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海空域熱鬧非凡,在中美電子偵察機互有往來對峙之下,台軍首度公開自研的“萬劍彈”演練畫面。畫面顯示由地勤人員利用取彈車取下“萬劍彈”,並掛載到IDF戰鬥機兩翼下方,這款集束炸彈俗稱“子母彈”,可以在攻擊時分散出數百顆子彈殺傷範圍相當廣。按照介紹一枚萬劍彈就可以攻擊約30個足球場面積,可以破壞跑道、雷達以及人員裝備聚集地,再加上宣稱中高達200公里的射程,一度被吹噓成戰時殺手鐧可以攻擊沿海機場。
由於“萬劍彈”只能由IDF戰鬥機攜帶,因此同時還演練了模擬戰時緊急編隊起降,據稱IDF可以在5分鐘內緊急起飛比F-16還要快1分鐘。
這種壯膽表現可以戰術上重視、戰略上忽略,畢竟一兩款所謂“先進武器”用以改變實力對比太難,綜合雙方實力對比如果台海危機再度來臨,只能是一場比海灣戰爭還慘的翻版。1991年冷戰結束前夕首次海灣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創下了戰爭史上第一次多維立體打擊,將自詡為世界第三大軍事強國伊拉克打的一敗塗地。
伊拉克當年耗費大量石油資源換來先進武器裝備,包括法國設計整合蘇式武器為一體的防空系統,規模龐大的陸軍、空軍部隊。這其中就有經歷過兩伊戰爭經驗豐富的百萬大軍,5600輛主戰坦克、7500輛裝甲車輛、3800門火炮,以及770架作戰飛機。戰前無數觀察家想象中的鐵鋼對決沒有出現,連美國自己都沒想到預估傷亡將高達1.5萬人,實戰傷亡才613人(陣亡146人、受傷467人、友軍誤傷35人),這種戰果確實令外界大跌眼鏡因為戰爭模式真的改變了。
隱形戰鬥機、遠程非接觸式打擊、電子戰飛機、偵察預警等新裝備的應用,開啟了信息化時代作戰新模式,在海灣戰爭中表現搶眼足以決定成敗。以42天空襲完成有生力量摧毀任務,再以100小時的地面戰擊潰伊拉克百萬大軍,大眾預想中的陷入地面戰爭泥潭、巷戰並沒有發生,給觀戰各國以極大震撼。
視角切換回來,這場高新技術條件下的不對稱戰爭同樣對我們影響極大,考慮到當時整體裝備水平還不如伊拉克,更是直接加速了我國軍事變革。在機械化基礎上逐步向數字化、信息化方向發展,此後近三十年時間新式裝備大量下餃子,已經從引進轉向國產自研為主直接進入第一梯隊水平。
可以這麼說,摸着鷹醬過河不丟臉,畢竟人家有大量的實戰經驗可以省走很多彎路。調侃之餘,在武器裝備得到提升的同時,指揮、作戰模式,以及軍隊體制也向實戰化轉變。雖然承平已久但經過不斷實戰化演練,這支軍隊已被鍛造成虎狼之師,堅定的戰鬥意志加持下台海危機再度來臨,也意味着首戰即終戰將是超越海灣戰爭的另一場不對稱對決。下結論容易要實現困難,但基於現實理性分析完全有實現可能,從1996年台海危機開始,至今已過20多年,不論是經濟還是軍力雙方之間差距越拉越大。
96台海危機,對岸新銳裝備在數量、質量上都強於我們,再加上美國雙航母加持完全處於上風碾壓狀態。比如當年台軍引以為豪的IDF戰鬥機、E-2T預警機、天劍二號中距彈(射程60公里)、雄風二型反艦導彈(射程120公里)、標準-1防空導彈(射程40公里)等,這些東西在當時對於我們來說可望而不可及。
相比之下,當年空軍在數量上有3000多架戰機規模可觀,但仔細盤點就會發現絕大多數是一、二代機。以24架蘇-27帶隊,領着570架殲-7、130架殲-8,以及數千架殲-5、殲-6、轟-5、轟-6、強-5等戰機進行現代空戰。能發射遠程中距彈的只有蘇-27,以及緊急改裝個位數的殲-8(可發射意大利“阿斯派德”中距彈,只有20枚),這種情況下考慮奪取制空基本就是一句空話(周邊還有兩個美軍航母戰鬥群)。
