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戰鬥機是美軍最近20年維持軍事技術優勢的核心裝備,而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星鏈”衛星通信系統在俄烏衝突中發揮的關鍵作用,也是有目眾睹。按理說,同時得到隱形戰鬥機和“星鏈”加成的美軍戰力應該所向披靡,但最近中國科學家卻成功利用“星鏈”的通信信號找到了發現隱形戰鬥機的新方法,當真是用美國“魔法”打破美軍“神話”。
香港《南華早報》13日披露,中國科學家在南海進行了一次空前的雷達實驗,或許能改變未來戰爭的遊戲規則。報道稱,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易建新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的論文透露,該團隊在廣東海岸發射了一架大小約與鳥相當、雷達反射面積與隱形戰機相當的大疆無人機,雖然附近的地面雷達並未發送任何無線電波,但目標的回波卻出現在雷達屏幕上。中國科學家說,這是因為“星鏈”衛星飛越菲律賓上空時發出的電磁輻射暴露了這種模擬隱形戰鬥機的無人機行蹤,“其他國家先前從未展示過這種能力”。
眾所周知,隱形戰機是通過外形設計以及可以吸收雷達波的隱形塗層以減少電磁波反射,從而起到雷達隱形效果。但中國科學家發現,隨着美國“星鏈”系統已經發射了超過4000顆近地軌道衛星,它們持續通過無線電波為全球各地提供上網服務,中國能夠從中發現隱形戰鬥機的行蹤,並不受目標外形和吸波材料的影響。報道稱,利用這種技術,在偵測小型和隱形目標方面將提供重大優勢。此外,常規雷達在工作時會暴露自身位置,可能成為敵人反輻射導彈的目標,而利用第三方輻射源,雷達系統可以加強隱蔽性和抗干擾能力。
筆者認為,如果《南華早報》的相關報道屬實,這種利用“星鏈”電磁波的手法應該屬於探測隱形戰鬥機技術路徑之一的“無源探測”。據介紹,目前針對隱形戰鬥機的探測手段包括幾大類,在相關領域,中國都走在世界前列。
首先是能量反隱身。隱形戰鬥機的原理是儘量減少反射的雷達回波,因此如果大幅增加發射的雷達能量,雷達回波也會相應增加,從而可以被雷達分辨出來。但增加雷達發射功率時,在雷達的尺寸、功率、耗電量和機動性等方面受到很多限制。在此方面,中國研製的YLC-2E型反隱形雷達使用先進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實現了極高的能量應用效率,再加上先進算法加持,使隱身目標的雷達回波能被精準地識別出來。
其次是外界更熟悉的頻段反隱身,也就是利用隱形戰鬥機對不同雷達頻段的反射截面積不一樣的特點,通常而言,頻率越低,雷達反射截面積越大,因此使用低頻段的米波雷達對於隱身目標就有很好的探測能力,中國多次在各種防務展上公開亮相的YLC-8E、JY-27A等都採用這種原理。
此外還有雙址/多址反隱形雷達,也就是將雷達的發射機和接收機分開放置,這樣有機會截獲被隱形戰鬥機反射到其他地方的雷達波,從而破除其隱身效果。
最後就是無源探測,也就是所謂的暗哨雷達。本質上講,隱形戰鬥機在飛行時會影響附近空域的民用調頻廣播信號,通過監測相關信號的微弱變化,就可以實現對隱形戰鬥機的探測、定位、跟蹤。
這次《南華早報》提到的中國科學家利用“星鏈”系統的無線電波,通過監視其微弱變化進而發現模擬隱形戰鬥機的空中目標,顯然就是無源探測手段的一種。正如中國科學家所說,這種方法採用完全的被動監聽模式,不需要主動釋放電磁信號,因此隱形戰鬥機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行蹤已經被暴露了,更不要說針對性的防禦或者打擊。
不過,利用無源探測技術對抗隱形目標也存在不足,它只能粗略提供隱形戰鬥機的行蹤,但無法作為火控雷達為攔截導彈提供指引,因此需要和其他雷達以及防空系統、戰鬥機協同配合。當然了,本來對抗隱形目標時也是講究體系化作戰,結合中國眾多反隱形技術,破除美軍隱形戰鬥機的神話並非天方夜譚。