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上級護衛艦是全面模仿美國瀕海戰鬥艦的結果,艦艇功能多導致設計複雜,原本簡單的小艇系統被折騰出新高度,可謂捨本逐末。
綜合現有圖片顯示,確認了最上級左舷小艇情況。最上級尾部中間的大型開口,用於收納無人偵察艇、無人掃雷艇,功能設計與自由級瀕海戰鬥艦類似。煙囪左側部位另設有小艇存放、吊放部位,位置可謂見縫插針。
從圖片分析看,此部位小艇吊放過程非常繁瑣,先是要放平擋板,然後展開摺疊式吊機,進而將5米硬性快艇吊出舷外,再慢速吊入海中,這過程顯然與快速反應沒有關係。顯而易見的問題,除了過程繁瑣耗費時間,還有是吊機高度太高,在艦艇搖擺過程中操作風險太高,弄不好就是海上盪鞦韆。
進一步觀察可見,小艇前後各有一根人力控制的安全索,用於協助調整小艇姿態,防止小艇“盪鞦韆”。小艇艇首有一繩索與艦體相連,用於艦艇低速情況下釋放小艇。從最後釋放情況觀察,小艇是前高后低的姿態入水,說明這次吊放僅僅是及格。這個原因除了吊放高程大,還因為由於艦艇折角線遮擋,自上而下觀察小艇姿態困難。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圖片小艇上只有1名人員,為什麼不滿員?害怕啊,這個繁瑣過程不僅是自找苦吃,還極可能是自尋死路。那麼,小艇入海後,人員如何上艇?可能有兩種方案,一是利用中部的收放式舷梯,二是利用尾部的滑道。不管是哪一種方式,又需要耗費一定時間。
最大的問題是低速度放小艇,這種源自歐美的實踐技術,主要目的是為快速釋放快艇、降低反應周期,在反海盜任務中非常實用。低速度放小艇的識別特徵,就是小艇艇首有一牽引索,保證小艇入水後與母艦同向同速,防止側翻傾覆。
最上級在小艇擋板下方設置了牽引索、導纜孔,並設置了一細長的開孔,用於觀察吊放過程的狀態,並在小艇入水後,及時通知小艇解掉卸扣、放下牽引索。最上級的問題是,這根牽引索距離小艇太短了,幾乎是吊着小艇走,根本起不到牽引作用,如果進行低速度釋放小艇,幾乎又是一次自尋死路。
綜合來看,最上級中部的小艇吊放系統僅僅是聊勝於無。如果有作用的話,就是展現了日本人所謂的匠人精神吧,雖然沒什麼用但看起來很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