叫支援,叫志願,如何?中國人民志願軍,是中國人民自願去朝鮮,幫助朝鮮人民,這是兩國人民之間的事,不是兩個國家政府之間的事”,毛主席說道。
周總理點點頭,“志願軍,這個名字好。國際上早有志願軍的稱呼,當初西班牙內戰,就有國家以志願軍的名義派兵參戰。”
黃炎培聽了也深以為然,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名號,就這樣確定了。
除了軍隊名稱,志願軍也使用了不同的部隊番號,與人民解放軍序列並不一致,志願軍的司令、副司令、參謀長等高級職務,以及下轄部隊的兵團、軍長等高級職務,也都是重新任命的,這樣更能體現出志願軍的“志願”色彩,不給美國留下把柄。
當然,從實際而言,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由我國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組成,而且都是整建制組建,相當於我軍的最強戰鬥力。
對志願軍這個稱呼,很多普通將士並不知道背後深意,志願軍司令兼政委彭德懷當然知道志願軍背後的政治意圖,但他一向大大咧咧,故意打趣說:“什麼志願軍,我就不是志願的!”
彭德懷只是開玩笑,他的意思是說在抗美援朝這件事上,黨中央和國家是堅決的,是黨中央和國家的決定,自己這個司令員兼政委是黨中央和國家任命,自己是代表國家出征。
但人民子弟兵“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願望絕對是真實的,參戰官兵也都很歡迎這個稱呼,所以叫“志願軍”倒也名副其實,不完全只是為了應付美國人。
抗美援朝之初,“志願軍”這個稱呼確實唬住了美國人。
美軍一開始真以為這是小規模的志願部隊,沒太當回事,可真交起手來,才發現對方是訓練有素的正規軍,吃了不少虧,但美國方面也不想讓戰爭升級,就默認了這個稱呼。
不過,關於“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稱呼一事,作者有一些不同觀點。綜合各方面資料來看,“志願軍”這個稱呼應該不是經黃炎培提醒使用,而是毛主席早就定下的。
時間回溯到1950年7月。
朝鮮戰爭爆發後,周總理通過駐蘇聯大使轉告斯大林,說中國準備組建3個軍,必要的時候支援朝鮮作戰,斯大林回覆說:“我們認為,在敵人越過三八線時,中國集結10個師部隊於中朝邊境,以便志願軍入朝作戰,是正確的。我們將盡力提供空中掩護。”
在這裡,斯大林就使用了“志願軍”的名稱,而這個名稱肯定是周總理之前提到的。
時間進入8月,毛主席多次主持會議,分析朝鮮戰爭形勢,以及是否出兵支援問題,他明確說過,“對於朝鮮,我們是要幫助的,要以志願軍的形式幫助。”
1950年8月13日,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高崗在邊防軍事會議上,更加明確地提出,以後可能入朝作戰,並且使用“志願軍”的稱呼,甚至解釋了為何要使用“志願軍”的稱呼,他說:
“到朝鮮是要以志願軍的名義出現,穿朝鮮服裝,用朝鮮番號,打朝鮮人民軍的番號,主要幹部改用朝鮮名字。這樣處置,可以使朝鮮人民喜歡,又很策略。”
高崗作為高級軍政幹部,在如此嚴肅的正式會議上,這番講話絕不是他個人想法,而是毛主席和黨中央的意見,可見關於出師名義的問題,毛主席早就考慮並基本確定。
時間進入9月,抗美援朝開始進行動員。此時,主要動員部隊是東北軍去,上至軍區、軍、師,下到連一級基層單位,很多報告、文件、牆報上,已經頻繁出現“志願軍”名號。
再往下走,時間到了10月2日。
這一天,毛主席親自起草了一份發給斯大林的電報(後來未發出),電報第一句就是:“我們決定以志願軍的名義,派部分軍隊至朝鮮境內,與美國及其走狗李承晚的軍隊作戰。”
綜合上述資料,我們可以發現,中國抗美援朝部隊使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名號一事,早在1950年7月就開始醞釀並基本確定,只是因為遲遲未作出決定,並未對外公布。當10月8日,中國正式作出抗美援朝的決定時,才以正式確定使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稱呼。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稱呼一事,看似小事一樁,背後卻隱藏着重要的政治考量,這是毛主席和黨中央在對朝鮮戰爭性質和國際形勢分析研判基礎上,作出的一項重要決定。事實證明,這項決定是正確的、英明的,充分彰顯了毛主席非同一般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