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網站4月13日發表題為《好戰的美國將不得不接受一個與中國、俄羅斯和歐盟並駕齊驅的世界新秩序》的文章稱,多極世界新秩序符合美國利益。作者為特里·蘇(音)。全文摘編如下:
如果人們對中美關係可能變得多糟糕還有什麼疑問,那麼今年3月發生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外交衝突應該會消除這種疑問。
當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說,美國沒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安克雷奇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舉行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新華社記者 劉傑 攝
他的話在中國國內迅速流行起來。與此同時,西方主流媒體指責中國變得更加不妥協。事實上,北京選擇用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方式對待美國。
在極度反華的特朗普政府下台後,北京曾期待與拜登政府重啟雙邊關係。但它看到的是拜登及其團隊並未大幅改變特朗普時期的對華政策,並且在安克雷奇會晤前夕策劃了一系列旨在伸手推開北京的國際行動。
美國認為,中國崛起對美國構成嚴峻挑戰。然而正如知名美國前外交官理查德·哈斯3月23日在《外交》雙月刊上發表的文章所說的那樣,“可行和可實現”往往優於“非常理想但不可能”。
特朗普政府在對中國施加極大壓力的同時,又懼怕兩國開戰。考慮到拜登深信中美兩國正處於“極端競爭”但無需開戰,人們不禁想知道對華政策與前任並無明顯不同的拜登政府想要實現什麼樣的目標。
首先,拜登團隊似乎打算依靠正在重建的國際盟友網絡。但如果它認為日本和歐盟的合作姿態會轉化為除此之外的任何東西,那就太天真了。
不然,它們為何還要費心跟北京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和中歐投資協定,而且在美國政府過渡期這樣做?
哈斯和文章的另一位作者查爾斯·庫普錢寫道,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無法阻止一個多極化且意識形態多樣化的世界到來”,它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二戰後形成的由西方領導的所謂秩序已經無力承擔維護21世紀全球穩定的任務”。
他們主張利用歷史上相當成功的19世紀“歐洲協調機制”的當代版本。在這一框架下,由六大重量級選手——中國、歐盟、印度、日本、俄羅斯和美國——組成的全球集團將建立一個全球協調機制。
我同意這種說法,但有一個條件,日本和印度應被排除在外。這樣該協調機制將是一個有效運轉的“四方對話”,得到剩餘四大核心——即美國、歐盟、中國和俄羅斯——的接受。華盛頓需要時間來接受這種安排,並最終發現這對其自身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