由於質量上顯示不如,以前賦予的戰法是“突破中距”,利用蘇-27雷達及R-27導彈在射程上的優勢先行開火。再由殲-7E、殲-8B等戰鬥機90度急轉彎,以分合夾擊方式避開IDF戰機雷達鎖定,在付出一定代價後突破中距進入近距格鬥。簡單理解就是以數量換質量,甚至後來大家還給設計了將殲-5、殲-6改裝為無人機吸引火力的策略,這些完全是無奈之舉。
跨海奪島登陸,除了至關重要的制空權難以保證之外,海上艦艇同樣不靠譜。近海防禦思路再加上軍工確實底子太薄,經過了80年代中西方技術交流才拿出一艘現代化戰艦——052型“哈爾濱”號驅逐艦。至於主力戰艦還在依賴早就過時的051型驅逐艦,053H型護衛艦,以及073型導彈艇等這樣的小噸位,不論是反艦還是反潛還停留在幾十年前,想想老式“海鷹”反艦導彈以及反潛深彈就明白了。相比之下,對手是成功(佩里)、康定、諾克斯、基林級,不論是防空還是反艦甚至反潛能力都更強,就算是當時能占點優勢的潛艇也難以發揮作用。
三軍中海空都難以確保制勝,更是難為了需要登岸的陸軍,雖然意志強悍可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限的小噸位坦克登陸艦主要包括,850-4000噸級的072以及073型,數量也不多總計30多艘。一次最多投送不超過一個旅規模,大約是3000人及120個裝甲戰鬥單位,所以才有了當進徵用民船的計劃可以擴大到一個師規模。這是理論上的登陸數量,考慮到制空、制海難以保障,實戰中有多少單位能上岸,又能得到多少火力支援簡直是個迷。
二十多年轉瞬間就這麼過去,三軍裝備水平直線上升進入第一梯隊,對岸自研裝備除了90年代還有幾個閃光點後再無進展。由於雙方實力差距過於巨大,完全正面比拼較量肯定後勁不足,90年中期經濟總量是我們45%、現在已降至5.2%,於是對岸又陷入花錢買裝備保平安的怪圈。
這些年購入裝備包括150架F-16A/B(增購66架F-16V戰鬥機),60架幻影2000戰機,以及配套“米卡”中程空空導彈,和“魔術”近距空空導彈。其他方面還有P-3C反潛巡邏機、AAV-7兩棲突擊車、AH-64E“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以及UH-60M“黑鷹”直升機等,至於海陸軍裝備基本沒有太大變化。時常練習公路起降,還寄希望於深入腹地炸大壩的F-16戰鬥機,真到了戰時連升空的機會都沒有。
按美國蘭德公司編制的資料來看,截止到2017年如果想要在台海取得制空權,就必須出動30個聯隊約2160架戰鬥機。這個規模已經等同於美軍現役絕大多數,這已經不是當年以兩個航母戰鬥群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也從側面印證了空軍規模和性能已接近美軍。在以東風-17、東風-21D/26拒止美軍介入前提下,我們借鑑當年海灣戰爭,未來如果進入戰時由少量東風加大量遠火打頭陣。
率先摧毀壓製機場跑道、防空系統、指揮系統,以及工事碉堡等,畢竟300公里以上射程我們都管它們叫火箭炮。可以跨海隔岸進行精確遠射,配合空中無人機進行定點清除、火力壓制等,只要露頭就打,好比上述“萬劍彈”叫的很兇但完全沒有機會發射。遠火攻擊下制空權和制海權獲取相當有保障,今日不比往日空軍三劍客殲-10、殲-16以及殲-20出馬,再加上空中預警機、電子戰飛機、無人機等配合。只要有漏網之魚升空立刻就等着被擊落,海上則由071、075型兩棲登陸艦/攻擊艦上陣,基本可以實現無障礙兩棲登陸,海空一體上岸之後連短兵接觸的機會都會大大降低。
以前對岸還寄希望于堅持7天等支援,現在別說7天就是第一波攻擊之後,自保都成問題的美軍可沒那麼大魄力出動,完全可以就地等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